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炫成(扬州大学体育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0)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武术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武术起源于远古社会人类的与兽斗、与人斗。因而武术技击的暴力性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般毒蛇猛兽,传统技击的暴力性只是再现了原始先民搏斗与战争的场景,而武术中所体现的暴力性恰恰是对人类生存本能的一种延续。武术的本质是技击,传统武术更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一种技击之术。中国传统武术的内核为技击,技击是前人总结而来的搏击经验。程大力先生曾讲武术就是“杀人艺术”或“艺术杀人”。在过去特定的历史时期,传统武术就是一种搏杀技艺。于志钧老前辈也认可,传统武术是“中国古代冷兵器时代的民间技击术”。因此,武术的发展更不能够违背技击这一本质。
“散打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现代化竞技体育项目。其在一定的规则下,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技法进行徒手对抗以制胜对手。”《中国武术教程》中对于散打的概念是这样定义的。
武术散打是以传统武术技击为基础发展演变而来,是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体育融合之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武术形式,是传统的延续与创新。然而,可以说从传统武术技击经演变并出现在竞技体育舞台之上,武术散打便从本质上开始区别于传统武术技击。武术散打走上的是一条现代化的竞技体育之路,弱化了传统武术的实战技击部分,使中国传统武术的特色渐渐丢失,传统武术技击的技法奥妙也因而无法被更好地展现。传统武术为了适应现代发展,为了符合竞技体育的需要,迎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以竞技体育为前提,发展改创了这种新的武术形式,也就是现在的武术散打。
散打运动在近代的发展相对平缓。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于1988年举办,这成为武术散打走向现代体育阶段的标志。散打正式成为国家竞赛项目,是在次年。这一年,首届全国武术散打擂台赛也在国家体委会的支持下成功举办,武术散打的发展也愈发受到国家的关注和支持,武术散打运动逐渐在民间兴起。
在技术方面,中国传统武术手上技巧居多,手型也比较丰富,如掌、拳、指、爪、勾。传统武术的技击技法种类繁多,内容更是精妙绝伦,单是龙爪手、螳螂拳、鹤拳、蛇拳等这些功法便运用了彼此各不相同的手法,手上动作施展开更是此起彼伏直让人眼花缭乱。传统技击最为绝妙之处在于,身体任何部位都可为技击的发起点,成为攻击利器,亦与太极拳技击中的周身无处不是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传统技击常以掌代刀,如“掌刀”,以拳代“锤”,如“炮捶”。传统技击将周身的劲力传导至一个点,于一点释放巨大杀伤力,让对手在局部承受极大伤害。传统武术徒手技击的主要形式有“踢、打、摔、拿”这四种方法,武术散打的技术体系也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却独独少了拿法。这是因为“拿”存在很多反关节的动作,不仅与武术散打所遵循的竞技体育精神有一定的冲突在,并且在对抗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难以预知后果。这也是武术散打技术体系一直没有采用“拿”法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安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彰显现代体育精神。所以,不论是技法的多样性,还是动作的杀伤力,武术散打都是远远不如传统武术技击的。
在武术散打中,一些拳法、掌法、勾手也因为拳套的使用,无法发挥出其应有的威力,甚至一些技能可能根本无法使用,在传统武术中所蕴含的多种“手”法技巧被限制住了,散打运动的攻击性也因此大大被降低。在对抗之时,因为拳套地戴上,便决定了散打对抗时手上技巧以拳为主。同时,在武术散打中像肘击、膝顶、反关节等杀伤力较大的技术是不允许被使用。相较之下,就连素有立技最强搏击术之称的泰拳,却可无避讳地运用武术散打中禁止使用的双肘和双膝这四个部位进行攻击,这也使得泰拳在攻击之时发力流畅顺达,力量充沛,攻击凶猛,杀伤力极大。
传统武术的技击战术可以说是阴险毒辣的,是接近于军事搏杀的技击技巧,具有诡变的色彩,也是无从限制地生死攻杀谋略。传统武术技击多以阴险、毒辣的招式用以攻击现代武术散打中的禁击薄弱部位,其下手之毒,下手之狠,也印证了传统武术技击的血腥及残酷性。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更是传统技击的基本战术指导,传统技击实战之时注重巧打,生死之下便无规则的限制,传统武术技击具有极强的击打要害意识,专注于对人体薄弱环节的打击。
