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禹岐,马瑜徽,刘文英,许 森
(滨州医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
“大二低潮”是指大学二年级学生学习态度、专业发展、生活积极性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不如大学一年级学生,由此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我国在相关调查研究方面尚未形成完整体系,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调查并分析“大二低潮”产生原因十分必要。本文探讨学生“大二低潮”表现及产生原因,为优化大学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2018年初,调查小组在全国范围内对部分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并回收有效问卷435份。其中大二学生422人(占97.01%),大三学生12人,大四学生1人。研究发现,大二学生均出现“大二低潮”现象,大三、大四学生也曾出现此现象。同时调查结果显示,19.31%的学生对大二时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不满意,43.45%的学生对大二时期的学习状态不满意,6.44%的学生表示对大二时期的生活状态不满意,26.67%的学生对大二时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满意。不难发现,“大二低潮”在大学校园里已是普遍现象。
初上大二,许多学生不知道如何正确对待新的生活。经调查,44.14%的学生在大一到大二的过渡期有过不适应现象,但很快就调整过来;15.40%的学生经过较长时间才调整过来。仅有27.13%的学生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学习上,38.16%的学生将少部分时间用于学习,而30.11%的学生选择考前冲刺型学习,2.53%的学生选择完全放弃学习。与大一学生相比,大二学生出勤情况也不容乐观,仅有约50%的学生表示自己每节课都会准时出席,27.59%的学生表示有时会迟到,15.17%的学生选择缺席选修课,还有2.99%的学生选择专业课和选修课均不出席。可见大二学生学习热情降低,也就是说从大二开始大部分学生开始进入“下坡”路段,而这将导致学生学习成绩愈发糟糕。
提高大学生课余生活质量,既是贯彻落实我国素质教育方针,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然而调查发现,大二学生对课余时间的安排令人担忧。17.47%的学生在大一时期就对自己的课余时间有着合理计划并且执行;20.69%的学生大二才开始安排课余生活;39.08%的学生对自己的课余时间没有任何安排,选择随心所欲;18.39%的学生虽然对课余时间有安排但没有坚持执行,半途而废。由此看来,约60%的学生缺乏生活目标与计划执行力,课余生活空白、枯燥乏味。
大学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进入大学如初入社会,社交能力尤为重要。大一新生怀着各自的“大学梦”,对大学生活有着各种各样的憧憬,相信自己可以在大学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实则不然。调查结果显示,从大一到大二有44.60%的学生的朋友圈未发生明显变化,其所结交人群与大一时相同;18.62%的学生则表示朋友圈逐渐缩小;7.13%的学生选择独来独往或只与舍友来往;只有11.03%的学生的朋友圈得到了扩大。所以学生所期待的大学生活与现实存在差距,学生进入大二后没有继续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大部分人停留在“无变化”阶段。
心理学论指出,目标规划与个体的成就动机紧密相关,明确而适宜的目标有助于形成较强的成就动机,对个体当下的行为产生显著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大学是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其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并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1]。初入大学,学生对周围事物充满新鲜感和好奇心,加之学校方面对其学习的激励和帮助,使得大一新生学习激情昂扬,生活态度乐观向上,与人交往热情大方,个人进取心强,学期末的学业成绩好。进入大二后,由于不再被高校环境和活动所吸引,加上课业增加等原因,学生开始对大学生活产生倦意和懈怠,挂科、逃课、上课注意力无法集中现象较为普遍,学习动力不足。学生很少思考自己最初的目标和理想,对所学专业就业前景及未来择业方向的了解也逐渐进入迷茫状态,不少学生甚至表示从未考虑过毕业后该何去何从。这种状态导致学生学习状态越来越差,学习成绩直线下滑。
大学是一个独立、自主的阶段,学生远离了高中的束缚和管制,处于亚成熟状态的大二学生虽然在法定年龄上已属于成年人,但身心尚未发育完全,缺乏社会阅历,无法完全做到自我约束和把握学习生活乃至人生大局。加之学校的工作重心由于大一新生而发生偏移,校领导和教师将精力放在大一新生的入学教育、职业规划或专业介绍和讲解等工作上,难免出现对大二学生关心不够的情况,导致大二学生在由大一至大二角色转变的关键时刻变得迷茫,不知自己下一步该怎么走。此外,一部分教师则已抓住“好学生”来重点培养,导致大部分大二学生处于无秩序的境况。
