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影响

2019-12-20 03:02刘丽郭延娜吴金华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29期
关键词:网络舆论

刘丽 郭延娜 吴金华

摘 要 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开放性的网络平台给网民提供自由发表观点的空间,随之产生的网络舆论信息也是好坏参半。大学生正处在个性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网络舆论对其的政治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此次研究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结合网络舆论的特征,从正面和负面分别探讨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志、政治参与动机的影响,为国家和高校的思政教育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网络舆论 政治认知 政治情感 政治意志 政治参与动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青年的社会政治态度是一个国家政治的晴雨表,而大学生作为有文化、有思想的青年主力军其政治心理的建设对国家长治久安、长远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有着重大影响。根据心理过程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中的动机将大学生政治心理分为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志,及其个性心理倾向的政治参与动機。本文综合分析大学生的政治心理,为高校提供正确的引导策略,为国家构建健和谐的政治环境提供依据。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一代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了解国家时事政治,社会热点,经济文化。网络舆论作为网络信息的产物,当它以一种爆炸式的方式出现在大学生视野时,对于大学生来说,不管是被动地浏览其呈现的信息,还是主动地去参与到舆论过程中,都伴随着相应的心理活动。而人类从类人猿进化到具有高级心理过程的人的历程就是人类在接受外界环境信息和环境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其心理逐渐地被影响。即人类的心理图式不断被修正、完善,形成高级认知,具有高级情感,最后影响行为。同理:人们在接受网络舆论信息,进行网络互动时人们的心理也会受到影响。至今还没有学者系统地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政治心理过程及个性心理倾向的影响。我们从心理学的视角全面地描述、解释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政治心理的影响,对国家思政教育的高效化,国家政策体系的合理化,网络舆论治理的策略化提供有效可行的参考依据。

1网络舆论的特征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手段和人类生活的基础设施,网络舆论已经成为广大民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线下舆论相比,网络舆论具有一些明显的特征。

一是网络舆论的多元性。多元性即存在多种观点,网络舆论作为一个大众化的思想观念的代表,存在着许多形态各一的思想观点和多样化的认识,每个人对一件事物的理解都不一样。

二是传播风险因素具有不确定性。Web2.0时代开启了“个人门户”网络传播模式,网络上的每一个节点都是一个传播中心也是信息的制造者、传输者和使用者,纷乱复杂的网络舆论信息在不停交替,传播渠道也在不断更新,以至于传播风险的加大。

三是信息交流的跨地域性和及时性。网络舆论不受地域的限制,在任何地方都能通过现代媒介被传输,及时而迅速地在全球内进行传播和发展。

四是网络舆论言论在表达上有着充分的自由性,它们不受身份地位,个人宗教信仰等的约束,在合法范围内可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态度。

五是网络舆论的匿名性。匿名性是网民在网络环境中重要的行为因素之一,网络言论的匿名性使网民获得了更多自由发表言论的途径和空间。匿名性也让新媒体的门槛更低,从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网民在新媒体平台上发表意见,进而也推动了网络舆论的发展。

六是传播内容的复杂化。传播内容的复杂化是指网上的言论存在着理性与非理性,批判性与示好性,从众性与独特性等的现象。这种复杂化加大了网络舆论空间治理的难度。

2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政治认知的影响

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王勇认为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对国家的政治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尤其在政治体系的稳定方面。

2.1网络舆论对政治认知过程的正面影响

李雪梅认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刻板化很难让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不能让起学生形成深刻的认知,但是当大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网络舆论的讨论和思考中时会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李俊强也认为当某一社会热点事件发引起舆论时,大学生持续跟进,增强了其参与热情,提高了其政治认知。庞邦财认为网络舆论的信息中也会包含有关国家政治的正面言论,大学生主动地去关注这些正面言论的时,形成一种深刻的有关国家政治的积极认知。宋谭迪认为网络的优点在于给提供大学生平等表达的机会,在互动的过程中,当大学生在自我表达观点被认可时,会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这些情感使大学生形成深刻的认知。

2.2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政治认知过程的负面影响

网络舆论本身包承载信息良莠不齐,有各种激进的观点,也包含有西方引导性的价值观念,而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体系还未完全形成,这些负面性的信息经过一系列的同化后,纳入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图式中,将会对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形成一种长期的、稳定的消极影响。正如李俊强在文章中提到的:网络平台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其中有不少负面的信息,如色情、暴力等偏激言论,会对大学生的政治认知产生消极影响。同时,刘瑞享也认为网络舆论的有些信息是有人为达到政治目而故意操控的,但是大学生心智不成熟,不能客观地分辨其性质,自然就引起了大学生的非理性认知。雷燕君等也认为偏负性的网络舆论会对思想未成熟的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产生消极影响,使大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同时有些偏激的舆论信息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

