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健楠(深圳市宝安区东方小学 广东 深圳 518000)
学生篮球运动员人才培养需要走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需要需要科学构建学生篮球运动员的运行机制。当前,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学习、训练和竞赛互相矛盾与冲突,运动员培养过程缺乏有效的衔接,教练员、运动员管理机制滞后严重以及评价体系缺失是制约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的重要诱因。基于此,从育人视角深度剖析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路径,有助于提升我国学校篮球竞技势力,培育更多卓越的篮球后备人才。
学生篮球运动员应重视文化教育的培养,特别是对于基础文化课程的建设应根据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定位进行全方位审视和考量,加强对学生篮球体育文化观的养成,积极推动与促进体教结合模式。合理、有效布局基础文化课程,应根据我国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针对学生篮球运动员文化基础较弱、底子较薄的属性,调整与完善文化课程体系,在时间、时段上满足学生篮球运动员训练与学习的一体性。此外,推动基础文化课程应保证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从而满足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述求。此外,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应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扎实文化基础,建立系统、层级、梯队式的文化学习范式,特别是文化课程的开设尽量满足学生篮球运动员的专项特长,构建文化学习氛围,树立文化教育意识,以课程为导向积极推动学习与训练的关系,应始终围绕基础性做好开设课程的筛查与完善,科学、系统的筛查课程隐患,避免不利于学生篮球运动员终身发展的课程出现,应以文化教育为抓手,健全与完善课程体系,助力学生篮球运动员文化教育与运动成绩双丰收。完善基础文化课程设置和结构,继续加强文化课程在学生篮球培养中的重要位置,对于文化基础较差、学业成绩不理想的篮球运动员,限制或取消参与篮球竞赛的资格,最终形成文化成绩与训练、毕业、评奖评优挂钩的机制,从而提升基础文化课程质量。完善升学考核制,递升学校应当严格针对升学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进行细致的筛查和把关,且要有专门的职能部门针对递升学校所报送的学生学业情况进行审核和资审,着重强调学生学业为首的观念和落脚点。
学生篮球运动员实践训练枯燥、乏味、单调已成为共识,应完善和优化实践训练课程体系,根据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员不同年龄段分层级进行训练,且训练模式、机制、方式、方法均要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训练方案和训练计划。此外,应从长远发展的眼光,以科学发展观视角审视篮球实践训练的功效,从而为科学训练体系的搭建保驾护航。在实践训练过程中,应搭建系统课程体系,以运动实践课程替代文化教育课程,且实行专用时间、专用场地、专用内容,从而更有成效的完成实践训练课程内容。此外,加强实践训练课程的监督和管理,及时纠正在训练中出现的分歧,化解由于文化学习而导致学训冲突的弊端。在实践训练模式中,应加强训练课程质量,提升训练课程实效性,根据学生篮球运动员的技术特点合理分配训练计划,根据训练计划认真执行训练内容。此外,除了教练员外,在训练实践课过程中应有医务人员跟队训练,保证出现突发事件和受伤时能够得到及时的处理,延长运动员运动寿命。此外,在训练课程中应根据学生篮球运动员实际情况合理、有效分配训练内容,根据比赛周期和训练周期合理制定训练方案,从而实现实践训练课程科学化的状态。最后,优化与完善现有实践训练课程,构建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实践训练课程体系。建立执教教练员的定期考评与奖励机制,培训班形式的提高活动现阶段国内少有开展,但所存在的问题是这样的培训班仅由单独的执政部门针对专业方向的教练员所开展。为实现实践训练课程的切实可行,应当建立定期、定点、定量的篮球教练员提高班,且要求各级教练员均要通过每一次的培训与考核;建立教练员奖励机制,立足于培养人才(包括学生升学率、升入职业球队率、学生学习成绩等)及所获成绩(包括球队比赛成绩、培训考核成绩、外出交流、科研成果等)等方面,以此激励和要求各级篮球教练员要不断强化自身专业素质及执教理念,为构建实践训练课程体系提供直接保障。
