刘 杨
首先,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可以合理约束资金的使用,专项资金是由政府拨款,提供给事业单位,让其进行专项活动,事业单位可以借助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全程追踪记录每一笔款项的使用,进行监督,减少资金的浪费,为下一年度提供正确的预算编制参考数据。其次,通过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合理分配运用在项目中的所需资金,减少资金短缺以及分配不公的情况。最后,通过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保证事业单位对专项资金可以进行有效管理,提升管理者的决策能力。
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专项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设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目标、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方法、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带来的作用、事前、事中和事后绩效评价。事前评价是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可行性进行项目评审的判断。在此过程中,要筛选出绩效低的项目并且拒绝投入资金,项目分配要综合考虑投入的资金是否能达到预期收益。事中绩效评价是在项目展开中间阶段进行绩效评价。它不仅要对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还要对项目预期目标、项目执行进行分析,控制项目成本,评价其成本控制效率,提升专项资金的使用率。事后绩效评价是对项目进行全面分析。综合分析投入专项资金的项目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一方面给奖惩机制提供参照,另一方面也要全面综合这次项目,积累经验,便于更好的开展下一次项目。
虽然有部分事业单位根据财政部门下发的专项资金管理要求,对专项资金展开绩效管理工作,但是实际上,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工作的重心是绩效目标的完成进度和专项资金使用过程的合理性两个方面,而绩效管理方法的运用、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不全面,以及使用专项资金的项目其所带来的效益,不能通过绩效评价体现。事业单位都一直沿用自己的专项资金管理模式,而且管理人员已经习惯使用这种管理模式,少数的事业单位对于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认识不到位,不清楚绩效评价对于专项资金管理的重要性,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意识不足。
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尚未完善,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支出收入指标较少,甚至有少数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支出超标,还有少数事业单位在项目结束之后,专项资金结余较多,以上情况都会使得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结果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些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设定不合理,影响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效率。事业单位在制定专项资金评价方案时,未考虑道国家出台的政策以及相关法律制度,使得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标准和依据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专项资金绩效评价需要奖励监督机制的辅助,但是就目前情况来讲,事业单位在这方面的工作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事业单位未能完善建立制度,绩效评价工作缺乏激励约束,影响单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很难使绩效评价达到理想的效果。再者,事业单位的监督机制尚未完善,单位内部对专项资金缺乏有效监督,而且一旦出现问题,也无法立即追究到相关的责任人。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只依靠财政部门来进行展开,导致绩效评价结果过于主观。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缺少奖惩监督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绩效评价工作的效率。
由于少数事业单位在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缺少相应的规范约束,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管理人员往往不会根据上一年度的绩效评价结果,向财务部门申请预算调整,财政部门对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通常都是在项目结束之后,而在这个阶段已经不能再进行预算调整,使得绩效评价结果和预算编制未能实现紧密结合。财政部门在专项资金审计工作中曾出现过多个案例,案例一,某市图书馆将本年度未使用完的专项资金,借助虚报支出的方式将资金转入其他项目中。案例二,某省的养老院因为管理方式不规范,使得专项资金出现结余,因为其专项资金的管理制度尚不完善,单位对于这笔资金也不敢随意挪用,这部分款项长期挂账,成为遗留问题。案例三,某县城乡居民医保资金历年累计余额已达10余万元,已达到目前1年全县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总额,已违反“以收定支,略有结余”的总体要求,但是当地医保部门仍然依据相关规定重新制定并执行有关医保报销政策,导致城乡居民就医报销比例较低,严重影响了老百姓的幸福感。
强化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意识,在单位内部要加大对专项资金绩效评价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向单位员工宣传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理论知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专项资金管理观念,进行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工作人员必须完全掌握绩效评价方法,正确认识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作用,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人员以及其他员工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意识。
事业单位要不断完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第一,健全绩效目标管理机制,严格按照专项资金的使用对象,设置正确有效的绩效目标。第二,事业单位需要设定有效的绩效评价指标,完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第三,深入分析专项资金使用率指标,对于事业单位专项资金使用超出范围或者资金有结余的情况要加强管理。第四,严格遵循国家政策来规范专项资金评价方案,提升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效果。第五,要加强法制建设,在法律条例的支持下,将绩效评价纳入预算法体系中,让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有法律依据,实施更加顺利。
事业单位需要将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和员工的考评考核结合,确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负责人,通过奖励机制,来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绩效评价工作的效率。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通过事业单位内部监督和财政部门的外部监督,保证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确保专项资金的使用率提高。
充分利用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结果,能够为专项资金项目的开展提供有利条件。对专项资金项目进行预算工作可以参考之前同类型项目的绩效评价结果,可以帮助事业单位进行预算编制,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人员可以根据上一年度的绩效评价结果,申请预算调整。
事业单位进行专项资金绩效评价,需要结合全面预算管理,在全面预算管理中融入绩效评价,在项目开展过程中,严格按照预算编制内容来投入资金,避免出现资金使用不当的情况。进行预算编制时要参考绩效评价结果,确保预算工作的合理性。
事业单位要加强对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研究,重视专项资金的管理,合理规范的使用专项资金,确保每一笔资金都可以正确应用到项目中,尽量减少专项资金超出适用范围或者存在大量结余的情况。通过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提高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