3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情感的影响

政治情感指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对政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探讨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政治情感的影响,对其政治行为具有预测性作用。本文探究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政治情感的政治认同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影响。

3.1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感的影响

左玲认为政治认同是认同主体(政治体系中的个体或群体)对认同客体(民族、国家和政党等政治系统)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与依附感,并自觉地以所属政治系统的要求来规范自己政治行为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过程”。郑建君认为政治认同作为公民针对政治系统所产生的心理归属与行为实践, 在一定阶段和范围内具相对的稳定性, 但这并不意味着公民的政治认同不可改变。也就是说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是会发生的,这是网络舆论信息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一个前提。

3.1.1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感的正面影响

李俊强和李文妍都认为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热点,逐渐形成政治认同感,在这一过程中政治认同感得到加强。李文妍还认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受到政治形象塑造的影响,政府可以通过网络舆论传播正面的信息,塑造自身良好的形象,来增加大众的长久政治认同感。庞邦财认为高校网络文化提升了大学生政治认同过程的主动性。网络舆论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也包含在网络文化中,那么,网络舆论也会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李文琦(2018)认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和自身利益相关的信息,丰富了自己的政治认同。

3.1.2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感的负面影响

李俊强和李文妍认为,网络舆论容易使学生的政治认同变得虚假化。他们认为网络本身的隐匿性使得大学生敢于在网上自由地发表激进的不认同的政治观点,但在现实生活中因为种种制约,而表现出虚假的政治拥护,这种长期的矛盾使大学生本身的政治认同变得虚假、混乱;同时网络舆论容易加剧大学生丧失政治信仰,当代大学生正处在自我统一性的探索时期,网络舆论纷繁复杂,对立的言论使得大学生对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动摇不定,政治信仰丧失加快;最后不利于当代大学生保持政治认同的稳定。网络舆论本身的不稳定性,使得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短暂而易变。同时,郭良瑞(2017)认为网络舆情具有多元性,而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很难分辨真假、对错,这种杂乱使得大学生在政治认同方面变得迷茫。

3.2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影响

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为保卫祖国和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献身的奋斗精神。现代国人网络的爱国主义特征具体表现为自发性、联动性、丰富性和多元性,而大学生作为网络主力军其参与网路舆论的过程中时,也会表现出上述特征。

3.2.1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正面影响

网络舆论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体现了具有共同认知的网民的爱国热情,使爱国情感更加真实。网络舆论的隐匿性丰富了爱国情感的表达方式,参与者超越了现实的束缚自由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各有特色;网络舆论的互动性加大了民众参与爱国讨论的主动性,有人回应的讨论使得网民的参与热情高涨;网络舆论的跨地域性使得网民超越时空的限制,更迅速地团结在一起,形成集体的民族自尊、民族自信。爱国主义能够通过网络媒介的传播形成强大的舆论互动,对于构建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意识起着促进作用。大学生作为网络主力軍,其爱国情感也会在接受舆论信息,发表舆论的过程中得到加强。

3.2.2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负面影响

网络舆论本身的偏激性和隐匿性使得网络爱国情感的表达不理性。张嬛嬛以钓鱼岛事件为例表述了新媒体时代偏激的网络舆论关于领土争端问题会使爱国情感变得不理性,导致极端化的行为,如打砸同胞的日本产车。网络舆论本身的隐匿性使得网络舆论的管理困难,很多不符合主流价值思想的舆论快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时,对人的爱国情感产生冲击,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刑艳芳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在关于领土争端的舆论问题中,容易被那些曾经侵略过我们祖国的国家激怒,产生名族复仇情绪。

4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政治意志的影响

政治意志是某一政治团体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标或者社会愿景而产生的集体决定,一般是通过这一团体的政治纲领和政治实践体现出来。而意志有着自觉性、自制性、坚持性和果断性的品质。由于大学生正式的政治决策并不多,也没有明显的政治参与目的,大多关注的是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政治信息。所以我们结合意志的品质将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政治意志的影响具体到政治信仰的坚持性。

4.1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政治信仰坚持性的影响

政治信仰是以人的自我意识的生成为基础,扎根于社会,是现实生活的内化和人们道德人格的升华,是由多方面的心理因素构成的。政治信仰是一种长期的心理倾向,体现着人的坚持性。探讨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的坚持性的影响可以从侧面了解大学生的政治倾向的稳定性。

4.1.1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政治信仰坚持性的正面影响

网络新媒体新塑造的网络舆论环境中的价值观念和意义在不断发展变化,教育的作用和影响被重新解读和广泛传播,信息成为了对世界的摸索和发展的重要来源和工具,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和对事件观点的坚持性在大量的信息探索中得到升华,而不止是局限于传统教育中的强迫式追随和坚持。