为了能够让现代人所接受,在武术散打运动中限制攻击部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传统武术的残忍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传统武术技击致命性向现代武术散打运动竞技性的转变过程。西方竞技体育的模式也是现代竞技武术散打所依照的模式,因此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前提下武术散打在战术上也表现为是一种体育竞技制胜策略。作为现代竞技体育项目的武术散打运动,受到规则的严格制约,对抗双方在身体对抗过程中将本应击打要害的意识却转变为打点拿分意识,曾经就出现过散打比赛中本是占尽优势的一方却因打点拿分少而输去最后胜利的情况。这样一来,不仅弱化了散打击打对方要害部位的意识,这也大大降低了散打的暴力性。
规则是竞赛的准则,它对竞赛具有一定的解释作用,也指导着技术发展的方向。同时,规则与技术是对立与统一的,一方面规则也许会制约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却也能够促使规则进一步完善,二者实际上是相互制约以及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保护措施上,传统武术的技击通常是赤手空拳,两相搏击过程中也大多没有任何的保护措施。相比之下,武术散打中对选手的着装穿戴是有着一定的要求。散打护具包含:护齿、护腕、护裆、缠手绷带以及头盔等。比赛规则中也有对禁击部位的明确规定,这也体现出散打运动的现代化和文明化。传统武术技击是擂台上签下生死契约的一种搏斗,技击规则并没有太多限制,并且其招法多是攻击人体薄弱环节的阴险毒辣之招。后脑、太阳穴、颈部、腋下、裆部等部位在散打规则中是禁止击打的部位,这虽然降低了运动主体被伤害的可能性,然武术散打的攻击性却也因此被降低了。在技术形态上看似一致的武术散打与传统武术技击术,实则上武术散打却充分展现了从属于体育的属性,不仅删除了诸多传统技击中致人伤残的技术,也通过规则的制约来严格限制武术散打可具体攻击的部位,并通过拳套及护具等进一步予以加强保护。
在比赛形式上,现代武术搏击项目多是以“擂台赛”的形式来决定胜负,这可以说是沿袭了中国传统。擂台比赛在古代常采用的一贯做法是签订生死状。“点到即止”与“手下留情”虽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优良传统,但对抗激烈之际甚至关乎到个体生死安危,不能否认的是至死方休式的古代擂台搏击也常常出现。上擂台前签下生死契约,这种搏击便是生与死的较量,不再是单纯的比武较技。这说明传统武术技击不仅具有残酷性的特点,也可能是一种非死即伤、致人伤残的诡变之术。尽管传统擂台技击形式并不是传统武术技击的全部,但其存在足以说明传统技击的凶狠及残酷性。通过文献资料,得以记载保存这种近乎残忍的武术技击形式,为传统武术擂台的技击的辅证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经实践证明,散打运动是一项激烈但又相对比较安全,同时兼具民族性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武术散打运动的身体对抗是在规则保护下进行的,因为具有体育的属性,只是为了追求比赛的输赢,其目的并不在于搏杀与伤人性命。作为竞技体育的范畴,武术散打一方面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另一方面也仅仅是胜败之争,并非生死搏杀。单论生死与胜败之间的不同对敌心理,也可以看出现代散打运动的暴力程度明显不如传统武术技击。
传统武术技击相当重视平日基本功方面的训练。传统技击常采用非常人所能忍受的训练方式,以求达到提升抗击打及杀伤能力,诸如“金钟罩”、“铁砂掌”、“大力金刚指”等功法便是这方面很好的印证。为了练习传言中的少林金刚腿,少林武僧会每天用木棍击打前小腿,骨骼长期受外力打击训练后会更加变得强壮坚韧。甚至为提高身体的抗击打能力,用棍棒朝向躯干进行猛烈击打练习。经过一定时期的练习,当习惯打击后,还能额外提升对疼痛的耐受力,避免在对抗中因受伤过度疼痛而导致意识模糊甚至昏厥。放在当代而言,这种接近自虐式的严苛训练无疑是相当残酷的。现代武术散打运动的日常训练,则主要是通过击打沙包以及拳打脚踢地不断练习,来增强自身的肌肉力量与硬度,或通过对手击打自身的头部,躯干与四肢,来增强自身的抗击打能力。相较之下,现代武术散打的训练模式显得更为人性化。
传统武术技击是在没有技术限制以及没有措施保护和规则调控的前提下进行的,在危及自身性命的情境下进行超意识以及本能地反击,具有生死搏杀的性质。传统技击是以制服对方、消灭对方有生力量为胜负评判,更有甚者只需摧毁对方,根本无需他人来评判结果的输赢,胜负也无足轻重。笔者在此浅薄地分析了我国散打运动技击现状及借鉴传统武术的技击,以期为日后武术散打运动的蓬勃发展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然而,由于个人能力以及学识有限,所谈及的观点尚有不足之处,些许地方可能也有失偏颇,因而需要更多专业人才为武术散打运动将来的发展进行不断钻研与继承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