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认知视角下双创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9-12-21 17:27林海天宇
关键词:双创创业者评价

林海天宇

(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1508)

中国经济在过去40年经历了令人瞩目的快速增长之后正在呈现出新常态,经济增长方式正在从要素驱动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创新创业正在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能量。在我国逐步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高校肩负着培养创新创业者意识素质与知识技能的重要使命,也因此获得了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1],从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等9 个方面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指导意见,成为高校开展双创教育的行动指南。在国家系列政策推动下,各地高校双创教育如火如荼地展开。然而,尽管近年来发展迅速,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亚太的横向对比中仍然是一块明显的短板。在全球创业观察(GEM)2018/2019年度报告[2]中,我国在校期间创业教育一项是包括基础设施、创业金融、政府支持在内的所有创业环境指标项中的最低分。该报告亦显示,我国受访者自我感知的创业能力在参与调查的49 个国家中排名48 位。由此可见,中国高校双创教育及其效果与欧美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

一、创业教育理论背景衍进与国外先进经验

截至目前,围绕创业的学术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从聚焦于创业者特质到讨论创业过程,再进一步深化到对创业者认知的关注[3]。相应地,创业教育教学理念也经历了从特质论到过程论再向认知论发展的过程。早期,聚焦于创业者特质的理论会引导教育者和创业者关注并夸大创业英雄非同常人的特质。受到战略管理领域组织发展历程研究的影响,学者对创业教育的研究开始从关注某类特定创业人群逐渐转移到了创业过程[4]。Gruber 等人认为创业的核心并不是创业者本身,而是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的行为[5]。我国目前主流的创业教育相关教材仍以过程论为主。不过近年来,无论是在学术研究中还是教育实践中,都呈现出从创业过程向创业认知发展的趋势。

对创业认知的强调提醒教育者和实践者创业是一种在不确定环境下持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Mitchell 等人认为创业认知与人们对机会识别、机会评价、新创企业以及企业成长进行评估、判断或决策的知识结构有关[6]。创业认知理论并不基于人格特质来区分创业者,而是揭示创业者的思维模式,并且假定特定的思维模式是个体差异和竞争优势的来源。在认知视角的创业研究中,创业问题不再是关于某个个体能否成为一个创业者,而是讨论个体如何才能变得富有创业精神、创造机会并开展创业活动。

在创业教育领域,斯坦福大学、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百森商学院和密歇根大学作为目前国际领先的高校,在其教学理念、课程体系、课堂设计与评价方式等方面都体现出了对创业认知的着重培养。

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从认知的角度塑造一种由全校师生共享的创业性格。斯坦福的创业认知培养不仅贯穿了学生从本科到博士的所有阶段,甚至还延伸到了老师,鼓励老师与学生一同投身创业。斯坦福为创业的老师提供轮休年,为学术专家们的技术转化提供多方面的支持,进而让老师带头在全校形成一种浓厚的创业氛围[7]。在学生这一端,除了教会他们创业过程中所需的知识技能之外,斯坦福大学给学生灌输的创业信念以及他们因此产生的创业认同都从认知的角度提高了斯坦福学生投身创业的意愿和创业成功的可能性。

在课程体系的规划方面,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于2001年发起了“第一年兴趣小组”计划,让每一个新生都有机会充分接触其他专业的内容,引导他们打开眼界与思路,用创新的心智模式看待问题[8],从而提升了全体学生的创业认知水平。此外,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还独创了“创业寄宿共同体计划”。在这个计划中,除了传统的创业技能课程以外,学校还帮助对创业富有热情的学生在全时段接触创业活动与创业者群体。依靠这一计划,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让学生完全地浸润在最真实的创业活动中,让他们切实地学会以创业者特有的方式思考问题。

在创业教育的课堂上,百森商学院也将创业认知能力的培养融入其中,通过游戏类与实践类活动等体验教学的方式,着重塑造学生的创业心智模式,创业情感与创业伦理,让学生全方位地向拥有社会责任感的创业者方向发展。通过对学生植入“创业基因”,百森致力于让学生不仅学会如何创业,更要由衷地认同、热爱创业,成为“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9]。

密歇根大学的创业教育类课程早早就摒弃了期末考试这一单一的课程考核形式,更多地让学生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合作完成课程任务,从而模拟创业中的心理认知过程。同时,师生之间的互动质量也是密歇根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10],让老师不仅能够从创业技能掌握的角度评价学生的成长,也能够从创业认知能力的角度评估学生的提升。

二、创业认知视角下高校双创教育存在的问题

与国际领先的高校相比,国内各高校虽然近年来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不断增加投入,但在成效上仍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教学环节的问题贴近学生,更应该引起一线创新创业教师的重视。结合当前国际领先高校教学思路从创业过程向创业认知的转变,在教学环节,我国高校双创教育的教学理念、课程体系、课堂设计与评价方式都存在改革的空间。

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略显陈旧。部分高校仍旧停留在知识技能传授的层面,根据经典创业理论按部就班地分解创办新企业的过程。这一理念受经典教材中创业过程论的深刻影响,将充满不确定性的创业活动刻画成了确定情境下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同时忽略了大学生创业认知的培养。《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11]显示,即使在当前热火朝天的双创背景下,也仅有0.7%的2017 届本科毕业生最终真正选择创业。对于剩余的占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而言,提升创新意识和创业认知应该远比学会如何创办新企业更重要。

当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往往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缺乏对学生真实创业意愿的识别。尤其在创业过程观的影响下,课程围绕创办新企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展开,对大部分学生而言缺乏实用价值。事实上,不同创业意愿的学生对创新创业类课程的需求存在巨大差异。具有较高创业倾向的学生的确需要知识技能以及实践辅导类的双创课程。但对于面向全体学生开放的双创课程,创业认知的培养才应该是重中之重。

