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叶芝作为著名爱尔兰诗人,生活于19和20世纪之交,亲身感受到世界格局重大转变的同时,也经历了世界文坛从瑰丽的浪漫主义到理智的现实主义的转变。《驶向拜占庭》是叶芝晚年富有象征主义特色的杰作之一,在其中,诗人运用了精妙绝伦又富含深意的象征意象,表达了对艺术永存与生命永恒的深切期盼,从而表达渴望实现了艺术与生命的高度统一,使这首诗歌具有独特的文学艺术魅力和人文气息,同时也成就了叶芝在世界文坛成为现代浪漫主义抒情诗人的卓越地位。本文从叶芝《驶向拜占庭》中的象征主义意象入手,解读其中意象所带来的真情实感,从而去探究诗人通过塑造这些象征意象所表达的深层意义。
关键词 叶芝 象征主义 《驶向拜占庭》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19世纪与20世纪相交之际,象征主义逐渐从法国慢慢拓展到了欧美等其他国家,象征主义在这个过程中得以传承和延续,并在后人的努力下,得到创新与进步。叶芝便是象征主义迅速壮大的先驱作家之一,他认为象征的意象是表达诗人情感的直接体现,诗人通过在诗歌中使用象征主义的意象,生动而神秘的表达诗歌中隐晦的感情,以形化情,传达真情实意,因而也可以说象征主义是“衡量诗歌高低优劣的重要审美尺度”。早期的叶芝,偏爱用浪漫瑰丽的意象(玫瑰、天鹅等):“某些道德家或童话诗人/把孤独的灵魂比作天鹅/我对此感到满意……”。(《一九一九年》),亦或用神话传说来丰富深化诗歌,使其诗歌富有神秘主义气息:“谁会想到美丽如梦境,瞬息即过?/可叹那些朱唇,自绝于人/叹世间再无奇缘可待/特洛伊消逝在葬礼的火焰中/乌丝纳的儿子也已身亡”(《尘世的玫瑰》)。1926年,叶芝发表了晚期诗集《塔楼》,这本诗集的第一首诗《驶向拜占庭》便是诗人运用象征主义表达的最高境界,在叶芝晚期的作品中,诗人把追求永恒艺术和实现不朽精神寄托于“拜占庭”,赋予“拜占庭”以理想与信念的光芒,从而表达诗人自身对于不懈追求永恒、追求诗歌中的“拜占庭”——理想乌托邦的真切情感。因而,本文也将从诗歌矛盾、题目意象以及特殊意象等方面入手,深入叶芝的灵魂世界,对其象征主义的意象进行解读。
1诗歌中的矛盾
叶芝从浪漫主义中走来,以独特的浪漫情怀在现代主义大放光彩,又在象征主义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了别具一格的现代主义诗人。他在情感与理智之间碰撞出火花,一边在现实中寻求贵族复兴,一边在诗歌中追寻理想之地,但这种身体与灵魂没有共情的摩擦,让他极其渴望摆脱真实生活的“束缚”,释放受到约束的内心:“耗尽我的心吧;它思欲成病/紧附于一只垂死的动物肉身……”(《驶向拜占庭》,傅浩译)。
因此,即使《驶向拜占庭》采用严谨的、八行体的诗歌形式,但叶芝在这种“形式束缚”之中挣扎,努力解开这种俗不可耐的困局。正如叶芝在诗中写的那般:“因此我杨帆驶过波涛万顷/来到这神圣之城拜占庭”(《驶向拜占庭》,傅浩译)。因而,叶芝在诗的内容中洒脱开放,勇敢向着心中的理想国度“驶去”。同时,现实的冷酷与理想的绚烂又深深扎根于诗人心里,这种结构与内容的互相矛盾、现实与理想的互相矛盾,也让这首诗歌展现无限的魅力。
然而,叶芝非神,必然走向死亡,他的灵魂不能步入“拜占庭”的一点一滴中,但是“一旦超脱自然”—死亡之外,他的身灵将与拜占庭完美契合,不会因这个社会或世界的污浊而迷路徘徊。在这种现实与死亡的矛盾,更是将全诗推向高潮,诗人将三个矛盾平铺在世人面前,世人感同身受的同时,也体会的到“暴风雨来临前的静谧”的酣畅淋漓之意。
2题目象征
“形象是从比意识或潜意识记忆更深刻的一种来源涌现到心目之前的”。这种借用实物来表现情感的象征手法,在叶芝笔下获得生命,在《驶向拜占庭》诗中,叶芝赋予了更加或自然或神秘的意义象征,也将富有特色的象征主义发挥大极大值,以一种崭新昂起的姿态,表达了属于叶芝的、独一无二的象征主义。