学生篮球运动员应加强理论与实践技能的结合,在 “体教融合”的大背景下,应树立学习和训练同等重要意识,既要在理论层面有所收获,又要在训练层面有所突破。简言之,就是文化教育和运动实践两手抓。优化与完善双师型教学体系,教练员和文化课教师要处理好协同协作的关系,互相及时沟通,构建联动互通机制,合理、有效的促进学生篮球运动员的培养。双师型教学体系的构建不仅对于学生篮球运动员的培养具有巨大益处,且对于学校体育长远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打造和培育卓越的学生篮球运动员,才能推动学校全方位育人的价值取向。文化教育和篮球训练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其互相具有牵制性,在文化教学和运动训练时间上互相挤占,剥夺了各自的权利与空间。应通过系统论的视角,全面、客观分析教学与训练的规律,理清师生教学体系中知识、情感、技能完整性发展的要求。在文化教育和运动训练效果上,各自博弈的结果就是均没有突出的表现。究其根源,是单一教学体系的不充分、不协调运作机制所导致。基于此,构建与创设双师教学体系有助于学生篮球运动员的综合化、全面化发展,有利于健全学生篮球运动员的人格和品行,发挥教育的育人功效、彰显体育的独特精神,从而培养优秀的篮球竞技后备人才。切实有效的办法可组织教练员与学科教师就学生篮球运动员发展的专项研讨例会,建立教练员与学科教师的沟通与配合,培养思路的共识是落实教育手段的前提,打通学习与训练两层面的合作教育问题,也是有效促进双师教学体系的有效途径。
学生篮球运动员在招收选拔、训练、管理、竞赛、赞助、教育等方面需要科学评估与协同评价。具体而言,在运动员招生时需根据学生运动员的天赋与特长,在文化教育成绩达标的前提下,择优录取适宜位置的球员;在训练中,应结合个人篮球竞赛周期和学习时间综合考量;在管理中,应根据球队训练时间和学校的作息时间进行管理;在竞赛中,应根据竞赛的重要程度和时间进行筛选;在商业赞助上,应根据球队竞技实力和价值筹集相关社会赞助的经费;在教育方面应高度重视,促使体育与教育深度融合。在评估体系的构建上,相关要素应紧密围绕协同和共享的理念,根据各方资源要素合理配置、优化。特别是在训练与学习时间、竞赛组织管理等重点领域,应攻坚克难,聘请第三方独立的评估机构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估,从而科学、准确、全面、系统的构架多元协同的评估体系,促使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员的运行机制合理、有效、顺畅。在学生篮球运动员人才培养工作上,要紧密围绕衔接与整合的大局观,促进我国学生篮球培养的科学、系统的发展。
学生篮球运动员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教学、训练体系的支撑,更需要构建各层级衔接的联赛体系为学生篮球运动员的职业发展作铺垫。学生篮球竞赛是检验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的重要平台。当前,我国学生篮球竞赛衔接不顺畅,竞赛资源缺乏整合,急需构建学生篮四级球联赛体系。具体而言,应构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校园篮球四级联赛。特别针对小学生而言,应广泛开展小篮球竞赛活动,夯实小学生篮球基础,拓展篮球运动人口,大力普及篮球进校园活动,提升篮球竞赛的规模,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篮球竞赛活动中。此外,在学生篮球四级联赛体系构建上,应以文化学习成绩作为参赛资格着重参评选项,平时训练基本技术、体能训练为比赛一部分。升学制度、与职业队联合、开放国际化、学校篮球文化等作为竞赛的重点。提高校园篮球竞赛普及性和参与性,优化篮球竞赛机构设置、组织管理、赛事运行等工作,协调各方部门采取协同联动的机制办赛,要迎合学生篮球运动员的需求,做到精准定位和精准施策,进一步整合学生篮球竞赛的资源,治理学生篮球竞赛的内外部环境,拓宽学生篮球赛事的筹资渠道,提升学生篮球赛事的竞技水平,科学构建学生篮球联赛体系。建立适宜各年龄阶段的竞赛规则,顺应青少年成长发育特点,结合篮球技战术特点,制定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不同级别联赛的比赛规则,规避“拔苗助长”现象,使学生篮球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呈现循序渐进发展趋势,调整运动高峰期的出现规律,规避学生身体素质发育过早,基本功底子薄的现状问题。
打造学生篮球运动员一条龙培养方略,完善和优化学生篮球运动员实践课程,构建系统化的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形成多元协同的学生篮球运动员评估机制,构建学生篮球运动员四级联赛体系是当前提升我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