个人的兴趣多寡会决定其生活是否丰富多彩,在以往全身心投入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易忽略个人兴趣爱好的发展,导致在大学期间个人时间充足的情况下,无法依据兴趣参加活动,享受校内外生活,结果是大二学生在学习上没有进步,参加课余活动的积极性也受挫。大学强调个人综合发展,因此在课外主要依靠教研室、社团等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第二课堂。比如大学里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他们以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为活动开展原则,学生自愿参加社团组织和活动,不仅可以活跃学习气氛,还可以提高自主管理能力,丰富课余生活。一年级新生在刚进入大学时,一半以上的学生会选择参加大学社团组织,并立志在大学不断进取,力争上游。然而调查显示,大学二年级学生中,有60.92%的学生对大部分活动失去了兴趣,只参加少量活动;14.25%的学生甚至对所有活动都失去了新鲜感,不参加任何活动。由此可知,大学校园活动是有局限性的,无论是课余活动的组织者还是参与者都没能及时对活动进行更新和改进,导致课余活动一成不变,学生难免觉得疲劳。大学生的能力有限,在缺乏社会经验和经济能力的条件下,很难开展更多活动。因此,课余生活的单调,使得大二学生生活暗淡无光。
源于个性差异以及交友态度的不同,学生间的人际交往有较大差别[2]。虽然大学生在上大学前就会被长辈或者身边的人教导:大学是一个小型社会,要广交朋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舍友之间逐渐熟络,宿舍之间也建立联系,班级团体逐步成型,直到大一结束每位学生基本上建立了自己的社交圈,排除个人因素导致集体关系中成员的缺失,大二学生的社交范围已成一定脉络,关系网络基本稳定,此时扩大各自社交范围的可行性也越来越小。
大学阶段是学生培养自身能力、为未来做准备的重要时期[3]。如果说大一学生是梦想者,那么大二学生就是奋斗者。大一升入大二的转折点,是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形成的黄金期。所以正确解决“大二低潮”问题势在必行。
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建立对其个人素质培养和人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教师应该重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学习能力,而不是仅仅成为讲台上知识的传播者。贯彻落实“教书育人”教育原则是学生全面发展强有力的保障[4]。要强化学生思想意识,使其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同时也要寻求方法,切不可一味地使用同一种教育方式。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班级的班主任站在讲台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轮番轰炸”,而讲台下的学生依然我行我素地做着自己的事。这种以训斥为主要态度和行为的教育,对相对低龄的儿童或许有暂时的效果,但对于已经成年的大二学生可谓是“对牛弹琴”。学生听倦了教师苦口婆心的谆谆教诲,内心早已对这种循规蹈矩的模式麻木,所以大多数时候教师责备或训斥的话语并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学校和教师应积极调研,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状况,探索切实有效的引导方法,站在学生角度考虑当前情况,采用逆向思维法或欲抑先扬法,而不是“换汤不换药”的喋喋不休。
常言道,进步离不开创新。学生的学习同样也离不开教师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课堂不仅仅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物理空间,更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特殊社会微系统。课上,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探索,强调互动和对话,使课堂教学生动、和谐。我国的传统教育体制还停留在教师“满堂灌”阶段。大学课程繁杂,在特定的时段内让学生接受大量知识确实有难度,同时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限的,超过一定时间,即使教师传授的知识脉络清晰,学生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提供最合适的引导,使得大学各学年的教育“不断线”,让学生始终保留激情和余热[5]。科学的教育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还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6]。
万事都分主观与客观因素,主观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学生对自己的了解最深,只有主观方面的深刻感悟和改变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家长、同学、教师和导员共同努力,从不同方向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消极思想、片面想法、学业兴趣等,使其反省自身,及时调整学习及生活轨迹。调查发现,80.92%的学生表示产生学习怠慢现象的原因是缺乏自我约束,同时80.23%的学生坦言只有通过自我调整,才能平稳渡过“大二低潮”时期。可见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是清醒的,清楚什么样的方式适合自己、什么样的方式对自己没有效果。所以让学生进行反省并总结经验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
“大二低潮”虽不会对大学生的人生起决定性作用,但对其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正确看待、解决“大二低潮”问题是每一个学生都需要面对的。学生只有清楚地认识到“大二低潮”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后果,才能引起重视,通过思考找出问题解决的关键。愿“大二低潮”不再恶性循环于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愿学校、社会、教师与学生携手应对“大二低潮”,使其影响范围逐渐缩小乃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