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文娟 高建相 孙 菁
我国水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开展水文化教育是高校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的内在要求,不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也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很多高校,特别是水利院校对水文化教育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如河海大学、南昌工程学院成立水文化研究中心,开设水文化的相关课程等),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我国水文化历史悠久,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在新时代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自20世纪80年代水文化概念提出至今,学术界对水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水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水文化是指人类在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所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来讲,水文化可分为物质水文化、制度水文化、精神水文化三个层次。狭义的水文化则主要指精神水文化,即精神财富部分。
水利文化是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文化的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治水论述指引下的实践中,形成了“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极大丰富了新时代水文化的内涵。结合新时代水利精神,本文认为,新时代的水文化包含了道德层面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考、行为层面艰苦创新的实干精神以及价值目标层面的兼容并包的和谐理念,不仅具有历史传承性也具有新时代印记。
第一,将水文化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水文化具有哲学性、科学性、艺术性的特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考虑水文化因素,有利于完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丰富学生的哲学思维、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如河海大学已开展水文化系列的选修课(水文化、水生态、水遗产、水利行业相关知识等)。水利院校还要将水利精神培养和水利行业职业道德培养等内容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切实培养学生“忠诚、干净、担当”,坚守水利人的道德底线和政治品格。第二,将水文化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结合。水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水文化中蕴含的“真善美”的价值理念、科学治水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水的美好品质等,将水文化教育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将有力的推动高校水文化教育的开展实施。将水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传承“人水和谐”、“上善若水”的水文化精神,引导学生乐水、爱水;贯彻“科学、求实、创新”的做事精神,引导学生艰苦奋斗、脚踏实地,提高职业素养,练就水一般的美好品质。将水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观水利工程、水文化教育基地,开展水利调查、水资源保护调查等了解当前国家水发展、水问题等情况,引导学生自觉将人文情怀转化为行动,实现水文化教育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三,将水文化教育与高校文化建设相结合。将水文化融入到高校的文化建设中,是水文化教育的实施的强大动力。首先校园文化景观中应注重水文化的体现,如河海大学“华夏水利先贤颂”群雕、三峡大学求索溪,其次在校园景观道路的命名上体现水文化的特色。再次开展水文化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拓展水文化第二课堂建设。如河海大学开展了“水利创新大赛”、各高校开展的“世界水日”活动、“中国水周”活动以及水文化知识竞赛、涉水主题征文征画等,这将极大丰富大学生对水文化的感知和认识。最后结合寒暑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河长制、湖长制、水生态、水文化遗产、水利校友走访等实践活动,在调研走访的过程中加深对水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水精神。第四,高校深入开展水文化研究,提升教师的水文化素养。有条件的高校可承揽水文化研究机构,推动水文化的研究建设,加强对教师的水文化知识的培养,开展水文化培训、水文化教育基地学习等。教师也应自觉主动学习研究,丰富自身水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