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助产专业校本教材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2019-12-22 14:55覃隶莲
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13期
关键词:助产母婴校本

覃隶莲,戚 林

(玉林市卫生学校,广西 玉林 537000)

助产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要求学生掌握助产专业相关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知识,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更好地实现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助产专业职业岗位能力需要,我校依托2016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重点立项课题“中职助产专业综合技能实训课程开发与实践”,开发了助产专业校本教材《母婴常见临床综合实训流程》《母婴常见临床案例学习指导》,并于2017年9月由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我校2015级、2016级助产专业中使用,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1开发校本教材的必要性

1.1 专业发展的需要

我校自1960年开设助产专业以来,至今已有58年历史。近十年来,我校助产专业建设及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各种因素影响,与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临床岗位需求仍有较大差距。2016年,我校助产专业获广西中等职业教育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资金500万,“中职助产专业综合技能实训课程开发与实践”获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重点立项课题。因此,我校对助产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了系列改革,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开发校本教材《母婴常见临床综合实训流程》《母婴常见临床案例学习指导》,并使其成为国家统编规划教材的重要补充,突显学校办学特色,推进学校专业发展,满足岗位需求。

1.2 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

国家统编规划教材具有统一性和普适性,满足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但对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难以兼顾。校本课程开发应坚持多元发展理念,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1]。《母婴常见临床综合实训流程》《母婴常见临床案例学习指导》结合我校优势,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充分考虑学生的文化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以学生的兴趣、能力、需求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实现个性化教育目的。

1.3 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目前,中职学校助产专业核心课程理论知识偏多,教材内容较陈旧,操作训练不足,难以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不能满足临床对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不能适应社会对临床护理、助产、母婴保健服务的需求。开发校本教材《母婴常见临床综合实训流程》《母婴常见临床案例学习指导》,根据助产岗位需求调整课程设置、选择课程内容、设计具体项目和任务,突出卫生职业教育特色,从知识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使助产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操作技能更加熟练,实现职业能力与医疗卫生服务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

2 校本教材开发策略

2.1 明确课程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定位

母婴常见临床综合实训流程、母婴常见临床案例学习指导为助产专业校本课程,是助产专业妇科护理学、产科学及护理、母婴保健、儿科护理学等核心课程的重要补充。母婴常见临床综合实训流程、母婴常见临床案例学习指导的课程目标是丰富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人文关怀能力。为确保教材内容与岗位需求紧密对接,学校组织编写人员在寒暑假深入临床一线实践,明晰助产专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邀请临床助产专家参与教材编写,确定教材编写方案,突出内容的针对性、先进性、职业性。

2.2 以岗位需求为标准,以能力培养为本位

助产专业核心课程妇科护理学、产科学及护理、母婴保健、儿科护理学等为单科独进式专业课程模式,而校本课程母婴常见临床综合实训流程、母婴常见临床案例学习指导实现了专业课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充分体现教学需要、岗位需要和社会需要。《母婴常见临床综合实训流程》教材共8章,包括21项产科和新生儿常用技能操作。其中妊娠期护理、分娩期护理、产褥期护理、哺乳期护理等产科实训技能操作10项,婴儿生活护理、婴儿意外伤害、婴儿生长发育以及营养与喂养等技能操作11项。每项技能均以情境案例引入,配有相应图片、操作步骤,便于学生练习,突出科学性、针对性和实践性。《母婴常见临床案例学习指导》根据学科分类分为产科案例分析和儿科案例分析,共9章,第1~4章是产科案例,即妊娠期护理、分娩期护理、产褥期护理、哺乳期护理案例,第5~9章是儿科案例,即婴儿生长发育、婴儿生活护理、婴儿营养与喂养、新生儿疾病、婴儿意外伤害的预防与急救案例,紧扣中职产科、儿科教学计划和大纲,理论结合实践,着力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2.3 以案例为载体,提高学生操作能力

实践性是助产专业最大的特点,因此实践能力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母婴常见临床综合实训流程》《母婴常见临床案例学习指导》以情境案例为载体,使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渗透融合。所用的情境案例由临床一线助产专家及护理专家收集整理,能充分体现产科和儿科护理、母婴保健的临床价值。《母婴常见临床综合实训流程》包括情境案例、实训目的、护理评估、护理计划、护理实施、护理评价、注意事项、知识扩充等内容。《母婴常见临床案例学习指导》包括学习目的、学习准备、案例资料、若干情境以及问题解决方案。以案例为载体,把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性与学生认知规律相结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通过介绍临床常见产科、儿科疾病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疾病分析能力,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操作能力。

