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变红
【关键词】 数学教学;引导;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21—0164—01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教师也逐渐适应了新课改带来的变化,也逐渐改变课堂教学方式。现如今,教师不仅肩负教学的重任,而且还要有效引导学生,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逻辑思维。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数学教学中“有效引导”的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引导学生”主要强调的是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可见,创设问题情境是比较科学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并将课堂内容与数学知识有效合在一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给学生讲解“圆周率‘π”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圆周率之歌》,让学生在听歌曲的过程中理解圆周率的内容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此外,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重引入开放性的问题,且问题要有层次感与发散性。比如,在学习“百分数”这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两家店的折扣:一件大衣500元,A店满200可以减40,B店则是打7.8折,问:在哪一家买比较便宜。这种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也会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时要重视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高效率地进行学习。
二、充分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知识,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之前学过的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充分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去探索并解决未知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比如,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条件去补充问题时,不能给学生给出数量关系以及运算方法,应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并结合所学的知识自主选择相应的运算方法,从而解决问题。如,苹果有32个,梨有25个。这时,有学生根据加法的定义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苹果与梨一共有多少个?还有学生根据减法的定义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苹果比梨多多少个?或者梨比苹果少多少个?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促进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另一方面,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让学生自主调控学习的速度。当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知识后,就掌握了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多让学生自学,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部分的内容时,每个学生学习的速度以及掌握知识的能力都是不同的,为此,教师可以,鼓励他们速度快的学生学完“小数的加法”这部分的知识后试着学习“小数的减法”这部分的内容;而学习速度慢的学生就继续学习“小数加法”这部分的内容。
三、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合作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想要有效引导学生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无疑是比较科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具体的应用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个体认知,并按照学生的能力、性格与成绩有秩序地进行分组。这样,才能保证各个小组的成员多元化,从而在小组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分组后,教师要给学生讲清例题,之后再给各个小组分配任务,并让各个小组派代表发表本小组的结论。当各个小组有不同的意见时,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讨论。比如,在学习“数独”这部分的内容时,关于数独4的填充方法很多,若教师直接讲解方法,学生会感到乏味枯燥。但是让学生分组相互讨论,不到一会儿学生就想出了很多的填充方法。最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学生特别感兴趣。由此可见,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找到了自己的数学灵感,在交流与探究中把握住了数学難点与重点,更重要的是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