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卓婧
(上海健康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318)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随着国家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医学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如何通过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将“医乃仁术”的传统医学精神一代代传承,引导学生坚守一线,树立崇高的医学信仰,传承和发展中国医学,是思政教师需要思考的课题。
2018年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在国家上下高度重视大健康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背景下,医学职业院校应当以此为契机,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思修课)作为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的重要载体,应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堂教学、课堂实践和社会实践融为一体,将学生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中华传统医学精神相结合,与未来的职业相结合。
提升思修课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突破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模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如今的教育对象已经是“00后”,与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一同成长,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频繁使用微信,喜欢看短视频,是“抖音”的忠实用户。他们是更具开放思想的一代,在他们的课余生活中,电影、短视频是他们接触当代文化,认识社会现实,修正自身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乏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只是如何与思修课的理论知识相结合,中间还需要一座桥梁。
微电影是相对于电影而言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微”在于:微时长(短时播放)、微制作(制作周期短)、微投资(投资少、成本低)。微电影不仅包括剧情片,也包括纪实性、广告性的视频短片[1]。微电影是影像的一种,这种载体可以作为社会的存证,这涉及对“影像功能”的认识。影像的留存,可以作为固定当时社会的视觉媒介,它记录的是当时社会的面貌,而作为留存下来的载体便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历史的依据,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在变迁,影像的固定便成为社会的见证人。学生通过制作微电影,记录社会、校园某一阶段的真实场面,反映的是当代的社会问题。因此学生在摄制微电影的过程中,实际是实现了“历史存证”,强调的是它的“呈现”意义。近年来由上海广播电视台和上海市卫计委联合策划拍摄的10集新闻纪录片《人间世》,以医院为拍摄原点,聚焦医患双方面临病痛、生死考验时的重大选择,所展现的是真实的社会现实,一经上映,随即热播,为大众广为评论。这一现象足以说明,在医学职业院校,如果采取类似方式,真实还原医院现实场景,不仅能记录历史,对学生的震撼也足以引发他们对医者职业道德的思考。
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微电影的摄制可以向加强表现艺术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和更为鲜明的主题的方向努力。纵观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提倡“仁爱”精神,医生的仁爱之心体现在“医者仁术”的表达中,意味着医务工作者要有仁爱之心,表现在从患者的利益出发,尽量减少患者的疼痛和压力。如果医学职业院校的学生能够有如此的职业信仰,那么这对当今医患矛盾的解决将有重要的意义[2]。
社会中蕴藏着丰富的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素材,医学职业院校思修课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走出校园,以拍摄微电影的方式认识社会,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且能够加深他们对医生职业道德的认识。微电影虽然通过短暂的时间来表现医院、校园问题,然而却能真实地记录医院、校园中的人的生活、经历。学生能够在医院观察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根据现实设计医患之间某个激烈的矛盾,再通过人的肢体动作和语言,表达不同立场的人所流露出来的感情、情绪,来透视人们的思想,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反映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弘扬医者仁心的精神品质。通过这样的微电影制作,学生可以明白每一个人都不是孤立的自然人,而是不同情况下的社会人,从人与人的关系可引导学生对医生职业道德的理解,树立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理想并坚定信念[3]。
思修课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一章着重探讨如何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教师在授课中,会以我国近年来涌现出来的医生道德模范为例,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如果在课外实践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将微电影与自己所学专业结合,能够加深学生对榜样的了解,认识到医学工作者有血有肉的真实形象。思修课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以依法治国为主线,教师在授课中,引导学生认识到法治精神无处不在。在未来的工作中,要坚守法律底线,对做出的决策在法律范畴充分考虑其可行性。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在观察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社会热点的医患纠纷事件,进行有重点的思考,设计微电影的主题,那么会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指导学生确定题材之后,可以由学生自行设计情节并拍摄短视频或者在医院拍摄短纪录片。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微电影题材都来源于现实,学生在医院以旁观者角度选取典型案例,或改编或写实,根据课堂所学内容,升华主题,突出现实教育作用。在拍摄过程中,根据剧本所设定的特定场景,围绕中心人物进行场景拍摄。鉴于微电影时间短、情节少的特点,拍摄期间注意介绍背景,突出刻画中心人物,通过人物的语言、面部表情、肢体动作来表达微电影所要传递的正能量。
鉴于学生拍摄微电影重点在于题材的选择和微电影的教育作用,所以教师对于所展示的微电影,重在主题的点评,而对于拍摄技巧以及画面的质量,学生可以在微电影拍摄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思修课课堂内容以及专业,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所拍摄的微电影展现的是医学院学生的原创力、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以大学生自己的视角去发掘医院中的道德小故事,于微小处发现美、感恩美,进而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在正确道德观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热点以及校园热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道德和法律的关系,以法治角度评判目前的医患关系,在道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职业能力,弘扬法治精神。
以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为主要形式的微电影拍摄活动,把影视文化、医院现实和思修课教学有机融合起来,以医患关系为主线,与课堂理论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课堂教学内容的兴趣,增强对社会现象的认知。目前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成果较为单一,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发挥学生自我创造的能力。摄制微电影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学生在拍摄过程中加深了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在创作中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形成的成果还可以在课堂中展示。以往教师一人在讲台上讲述医生职业的神圣,课堂中仅有寥寥数人回应。大部分学生认为,拥有精湛医术、高尚医德的医生毕竟是少数,与己无关,课堂回应较少。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搭建微电影展示平台,给学生展示机会,分享自己的创作历程、心得体会,自然而然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增进了师生课堂交流,相较于教师一人的讲授,这样的分享能够让学生倾听到同龄人对课本内容的思考,对社会现实的理解,这有利于带动学生情绪,将学生带入课本设置的场景中,活跃课堂气氛,促进知行统一。
微电影为医学职业院校思修课实践教学成果分享提供了新思路,但在操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导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学生摄制的微电影中,主要以自编自导的微电影为主,反映医院现实的短纪录片较少。囿于学生对医患关系理解较浅,所设计的情节过于简单,场景过于单一,人物情绪表达过于浅薄,对于主题的思考不够透彻。
(2)电影的后期制作中,画面比较粗糙,未突出重要情节,高潮部分没有应有的震撼效果,导致很难体现在生老病死面前真实的人性。这样,便无法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个人幸福与他人幸福的统一。
在今后的指导中,教师应注意帮助学生把握剧本情节或选取医院真实案例,在拍摄中避免过于追求画面精美,注重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在矛盾中反映医患关系的本质。这样的微电影,在拍摄中才能起到自我教育的作用,在分享中才能起到教育他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