2.4 注重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是选择职业和从事职业过程中所形成或持有的一种价值取向,决定了对待职业的信念和态度。护士职业价值观不但对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有重要影响,还能影响整个护理团队的工作效率[2]。校本教材《母婴常见临床综合实训流程》《母婴常见临床案例学习指导》结合中职生特点,渗透临床护理、助产职业素养要求,即尊重、宽容、合作、沟通、服务。教材注重体例创新,在“学习目标”中增加素质及态度目标,体现人文关怀,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坚持职业教育立德树人、服务发展理念。为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主动走向社会、融入岗位,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以及深入临床进行职业体验,将道德理念转化为职业行为。

2.5 妥善处理校本教材与国家统编规划教材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校本教材《母婴常见临床综合实训流程》《母婴常见临床案例学习指导》与统编规划教材《妇科护理学》《产科学及护理》《母婴保健》《儿科护理学》的关系,避免内容重复,是教材编写者需要解决的难题。校本教材《母婴常见临床综合实训流程》《母婴常见临床案例学习指导》开发是基于教学大纲和国家统编规划教材的框架下,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化、规范化整合,并不是削弱或取代国家统编规划教材,而是对后者的重要补充与延伸。在内容组织上,以情境案例为载体,把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知识与产科和新生儿常用临床操作有机融合,有利于学生整合知识与方法,学以致用,促进知识与技能迁移,体现了校本教材的拓展性、实用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3 校本教材使用效果

2017年9月,《母婴常见临床综合实训流程》《母婴常见临床案例学习指导》由郑州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我校在2015级、2016级助产专业开设母婴常见临床综合实训流程、母婴常见临床案例学习指导两门校本课程,并取得了较好效果。由于该校本课程与妇科护理学、产科学及护理、母婴保健、儿科护理学等核心课程,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操作技能都是互相渗透的,因此,两门校本课程均安排36学时,在“理实一体化”实训室授课。课程结束后对2015级、2016级助产专业4个班级31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在助产专业开设母婴常见临床综合实训流程、母婴常见临床案例学习指导获得学生普遍认可,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中73.78%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在助产专业开设母婴常见临床综合实训流程、母婴常见临床案例学习指导,62.56%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适应工作岗位需要,58.95%的学生认为学习该课程后收获很大,76.47%的学生对《母婴常见临床综合实训流程》《母婴常见临床案例学习指导》教材满意。为了进一步评估该课程教学效果,我校对实习医院、用人单位以及学生本人进行了跟踪观察。实习医院及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及综合素质给予充分肯定。学生普遍反映,母婴常见临床综合实训流程、母婴常见临床案例学习指导课程,虽然学时不多,但很实用,不但使其掌握了临床护理、助产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与护理、助产专业执业资格考试接轨,使其知识结构更合理。4思考

4.1 完善顶层设计,优化课程结构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构成学校课程体系。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教师和教学资源不断变化,要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在顶层设计方法论指导下,基于学校课程资源及原有课程成果,对学校课程进行设计与优化,以适应学校发展与师生需求。校本课程作为拓展性课程,不仅要立足学生发展,满足学生需求,还要考虑与国家课程的衔接,确保课程育人的整体一致性,并且与学校办学理念、价值追求相符。

4.2 深化校院协同,突显行业、职业特色

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指出,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需要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需要学校骨干教师与行业专家共同参与,在课程开发中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并且对中职生特点以及学校教学资源有深入了解。临床护理、助产专家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把临床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通过专业教师与临床护理、助产专家合作开发校本教材,缩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使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岗位紧密对接,突出校本教材的实用性、先进性、时效性。

4.3 切合专业发展实际,不断修订和完善校本教材

随着社会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二孩政策”的全面实施,社会对临床助产、母婴保健服务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应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为基层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助产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能够从事临床助产、护理、母婴保健等工作的技能型、服务型高素质劳动者。校本教材建设也应满足岗位发展要求以及对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要求。因此,我们计划每3年对校本教材修订一次,及时补充职业岗位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紧跟时代步伐。

4.4 加强隐性课程开发,提升学生学科贯通能力

隐性课程是无意识的、内隐的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学到的知识、价值观、行为规范和态度等非正式的文化习得与经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职业能力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3]。在校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新型人才观和育人观,转变教学理念,加深对隐性教育内涵的认识,努力实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有机结合,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把隐性课程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课程建设和教育管理。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以及操作能力培养,同时也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努力实现三维目标协调发展,提升学生学科贯通能力。

猜你喜欢
助产母婴校本
宫底按压助产法在产房助产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无保护助产在促进初产妇自然分娩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分娩活跃期产妇应用分娩球助产的效果及对产妇满意度的影响
无保护会阴助产术配合分娩镇痛对促进自然分娩的积极作用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东方幸福 国际母婴月子会所 高端顾客的专享服务平台
喜忧参半的母婴产品“海淘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