这种独特的手法,首先就展现在诗歌的题目上—“驶向”和“拜占庭”。在叶芝眼中,“拜占庭”所代表的并非是夹带有个人情感的,而是集艺术与现实为一体的理想国。在那里,诗人相信一切皆为永恒,尤其是艺术,也将获得永生。“在这里,生就是死,瞬间即是永恒,反之亦然”。年老终将远去,随着时间流逝,也将与美好的艺术碰撞融合,在无限的时光中世代相传。拜占庭,在此刻已然成为诗人心中对于理想的无限渴望与追求,成为天堂代名词,与其说是叶芝选择了“拜占庭”,不如说是“拜占庭”选择了叶芝。
题目的另一个象征意象—“驶向”,便是叶芝渴望逃离现实、步入精神领域的一种象征。叶芝非神,朽迈和死亡,是他不可逃脱的命运。诗中的“那绝非老年人的适宜之乡”,也是说老年人除了逃离“死亡”,没有其他的出路可寻。晚年的叶芝,在拜占庭中看到艺术的延伸与永恒,他看到他的理想得以实现的美好国度,只有“驶向”才能让青春之光芒、生命之精彩得以延续和永存。同时,“个人的能量可以通过同更大的社会和历史能力结合在一起而获得最大化”,那个时期的爱尔兰,战乱频繁,贵族没落,这些景象,诗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因而,“驶向”也更代表着诗人将自己思想融合于意象之中,希望以一己之力去唤醒和拯救民族。这个想法也曾在《柯尔庄园的野天鹅》一诗中,以“天鹅”为象征意象表达:“它们在静寂的水上浮游/何等的神秘和美丽!/有一天醒来,它们已飞去/在哪个芦苇丛筑居?/哪一个池边,哪一个湖滨/取悦于人们的眼睛?”(《柯尔庄园的野天鹅》,袁可嘉译)。“天鹅”所代表的叶芝心目中理想的贵族,寄托着诗人希望贵族可以如同这些美丽的天鹅般,雍容优雅,高贵如故,超越時间,横越生死,在永恒之中得以长生。因而,“驶向”就富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它不仅仅代表诗人个人渐入心境的过程,也更是诗人所希望能代表的爱尔兰民族的一种精神传承。短短的五字“驶向拜占庭”,饱含诗人心中的理想追求与深切期盼。
3不朽的理性
《驶向拜占庭》一诗富有象征意象,或明显、或隐喻地表达诗人对永恒、对理想国度的追求。除了富有象征意义的标题外,诗歌中也饱含深邃的意象:“老年人”则是诗人形象的自喻,在他眼里的老年人“不过是卑微的物品/披在一根拐杖上的破衣裳”,毫无生气,与“青年人”的“互相拥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转动”则代表着世间万物皆在理想国度“拜占庭”中按照自身的规则去成长和发展,从而实现永恒的存在。
而诗中的一个意象“不朽的理性”—代表着那些永恒存在的、不会消亡的事物,即为永恒。叶芝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客观对应物,用意象的形式表现在诗歌中,让世人通过诗歌中隐晦的描写,从而了解和接近诗人的内心和思想。在“拜占庭”这样一个叶芝幻想出来的理想国度里艺术与灵魂的高度统一、永远被歌颂传扬,才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在他看来,世人皆沉迷于“肉感的音乐”—不仅仅在“听”那些靡靡之音,更是在“看”、“嗅”、“尝”等等方面过于追捧,从而导致人们忽略了对这些杰作的认识。叶芝虽然生命走向晚年,但他的心中仍有永远长存于世、被世人代代传颂的渴望,因而他也在诗中诉求:“……请把我收集/到那永恒不朽的技艺里”(《驶向拜占庭》,傅浩译)。诗人希望他所描绘的“拜占庭正是诗人灵与肉、艺术与生命达到永恒的心愿之乡”,可以让世人摒弃欲望和贪婪、追求永恒的艺术与灵魂的交融,从而在艺术中发现真谛、净化心灵,实现人生价值。而叶芝的想法和思想,在他的诗歌中展现的淋漓尽致,意象与诗歌产生共鸣,也让他的诗歌口口相传。正如诺贝尔获奖词所写的那般:“……他那充满了火焰和寻根究底的生命力,诗中对准目标,努力使自己避免了美学上的空虚。……把这样一生的工作称为伟大,是一点不过分的。”
