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玉慧
(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贵州 毕节 551700)
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笔者有幸被学校选送到广东省中医院临床进修,在为期一年的学习中发现,平时所授专业课程的教学理论与临床实践有很多的不一致。原因之一是教材内容陈旧,没有及时吸纳学科新理论和新成果;原因之二是授课教师临床知识匮乏,不能把学科新知识和新技术传授给学生。作为一名一线专业课教师,笔者认为深化学校相关专业教育教学改革非常必要和迫切,也深感所肩负的教学改革责任之重大。教材是教学内容和基本知识的载体,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保证,但也对教学方法有着很大的制约。针灸学是理论与临床密切联系的学科,也是高等中医教育中的主干课程。现以针灸学为例,结合自身进修感悟,谈一下教材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差异,希望能为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提供参考。
针灸学是一门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针灸为主要治疗方法和手段防治疾病的临床学科。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最有中国文化特色和地域特征。因其适应证广、操作方便、见效明显,几千年来深受广大民众和医生喜爱,为我国的医疗保健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针灸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成为国际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医学技术,2010年11月16日,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8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等还建议将针灸学从中医学中独立出来,将针灸学科提升为国家一级学科,以更好地适应健康中国建设的需要,更有利于推动中医药走向国际,并在国际化进程中发挥引领作用。
现有《针灸学》教材内容主要由经络、腧穴、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等模块组成,内容涉及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针灸包括刺法、灸法和拔罐法等。刺法又包括毫针刺法、三棱针刺法、皮肤针刺法、皮内针刺法、电针刺法、头针刺法、耳针刺法和穴位注射等种类;灸法有直接灸、隔物灸、悬灸、实按灸、温针灸、温灸器灸、灯火灸、药物灸等种类;拔罐法有留罐法、闪罐法、走罐法、刺血拔罐法、留针拔罐法、药罐法等多种。近年来,虽然针灸学教材内容也跟随时代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但还是跟不上针灸学科临床的快速发展,不能与针灸学标准化和国际化发展趋势同步。
绪言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绪言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习者对这门学科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激发起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和热情。但目前使用的针灸学教材,在介绍针灸学的发展概况时,没有突出针灸学对人类健康所做的巨大贡献,没有很好地吸收针灸学科近几年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成果,也没有充分反映出针灸在当今世界各国所受到的欢迎和重视。针灸学的定义宽泛而不严谨,不能让学生完全理解针灸学的内涵和学科特点,也没有突出针灸临床治疗的主要适应病证。
经络理论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主要表现在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现有教材理论描述注重经络系统的完整性,但在真正的临床实践中,医师往往根据自己所长有所选择地运用。重视经脉者,多用循经针刺的方法,以循经取穴为主。如头项部疾病针刺列缺穴,腰背部疾病针刺委中穴等。重视经筋者,多用阿是穴针刺的方法,以局部取穴为主,即“以痛为腧”。如肩关节周围炎,除选取肩井、肩髃、肩贞、曲池、手三里等腧穴外,也可以取局部痛点阿是穴针刺。重视皮部者,多用皮肤针或皮内针针刺方法,或用刺络放血方法。如肩背疼痛用梅花针叩刺,咽喉疼痛取手太阴肺经腧穴少商针刺出血。有的重视经络系统的完整性,如广东省中医院传统疗法中心陈秀华主任,她在针灸治疗疾病时,根据病情需要,常常是多种针灸治疗方法综合运用。如腹针针刺、穴位埋线、平衡火罐、刺络放血、耳穴压豆、耳尖放血、热敏灸、雷火灸、温和灸、中药熏蒸、中药熨敷、中药足浴等。
腧穴是临床治疗疾病针灸施术的部位。脏腑的病证,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腧穴,在腧穴针灸施术,也能通过经络作用于内在脏腑。《针灸学》教材中,腧穴的定位标准而具体,而在临床实践中,不同的流派或不同的针法,在针灸取穴上也存在一定偏差。如大横穴,教材上的定位是仰卧位、距脐中4寸;腹针的取穴是仰卧位、距脐中3.5寸。同是一个穴位,不同的针法,取穴有如此大的偏差,是否影响临床疗效,教材之中没有相关说明。另外,教材对腧穴主治作用的描述,没有突出其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治疗作用。如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内关、中渚等腧穴,其主治作用远比教材上所列丰富得多。腧穴之间主治作用差别的描述也不明确,学习者不好甄别如何去选择运用。如手太阴肺经上位置相近的腧穴中府与云门,中府的主治有胸中烦满和肩背痛,云门的主治有胸中烦热、肩痛。