4.1.2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政治信仰坚持性的负面影响

网上的非理性信息充斥着网络政治环境,在一定层面上削弱了政治信仰在网络政治空间中的地位,大学生处于三观趋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很容易受到外界言论的干扰,很多具有诱导性的信息冲击着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无形中侵蚀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且网络舆论信息有很大的从众倾向性,大学生为寻求群体归属感而不加选择地跟随主流团体,随时改变观念,不停地改变政治信仰。

5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政治参与动机的影响

政治动机是指参与政治的心理态度与信念,包括政治兴趣、政治效能感、对党派的认同和集体意识等。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动机可定义为引起、维持和促进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表达、评论和讨论政治主张和政治意愿,达到影响社会政治结果的驱动力量。

5.1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政治参与动机的正面影响

网络舆论的互动性促进了大学生积极参与政治讨论的热情,在网络中自我观点被认可、自我价值感的提升会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参与动机。同时网络舆论的公开性性也会促进大学生重视对个人能力的提升,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动机就会由单纯的观点表达到自我能力的展示,促进其参与热情。网络舆论的自由性提供给了学生表达政观点的平台,提高了其参与动机,大学生在日常活动中参与政治行为的言论得不到满足,就会转向网络这一途径来表达意愿。

5.2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政治参与动机的负面影响

黄少华等研究表明,大学生关注政治的原因并不是为了实施某种行为,娱乐因素和社会交往因素占了很大比例,很多时政热点和社会热点事件被大学生当做饭后闲谈,其网上言论也表现得随意化,再加上网络水军和意见领袖的众多追随者等的推波助澜,很多大学生对能在网上参政议政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这种娱乐化的舆论降低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内部动机。

6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策略

6.1国家层面,健全法规体系、加强网络舆论审查

网络舆论具有匿名性的特点,网民的言论不受限制,使得舆论信息好半参坏。国家应制定相应的网络舆论治理法规,通过实名验证减少网民的去个性化心理,让网民为自身言论负责。同时对网络舆论的传播媒介的运营者追究相关责任,让平台运营者以身作则地加大审查力度。从而在根本上减少不良言论的传播,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上网环境。

6.2高校层面,建立合理的思政教育体系

互联网普及的今天,新一代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国家政治。思政教育者应与时俱进的结合网络热点事件进行讲授,强化大学生的记忆;也应该利用相关媒体,发布正面舆论内容,为大学生提供政治观念交流的平台,加强互动性,促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塑造榜样人物,使大学生形成积极的政治认知。

网络舆论传播速度快,监管不到位,将会使得不良网络舆论带到校园,引起一系列不良后果。学校可应用相应的技术,对偏激虚假的网络舆论信息进行屏蔽,通过设置防火墙和上网权限,域名封锁的方式组织信息的介入。阻断不良网络舆论信息的传播,是净化大学生上网空间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潘宁,周阿根.自媒体时代下舆论监督的问题与对策[J].今传媒,2019,27(01):29-31.

[2] 邓纯余,孔祥梅.论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的要素特征及功能[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36(02):101-103.

[3] 刘瑞享.网络对大学生非理性政治认知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科教導刊,2017(03):173-174.

[4] 王勇,刘鲜,邓冕.当前大学生政治认知调查与特征分析——以四川独立学院为例[J].学理论,2014(14):147-148.

[5] 李雪梅.网络舆论生态视域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J].科教导刊,2018(05):74-75.

[6] 李俊强.网络舆论传播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探析[J].视听,2018(09):230-231.

[7] 庞邦财.高校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研究[J].现代交际,2018(14):107-108.

[8] 宋谭迪.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及其对策探究——基于武汉三所高校的调查[J].黑河学刊,2018(05):23-26.

[9] 雷燕君,任凯利,尚建勇.基于网络热点下的新闻舆论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9:85-87.

[10] 左玲.新中国成立初期归国留学生群体政治认同的生成机理与影响[J].广西社会科学,2016(10):114-119.

[11]  郑建君.青年政治认同与国家稳定的关系:政治参与和政治沟通的作用——基于3323份有效数据的实证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3-40.

[12]  李文妍.网络舆论环境对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探析[J].新闻传播,2019(02):41-42.

[13]  李文琦.网络政治参与视角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8.

[14]  郭良瑞.网络舆情视域下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17.

[15]  张嬛嬛.新媒体时代我国领土争端问题的媒介舆论引导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4.

[16]  邢艳芳.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及引导策略[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2):12-13.

[17]  黄少华,谢榕.政治动机、政治技能和社团参与对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基于公民自愿模型的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103-112.

猜你喜欢
网络舆论
魏则西事件网络舆论传播探析
社会化媒体对网络舆论环境的重建
媒体如何做好新闻舆论工作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探究
社会传播视域下微信的影响探究
新媒体环境下“沉默的螺旋”效应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