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梦在高原

2019-12-20 09:45梅里·雪
飞天 2019年12期

梅里·雪

雪山,隐在一片苍茫里。四十多分钟的路程,我们从天祝县城到了马牙雪山脚下的炭山岭镇。

炭山岭因盛产煤炭而得名,紧邻青海,处于祁连山境内。曾经,这里的百姓靠煤炭资源发家致富,近几年由于祁连山生态保护和环境资源整治,核心区和缓冲区居民开始搬迁。关闭叫停了煤矿和核心区的旅游景区及景点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又是怎样脱贫致富的呢?

雪山脚下的北街新村,一排排整齐的红瓦房,气派、有气势;一片别墅式的新农宅,像雪山下盛开的一朵朵红牡丹。如果冬天你来这里,看见这奢华的红,与雪山相映,那定然是一幅绝美的画,让人心生暖意。

新村是整合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资金、游牧民定居工程资金、易地搬迁资金建成的城乡一体化新农村,房屋建筑一体两户,二层小洋楼带地下室。进入一户农民家,门廊玻璃罩顶,采光好又保暖,大礼花、小野菊在大门两侧的小花园里开得正艳,像一群活泼的孩子,挨挨挤挤地喧闹着。

主人说,刚搬迁时,也持观望态度,也有惰性、惯性思想,总觉得这种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是城里人过的,农牧民离开了祁连山林、土地、草原可怎么过活?

村主任说,其实镇政府早已规划好了,为加快脱贫致富,维护藏区稳定,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镇政府坚持产业先行。过去依托的煤炭业和地理位置优势没有了,镇政府及时调整产业结构,给百姓排忧解难,寻找增加收入的出路,鼓励群众发展商贸、旅游、运输等第三产业和特色种养业,村民基本上能在家门口就业。目前,群众有自买和购建商铺的,开农家乐的、经营客运、货运车辆和工程机械车的,经营餐厅、小旅店的,还有中药材种植农户。

游牧民定居最好最貼心的是牧区的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就近上学读书,都能学汉语说汉话了。

前两年,孩子们上学是要借住在山下的亲戚朋友家,一位藏族阿妈幽默地说:“给游牧民不仅要物质扶贫,还要文化扶贫。”我惊异于她能说出这样的话时,她笑着说,这是我们的驻村干部说的。

低保户、贫困户农民手头现钱不足没法住进新村,政府低保金、转移支付资金政策紧紧跟进。我的联系户王世荣家,享受低保金和危旧房改造资金住进了新楼,在政府引导下种植中药材,还让他做了乡村公路上的环境卫生“保洁员”,年收入八千多元。我去他家时他正在挂一幅中堂,沙发和电视是新置的,女主人正在收拾屋子,他们要我帮他把新房子和旧房子的照片拍下来,以留做纪念。

只要你行动、只要你勤劳、只要你开动脑筋发掘智慧,在这片机遇重重的土地上你就能把日子过得蒸蒸日上,就能脱贫致富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行走间,滴雨的天气转晴了,落在红瓦上的阳光悄悄地挪动着,也像我们看过新农村的心情,有点欢喜、有点惊异、有点小温暖。大家都感叹,国家政策对老百姓真正是好到家了。

出了北街新村,我们踏上了天安小区的道路。

水泥硬化的村道干净整洁,一条条水泥路像延伸的血管,把家家户户连接在文化广场的周围。院落、养殖场、电焊修理铺、饭馆、馒头花卷店像水泥路上盛开的花,出巷子后条条小路又通往更加宽广的大路。

雪山下的空气富含水汽,沁心入肺,一行人心情舒畅。一群孩子在广场健身器材上玩耍,他们在器材上爬上遛下,笑脸如绽放的格桑花。

天安小区是为了安置高海拔山区群众“下山入川”修建的小城镇集居区。这里安置了四个村(拉卜子村、菜籽湾村、炭山岭村、塔窝村)九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小区大院里有物流中心、村卫生所、便民超市,幼儿园正在修建。我们又走进了塔窝新村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白天年轻人都出门打工上地干活了,老年人在社区里可以悠闲地下棋娱乐、聊天读书,他们不再是旧村庄里孤独寂寞的空巢老人。

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使老百姓享受和过上了富足而有尊严的生活。

城乡一体化的村落到处是新鲜感:太阳能路灯高高架起、水厂已建成、集中供热工程正在施工、入村地段的河堤正在加固筑高并被疏浚、污水处理厂规模已建成。现代文明生活的居住环境已有了雏形。

在天安小区,我们看到了乡土的现实正逐渐被城镇化的梦想所取代。

生存状态发生变化之后,人的精神状态必然会发生变化。交通、饮用水、用电、通讯、就医、上学这些难题都由国家和政府为老百姓考虑和解决好了,这日子就剩下老百姓认真打理、提起精神实实在在地过了。