刺法和灸法是针灸临床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刺法是以不同结构和规格的针为器具,通过针刺身体的经络或穴位,并施以一定的刺激手法来防治疾病。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施灸材料,通过烧灼或熏熨体表一定部位,利用温热刺激来防治疾病。在临床实践中,刺法和灸法内容非常丰富。许多方法既复古又创新,而且临床疗效显著。如刺法中的穴位埋线、针刀疗法、平衡针法、脐针疗法、腹针疗法、浮针疗法、颊针疗法、切脉针灸等;灸法中的督脉灸、雷火灸、热敏灸、麦粒灸、药线灸、精灸等。广东省中医院符文彬教授创立的“精灸”,取米粒大小的艾柱置于体表一定部位,具有灸材消耗少、施灸时间短、灸量灸度易控、临床疗效明显等优点,深受广大患者欢迎。关于进针方法,教材上有单手进针、指切进针、挟持进针、提捏进针、舒张进针、器具进针等多种。在临床实践中,进针方法也有创新和发展,如广东省中医院陈全新教授创立的“岭南陈氏飞针法”,一般以1寸毫针快速旋转刺入皮肤,比传统进针方法更加准确、快速,而且无菌、无痛,故有“飞针”美誉。
针灸治疗,是在明确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和标本缓急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针灸配穴处方,依方施术,或针或灸,或针灸并用,或针药并用,以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针灸学》教材中,很多针灸临床治疗配穴处方临床实践中应用较少。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的针灸处方,教材中又缺乏相应的理论介绍。如国医大师石学敏基于醒脑开窍理论创立的中风病处方,以人中、内关、三阴交等为主穴进行配伍,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教材上的中风病针灸配穴处方。再如现今临床广泛运用的切脉针灸,它是广东省中医院俞云教授依据《内经》针灸理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创立的。通过切脉来指导临床辨证、针刺取穴、针刺手法、针刺补泻和判断疗效,既可以避免针灸的盲目性,又可以提高针灸临床治疗效果。在临床实践中,还有很多广泛应用而又有显著疗效的针灸治疗方法,如腹针疗法、脐针疗法、浮针疗法、靳三针疗法等。
针灸学科如何创新与发展,教材理论如何与临床实践保持一致,是针灸学科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应该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将现代临床实践中形成的新经验,及时进行总结和升华,使之上升为针灸学新理论,以更好地发挥临床指导作用。笔者建议:绪言部分,应增加针灸标准化和国际化建设内容,突出针灸在人类身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经络部分,应增加经络系统在临床应用中的选择方法和应用规律内容;腧穴部分,应及时修正腧穴的主治作用,进一步明确腧穴之间的主治差别;刺灸法部分,应引入针灸临床操作规范,及时吸纳临床显效的针灸新技术;针灸治疗部分,应形成针灸临床治疗体系,并引入针灸临床治疗指南。
另外,在教材编写方面,建议提高临床一线编写人员的比例。在更新或完善教材时,要及时吸纳针灸临床新成果、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始终保持教材的新颖性和与时俱进特征。学校选用教材时也要注意,尽可能提高教材遴选和使用标准,或者根据教学需要自行编写实用教材。
针灸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设计与安排上,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比例至少要达到1∶1。在教材知识点更新缓慢的情况下,要求授课教师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以及敏锐地把握学科发展新趋势的能力,能及时补充教材内容的不足以及学科发展新成果。针灸技术来源于临床实践,只有在临床实践中才能锤炼针灸技术。有句古话说得好,听人说千遍不如自己做一遍。建议学校加强针灸实训基地建设,构建理论、实践和临床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最好把课堂搬到实训基地或教学医院,让学生早临床、勤临床、多临床。让学生在真正的医疗环境中感受针灸的魅力,体验针灸使患者康复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针灸的兴趣和热情。现在笔者所在学校正在实施的“现代学徒制”,就是一种很好的培养临床人才的方法。建议学校在相关条件成熟的专业全面推广,以更好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另外,还要提高专业课教师临床授课能力,如果针灸学教师缺少学科临床经验,上课时只是照本宣科,不能对针灸临床新知识和新技术加以补充,就很容易造成教学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学生在临床实习和日后工作中,就会感到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不一致,从而限制学生临床能力的发挥和提高。建议加快直属临床教学医院建设,增加专任教师临床进修机会;医院和学校进行人才互聘,提高医院临床专家授课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