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英楠 赵晶,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
作为一名专职辅导员,笔者于入职之初荣幸地参加了省里举办的高校辅导员岗前培训的学习。其中有来自省内近70 所本专科及高职院校的近300 名辅导员老师参加了此次培训。经过这次培训,笔者受益颇多,并拟从以下四个部分享这次的培训心得。
本次岗前培训主要分为专题讲座、小组讨论以及考核测试这三种形式。1、专题讲座。这是培训的主要形式,是由来自省内外的近十位知名专家学者、一线辅导员老师对我们的辅导员工作做了专题报告,内容涉及到与辅导员工作的方方面面,让大家对辅导员的工作有了更深入地解读。2、小组学习交流。小组学习交流也是培训的重要环节,是由来自不同高校的辅导员老师组成学习交流小组,讨论内容自定,但大多是围绕着辅导员所面临的学生工作难点、热点问题以及不同学校学生工作的方法和特色进行探讨,让大家有了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3、考核测试。也就是结业考试,主要对辅导员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考查,题型包括填空、单选、不定项选、简答、论述以及博文写作这几个部分,和辅导员技能大赛的题型大致相同。而考查的内容就包括辅导员应具备的基本知识,例如《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等,还有党章党规的知识,更有时事政策。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好日常学生工作的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
岗前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听取并学习诸位知名辅导员老师及专家学者所做的关于辅导员工作的专题报告,而每个专题报告都是与我们的辅导员工作息息相关的,也比较贴近我们的工作实际。大致可归为这四类模块,即岗位认知、技能提升、环境适应、团队建设这四个部分,内容涵盖了辅导员工作的诸多方面,例如,辅导员基本素养、师生沟通、授课技巧、压力分解、主题班会、科研写作、案例分析、工作室建设等方面。可谓内容充实又切合了辅导员的现实需要,帮助辅导员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框架,熟悉了工作职责,解决了工作上的困惑。
经过这次岗前培训,笔者受益良多,也从前辈教师们那里学到了许多有关辅导员工作的知识及经验。例如,就如何成为一名“高效”辅导员而言,有位老师就讲到,辅导员的快速成长需要三个“关注”,即关注个人品牌建设,培育中孕效果;关注特色项目打造,创新中蓄效能;关注科研立项成果,实践中出效应。印象比较深的是其第一个关注,也就是关注个人品牌建设,而她所讲到的个人品牌就是周记,即让自己所带的每位学生每周都要写周记。所谓周记,就是让学生们将自己这一周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班级所发生的事情,或者是想对老师说的话,都要有所记录且每周都上交给辅导员老师。而老师就用这种方式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互动。对于学生每次上交的周记,这位老师都是亲力亲为,亲自审阅,并写下批语与意见,反馈给学生反馈。由此可以反映出这位老师对于工作的深切投入及对待学生工作的无比热情。
可以说,周记这种形式对于辅导员老师来说,是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个体特征的一种有效方法,这样可以对一些学生不好当面和老师表达或反应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从而因人施教、对症下药,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更有针对性、实效性。而对于写周记的学生来说,可以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提升他们在班级事务中的存在感,提升自我管理意识,让他们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从而提升班级凝聚力,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可见,关注个人品牌建设,就是在学生工作中寻找自己的工作方法,以更好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解决学生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组织高校辅导员参加专业化培训,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强化新任辅导员的岗前培训有利于推动新上岗的辅导员较快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局面,实现角色转变,熟知应知应会的内容,明晰工作职责。”此次培训学习增加了我们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积累了很多学生工作经验,也明确了学生管理工作的艰辛与责任。同时也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作为一名辅导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尤其是对于刚入职不久的辅导员而言,更是拓宽了工作思路,开拓了视野,也增强了辅导员工作的信心。可以说,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需要热爱本职工作,热爱自己的学生。而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得是学生,我们做的学生工作也是回归学生,回归班级。这是辅导员工作的内涵所在,也是本次岗前培训后笔者最深刻的心得体会。
声 明
《新商务周刊》2018年第16 期(总第126 期)第54页,作者:张旭,文章:《通信运营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应用》。
此文刊登遗漏作者简介:张旭,1987年,性别:女。籍贯:云南省保山市,学历:大学本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
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