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水云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年10 月出版
该书打破过去惯用的以时间为轴、以流派为纲、以人物为目的的静态文学批评史叙述模式,在社会背景与学理背景的双重观照下,对清代具有代表性的词人、词派、词人群体的词学思想以及重大词学议题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了多维的动态的立体呈现。
在研究方法上,该书有三个特点:第一,以坚实的原始文献为依据,以把握思想的动态流变为指归;第二,注重多维审视,既有清词之学术品格等宏观的理论思考,又有微观的词人、词人群体的个案研究,还针对不同论题本身的特殊性,采用了民族身份、家族渊源、地域色彩、社会交游、时代风气、政治影响等多样化的切入方式,而不套用固定模式,有效地丰富了研究的立体感;第三,重视细节还原,在每一种研究视角下,力争把相应的研究对象做深做透,将思想变化的起因、表现、路径、影响等尽可能详细地展现出来。
该书的学术价值主要有:首先,破除了对词人、词派标签式的僵化描述,让学界充分认识到曾被先入为主的流派意识所遮蔽和固化的词学思想之流变过程;其次,一些处于主流词派之外或者边缘的词人得到有效发掘,一些词派代表词人思想的多元构成和前后变化被更为完整地揭示出来;再次,浙西和常州两大主导性清词流派的变化、互动与合流,作为清代后期词学思想的关键演进,得到细致梳理;最后,这种动态的思想流变研究模式,作为方法,对其他文类乃至思想史的研究,亦可带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