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登峰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年6 月出版
该书在先秦“语”书系统的大背景下,通过纵向与横向的比较,特别是文本细读,对《国语》一书的性质、体制等做了细致研究。作者指出,《国语》与通常被看作“诸子散文”的《论语》、“事语”体的《春秋事语》,在内容、风格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即使《国语》内部,不同“国语”甚至同一“国语”,也存在此等差异。这与《国语》动态、开放、累积、叠加的历时性成书过程有关。该书还对《国语》的“地域文化圈”特征、“文”的观念及“文德”理想、讲史及文化内涵、对典籍的征引及作用等进行了分析。
作者认为,《国语》在体制上有如下特点:首先,形成了由“篇”成“集”、由“集”成“群”的层级结构;其次,形成了前后关联、彼此照应的“互见”叙事法,即通过点、线、面组成的“百川汇海”式网状结构,对事件予以多方位、立体化、全景式的展现;再次,刻画了像优施、骊姬之类具有独特个性的典型艺术形象。
作者视野开阔,“外”“内”观照,对《国语》做了立体、全面的审视;同时精研文本,对相关材料既拆散又整合,使之以“类”相从;另外,还从思辨与审美两方面分析了《国语》独特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