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性的策略

2019-12-20 03:00程莹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教学观念主体性教师

程莹

[摘   要]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显然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教师需要通过营造适合的教学情境,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主动协作的意识,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通过建立互信、民主的师生关系等方式,突出学生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教师;学生; 主体性;教学观念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33-0059-02

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其身体和心理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心理方面,容易出现叛逆的现象,道德与法治方面的常识与知识也相对较为欠缺。同时,在学校中,仍有些教师的思想比较传统、保守,教育教学观念较为陈旧,他们过度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记忆,一味地追求学生的成绩,用直观的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最主要标准。而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以及思维能力的提升,往往是被忽略的,从而导致道德与法治课堂形式较为呆板与封闭。

针对此类情况,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时刻做个有心人,不断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适时调整符合学生学情的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

一、营造适合的教学情境

教师经常会发现,每当上课的时候,不少学生总是提不起精神,昏昏欲睡。教师每抛出一个问题,都是固定的几个学生进行作答,其他学生扮演着旁听者的角色。而当下课铃声一响,学生就像欢乐的小鸟一样冲出教室,眉飞色舞,谈笑风生,顿时来了精神。由此可见,只有创设让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才能够真正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非常快乐轻松的事情。这就要求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创设出符合学生学情的、较为新颖的教学情境。

只有在导入环节创设出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当中去。教师对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具有时效性和前瞻性,同时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要让学生觉得浅显易懂,能够容易接受。如果教师创设的情境较难理解,那么,学生就容易出现畏难的情绪,学习起来自然也不会感兴趣。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之上,要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同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积极的氛围当中习得知识,从而提升自我学习的能力。

二、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学生只要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自然会变成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有了兴趣,学生便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当中,同时,能够主观地进行思考与探究。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概念性的知识较多,要学生背诵和记忆的知识点也比较多,更需要学生能对这门学科感兴趣。

在传统观念的教学中,不少教师一味地强调对概念性知识的背诵,学生完全没有自己的理解,而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简单的死记硬背。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当中,不会有自己的思考过程,长此以往,不仅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且会产生厌学的想法。为了尽量避免以上现象的发生,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教师要以学生为本,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教育與引导,让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

同时,教师要注重生活化的教学,让学生从生活当中习得经验,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能够将这些经验与理论相结合。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在活动当中开阔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阅历,能够学习到课堂以外的知识。

三、培养学生主动协作的意识

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还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主动的探究。同时,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学会进行团结与协作。如实施小组竞赛制,学生组内自由讨论,推选出能力与责任心较强的学生作为组长,同时,教师明确组长的职责,使其带动整组学生进行学习与探讨。组内成员分工明确,每个人都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学生能够在活动当中学会团结协作以及良性竞争,逐渐取得合作与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教学效果。

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的过程当中,不仅可以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见解,而且可以与组内成员进行交流。教师在明确组长的职责之后,使其在小组进行交流、讨论的过程当中,能够促进小组成员的学习与能力提升。小组合作还能够提高学生与他人之间共同协作的能力,促使成员之间能够相互信任,从而达到组内成员共同进步的学习目标。

四、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教师创设新的教学方法,要适合课堂的发展,对学生不要简单地提出死记硬背的学习任务。同时,教师要注重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比较呆板,教师传播知识的途径也仅停留在简单的说教上,教学更注重的是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记忆,学生不懂得如何进行变通,更不可能让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并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去。

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让学生懂得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其实在生活当中,有许多鲜活的例子,教师可以将其与课本理论相结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在身边的小事中运用课本的知识。

比如,随着时代的发展,家长对学生的关注在不断增加,学生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享受着父母对自己的爱,却很少能体会到父母的苦心,总是不理解父母对自己的叮嘱。而家长也觉得自己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当中有心无力,孩子不能够理解自己的想法,有时甚至会偏激地看待孩子的一些行为。此时,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回忆自己与父母交流时的一些冲突和矛盾,然后对这些问题进行解析。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让学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同时,教师还要将学生成长的过程呈现出来,从而让学生明白自己成长的每一步都融入了家长的心血与汗水,自己的每一步成功都与家长的付出密不可分。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播放学生从小到大的成长照片,或是通过向家长进行了解,讲述学生在成长过程当中与家长之间发生的一些印象深刻的事情,或者出示家长的寄语与肺腑之言。这些都给了学生直观的感受,当学生看到相关资料的时候,感受到父母的那一份浓浓的爱,这无须语言的表述,无须隆重的形式。

正因为这些事例都是与学生自身相关联的,都是他们生活当中实实在在存在的,这样的形式就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因此,他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能够从自身触发,并且与理论相结合,从而习得相关知识。

五、建立互信、民主的师生关系

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需要学生信任教师,能够喜欢教师的课堂,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因此,教师需要积极地构建互信、民主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只有彼此信任,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在师生彼此信任的基础之上,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人。学生在学习或者生活上遇到困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教师,因为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情况,让学生能够懂得利用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一些棘手问题。

比如,早戀是初中生群体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教师需要了解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在遇到此类问题的时候,教师不能强行地进行制止,或者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教师需要耐心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去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寻找出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同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疏导的过程当中,要取得家长的信任,让家长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工作。教师不要排斥此类问题的发生,更不能武断地解决,而是要用正确的思想来面对。

总之,要想真正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离不开教师适时的引导。课堂上,教师重在进行引导,学生贵在进行感悟与体会,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定能将教学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  参   考   文   献  ]

[1]  单盈盈.利用生活化素材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2):36-37.

[2]  张临芳.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39):166.

[3]  查小伟.谈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的途径[J].考试与评价,2017(5):98.

[4]  石剑雯.浅谈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读与写,2016(23):48.

[5]  刘凤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

(责任编辑 黄   晓)

猜你喜欢
教学观念主体性教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提高高校声乐教学形式与方法探析
独辟蹊径,语文课堂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