4宗教意象
除上文提到的“不朽的理性”这个理性的象征意象,叶芝也在诗歌中加入了“上帝”“圣火”“圣徒”等有着宗教神秘色彩的意象。在西方国家,宗教往往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叶芝“在诗歌中将历史现实、神话体系和个人体验结合在一起”,在诗人眼里,“圣火”“圣徒”等等这些意象则代表着爱尔兰民族中所传承的神话故事,代表着诗人对爱尔兰文化里的神话与传说的热爱与着迷。诗歌中的“上帝”“圣徒”是被人们所崇拜和敬仰的对象,因而诗人也希望“金镶壁画中的圣贤们”可以“教导我的灵魂练习歌吟”,表现出诗人对爱尔兰文明和历史文化的敬畏与崇拜。
美国人类学家格尔兹认为,宗教文化系统是一种通过象征符号在历史上代代相传的意义模式,一种将传承的观念表达于象征性的系统,人们通过这些象征符号相互沟通、绵延持续并发展出他们对生命的知识与对生命的态度。《驶向拜占庭》中的意象“圣火”,是高贵的,是神圣的,叶芝认为“圣火”是连接他与“上帝”“圣徒”的纽带桥梁,他可以通过“圣火”的生生不息,将爱尔兰文明传承下去,因而,“圣火”代表着诗人心中爱尔兰文化和历史的独特地位,同时,诗人也希望爱尔兰文化可以如同这圣火,代代不息,永遠闪耀在世界文化殿堂中,永恒地存在下去。
5结语
在《驶向拜占庭》一诗中,叶芝巧妙地运用这些意象,希望前人的杰作能为后人的精神寻找寄托。而拜占庭,在历史长河中,是古老文明的里程碑;在艺术与历史领域,是永恒的代名词;而在叶芝眼中,同时也是爱尔兰民族精神的孜孜追求和归宿。《驶向拜占庭》是一艘巨轮,满载着叶芝的理想和期盼,满载着爱尔兰民族灿烂的文明与历史,乘风破浪,向着永恒的艺术殿堂拜占庭驶去。本文解读《驶向拜占庭》中的意象,从中感受到诗人以物化情、表达真心的目的。在诗中,诗人将结构的束缚与内容的自由的矛盾、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和死亡与永恒的矛盾展现在世人眼前,通过诗歌的标题和正文中的象征意象,不朽的理性代表着永恒的艺术,圣火代表着生生不息的世代相传。诗人向世人展示他渴望的理想国度,借此来告诫年轻人不要沉溺世俗的、肉感的享乐诱惑,唯有艺术,才能成就永恒。
作者简介:斯化琳(1998—)女,汉族,山东淄博人,青岛工学院2017级英语专业学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参考文献
[1] 王燕芸,刘晨.《驶向拜占庭》的象征主义解读[J].学术探讨,2011(03).
[2] 王家新.叶芝文集(卷一)[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3] 傅浩.叶芝的象征主义[J].国外文学(季刊),1999(03):41-49.
[4] 张艳.论《驶向拜占庭》中的象征意象[J].职业时空,2012,8(04):142+145.
[5] 黄海容.叶芝的象征主义及其发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1):107-115.
[6] 沈家乐.镜像·路径·空间——叶芝《驶向拜占庭》的诗意旅行[J].国外文学,2014(03):67-76+158.
[7] 谢林娜.圣火意象的文化人类学考察——从奥运圣火说开去[J].怀化学院学报,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