在实验区的大山深处,一群藏族人,他们住在空气清新的大山里,吃自家种的土豆和青稞,养殖白牦牛和藏羊,生生不息,与大山融合在一起。

房前屋后都是菜地,地埂上藏金莲金灿灿地兀自开着,整个村庄,泊在静寂里。一幢幢房子,依山坡参差摆开,也像一朵一朵的花被青山环抱,美得像是空山里遗落的梦。

驻村干部说,新农村建设也不是说大拆大建、过度硬化,要让农村更像农村,这样原生态的村落依山就势、错落有致。能改的用危旧房改造补助资金改一改,能鼓励新建的就地新建,保持原生态村庄的民俗形态和古老文化符号。

顺着村道走,一排排养殖圈舍,青砖墙体,红瓦盖顶,那是设施农业资金的扶持政策下修建起的日光暖棚。百姓一边放牧牛羊一边种植庄稼,日子安稳、散漫,向着富足平实过度。

村庄里有一个特殊的家庭,女主人张永玲,丈夫罹难车祸,给她丢下得风湿病行动不便的老公公、先天失聪的聋哑人大伯子,还有一个两岁的幼儿。见到生人,孩子藏在母亲身后,紧紧拽住她的衣角,眼神惊恐、羞怯。

她没有离开,而是选择留了下来。顽强地支撑起了这个贫病交加的家庭。我想正是贡玛沟这青山绿水养育了她善良纯真且坚强的本性吧。

镇政府调查摸底了解到这种情况,将她家定为建档立卡户,并鼓励张永玲参加了县上“出彩工程”手工技能培训班,学会了手工制作串珠、丝网花、绣球、八挂灯、鱼灯、蝴蝶灯、荷花灯,还会手工编织拖鞋、珠帘和丝带绣。一部分产品代放在镇上的各商店里卖,新村里的人买了去打扮新家,一部分厂家有订货。借助网络和微信平台的营销,她的日子有了起色。

精准帮扶,是一束温暖的火苗,点燃了他们的希望,给了他们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张永玲说,公公和大伯都是苦命的人,就一起帮衬着过吧。在政府引导下,公公和大伯也种了中药材,羌活祛风散寒、利关节,主要公公的风湿疼能用得上。她一边向我们介绍脱贫的想法,一边洗了两个带伤的苹果削去坏了的一半,让我们吃。谁也没有接,就给了老公公和小孩子。她说,吃吧,等秋天挖了药材卖了钱,我就给你们买圆圆的、新鲜囫囵的苹果。

老人也没有吃,而是把苹果给了正爬在簸篮边上穿珠子的哑巴儿子,我看见老人暗藏风霜的眼里溢着湿润。

在她家的小庭院里,女人顺墙收拾出来一块地,种了芫荽、葱、八瓣格桑。看着一排排葱绿,像她两岁的孩子,长势喜人,就觉得日子温暖、岁月静好。也讓我们相信这村庄有好人、有善良、有至纯至真,这样的人遇到难处,我们有理由帮扶一把。

习总书记说过,在全面建设小康的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个人都不能掉队。在中国大地上,人人都在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张永玲是千千万万寻梦人中的一员,她的梦想之花也正开在手工绢花上、开在那一排排葱绿和八瓣格桑上、开在一天天长大的孩子身上。

她是开在贡玛沟里的一朵花,不管经历怎样的艰难困苦,纤细着,却顽强生存着,始终是我心里的美。

愿村庄里的人都像张永玲一样,有着花一样的致富梦,愿所有梦想都能开出藏金莲一样美丽的花。

出了贡玛沟,一行人走进了以旅游为乡村产业的扶贫点——沙坡沟旅游生态大本营。

入沙坡沟,一侧是参差壁立的丹霞地貌,轻云遮了真容,只有隐约的树梢直指青灰的天空,似淡墨扫出的山水画。

夏季这里清爽、凉快,兰州、武威和县城的人们都来此避暑消遣。镇政府依托天然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就是为村里的农牧民增加收入。

沙坡沟深处是一片开阔的草原。青草和野花在晚风中烂漫,散发着原生态的清香。天低云淡之间,碧山翠微,泉水淙淙,山雀呼朋,与沟口大本营搭建的一顶一顶白帐篷构成一幅田园牧歌的家园风光。

旅游能盘活一方经济,主要是发展地域特色产业,能拓宽百姓增收渠道,既能为避暑度假的游客提供服务和方便,又能为村庄里的老百姓增加收入,互惠互利。经营权优先考虑建档立卡户,只要你是勤快人,日子会像山坡上的桦树一年比一年高。

山间日月是有点悠闲缓慢的,你要来沙坡沟,就会放下所有的疲惫和喧嚣。你看,山坡上草慢慢长、花慢慢开、云雾慢慢走、桦树皮慢慢地剥落,像时间一层一层。那些附着在树皮上的柳花和木耳,把沙坡沟的香气慢慢输送到远方……

结束一天的行程,远天边尚有一抹未消失的霞光。我在心里憧憬和祈祷,希望这道霞光能为百姓的梦想涂上亮丽的色泽,能为百姓的美好生活镶上金边。

责任编辑 赵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