传统的教师讲授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教学手段缺乏互动。当前实践界最为流行的精益创业思想认为,创业活动是一个不断试验与试错的过程[12]。从提升创业认知的角度,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试验试错的特点,让学生拥有尽可能多的思考与发挥空间,而不是由老师单方面地告知孰对孰错。更何况,在动态变幻的现代商业社会,老师从相关教材和个人经历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并不一定完全适用于学生未来可能的创业活动。

在部分高校,期末考试仍然是创新创业类课程的主要评价方式。通过将创业过程中的理论与原则固化为几十个知识点,期末考试这种一次性评价方式几乎完全扼杀了双创教育对创新思维的培养。考试前死记硬背可能导致学生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失望,甚至抑制学生对创业活动产生更大兴趣。因此,这类陈旧的评价方式不仅无益学生创业认知的提升,反而会产生负向影响。

三、创业认知视角下的针对性教学改革建议

1.更新教学理念,实现从创业过程观向创业者认知观的转变

创业教育不应该局限于传递创办新企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更应该培养学生作为优秀创业者应具备的心智模型与思维方式。教学理念基础从创业过程论向创业认知论的转变将带来创新创业教育各方面全方位的变化。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因而从认知角度教会学生像创业者一样思考问题比从过程角度教会学生创业所需要的具体技能更具普适意义。个人层面,对于普通大学生,通过创业认知的培养和训练,有助于其个体提升创新思维与素养和运用“创业的心态”在未来工作岗位上创建事业的能力[13]。国家层面,国家当前真正需要培育的是能通过创新驱动创业,具有实践性的创业思维模式和综合技能的人才,创新创业型人才需要的是创新解决问题的独特思维模式、方法论和工具。国际上创业教育的领先高校早已跳出过程论的框架,我国高校的一线教师也应该尽快更新理念,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认知。放眼国内,南开大学作为国内创业教育的领头羊之一已先行一步,在其出版的畅销教材最新版(第4 版)《创业管理》[14]中,特别强化了其中创业认知的内容,旨在加强该课程对大学生创业认知的培养。

2.改革课程体系,明确创业认知培养在层次化双创教育中的位置

有效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由有一整套理论支撑的课程体系完成。由于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尚未成型,可以首先参考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目前国际较常见的做法是根据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15]。比如对于普通大学生开设以培养创业认知为目标的通识类创新创业课程;对于学科专业有较高创业可能的学生开设创业认知与创业技能双修型创新创业课程;对于具有较高创业意愿的学生开设包括创意激发、团队组建、项目指导等功能的实践性创新创业课程,引入与真实商业世界的链接。温州大学建立的理论、实务、实践三模块创业课程体系也体现出了层次化创业教育的特点,为不同类型学生提供了最适合他们的创新创业课程。

3.丰富课堂设计,以更多样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创业认知水平

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指出创新创业教育的课堂设计要做到多样化,采取个性化培养[16],使用各类真实的情境使学生对创新创业有直观的体验和认识[17]。此外,有学者总结了美国大学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作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经验参考,主要包括讨论、商业计划书撰写、客座教授讲授、个案研究、企业家演讲、课堂练习等[18]。长期引领全球创业教育的百森商学院以训练创业认知为目标开发的一整套最新教学法同样值得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一线老师学习参考。该教学法围绕玩耍、移情、创造、试验和反思五个模块展开,从学术理论方面和创业教学实践方面全方位训练和提升学生的创业认知能力,将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变成了一项持续的、需要人和人进行互动的“运动”,而不再是单向的教师对学生的“讲授”。为了以更加丰富的形式推进双创教育,素有创业传统的浙江大学开设了近百门双创课程,类型上覆盖了传统的专业教育课程与新兴的“微辅修”课程与慕课课程,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加强了学生的参与、互动与实践。

4.转变评价方式,对创业认知能力的提升进行科学评价

打破过去一次性评价方式,建立形成性评价体系。围绕创业认知能力培养的课程考核不应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考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关键步骤,获得相应能力。一线老师应该建立学生评价细则,对学生各模块的训练结果及所反映出的问题做出客观评价,帮助学生有效了解并掌控自己对创业认知的学习过程。此外,学生对于各模块训练及整个课程的结果反馈和自我反思也应是课程评价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应该从“元认知”角度启发学生思考,他们在经过课程学习后,其自身创业认知、思维模式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真实有效提升,并将学生的思考结果纳入自我评价。在国内,天津大学等高校充分重视双创活动的实践性,积极展开双创课程考核方式的大改革,通过动态考核、科学分析的方式一改过去围绕期末考试分数进行学习效果评价的做法。例如,提高课程涉及的用户访谈、市场分析等环节的课后练习的考核比重,以及在最后的期末创业项目成果呈现中,更多关注学生在课程中创业能力的提升情况,而不是仅仅根据成果本身进行考核评价。

四、小 结

创新创业为社会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提供方,肩负着激发双创意识、传播双创知识、提升双创质量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在创业教育领域引领全球的斯坦福大学和百森商学院等高校纷纷将创业教育的重点从传授创业的步骤转向培养准创业者的创业认知。对国内高校而言,这正是创新创业教育经历多年快速发展后仍然存在的短板。将创业认知培养融入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既是与国际最新教学实践的接轨,也是我国高校双创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具体的教学层面,更新教学理念、改革课程体系、丰富课堂设计、转变评价方式,将有利于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业认知能力。

猜你喜欢
双创创业者评价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桑梓情深的创业者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互联网创业者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雷士照明控制权之争对创业者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