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庞剑敏
幼儿园的课程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我国幼教先驱陈鹤琴、张雪门都特别强调生活对幼儿园课程的作用。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也指出:“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迫切地需要改变幼儿主导与教师主导的对立关系,让教育者成为和幼儿一起学习的同伴,让课程计划变成行动方案,实现课程计划的“转身”,深化幼儿的学习,丰富幼儿的经验,促进幼儿的发展。
以幼儿园常见的种植活动为例,以往的种植活动往往表现出成 人“ 辛苦忙 碌”,而 幼儿“ 袖手 旁观”的状态,种植活动变得轻过程、重结果。当我们 相 信“ 每个孩子从一出生就都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时,我们就能够理解幼儿各自的语言和学习方式,并支持他们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我们明晰“全收获”理念指导下的种植活动才是对生活的教育价值的认可,是幼儿在生活中学习的良好契机,种植活动不仅能带给幼儿多样化的活动、多方面的经验,还能促进教师、家长等成人的专业发展。
理念的更新势必引发课程的“转身”,我们开始尝试在种植初期便将选择权和主动权交给幼儿,引导幼儿展开讨论“以前种过什么?”“出现过什么问题?”鼓励幼儿交流个体种植经验,分享共性的问题和措施,寻找符合季节特征、存活率高且便于管理的农作物。在种植过程中,我们和幼儿共同制定管理方案,肯定幼儿对于种植环境的大胆猜测,尝试“种在泥土里”“种在水里”和“放置在空气中”的不同种植方式,并给予其充分的时间进行操作与验证。当幼儿遇到“如何搭架子”“怎样驱虫”等实际问题时,不急于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幼儿,而是保持其“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形象,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资料查询、邀请种植专家(家长志愿者)现场答疑等途径解决实际问题,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变得更有能力和自信。
研究表明,只有当幼儿专心致志地从事一项自主游戏30 分钟以上,才会出现复杂游戏。教师应在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幼儿提供自由选择的时间和机会,让幼儿不受干扰地安排时间,并能根据当天的活动节律和兴趣适当调整原定的课程计划。
幼儿作为一个崭新的生命体,在和周围的事物一起不断变化,每一天他们都有许多发现和许多“为什么”,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保留住幼儿敏锐的目光和澎湃的好奇心,保障其拥有充足的游戏和学习时间,让其在生活、游戏中“讲述”一个又一个有趣的课程故事:探索“蚂蚁的家在哪里”,探索“沙子城堡”,探索“树屋和菜园的邂逅”……在一日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教师尝试要以一个核心统领零散活动,且各个活动之间都存在内在的关联性。例如,小班活动“认识树叶”,在自然环境中捡树叶——观察树叶的外形;整理树叶、数数、比较、分类;画叶、拓叶;欣赏儿歌《落叶》。整个前、后环节之间的自然衔接、有效拓展和延伸,让幼儿在与周围生活环境互动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特有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的知识和经验,并将这些知识和经验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并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在这样的课程中,教师不需要匆忙地赶场,幼儿也可以从容地探究,教师有了自主安排一日活动的权利,幼儿的能力发展有目共睹,伴随着教师内在思考的“慢课程”,才能将零散的“珍珠”串成项链,真正体现“一日生活皆课程”的教育意义。
材料是幼儿主动学习的载体,幼儿通过摆弄、组合、改变材料,表达自己的想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所谓开放性的材料,包括自然材料(树枝、石块、水、树叶和沙粒等),和再生材料(纸箱、绳子、水管、牛奶盒等),一切易收集、可变化、有无限可能玩法的材料都能够满足幼儿的兴趣点,帮助幼儿建构自我知识经验,从而提升其认知和发展能力。
教师可利用散步、远足等随机教育的时机和幼儿共同收集感兴趣的材料,经过筛选再添置到班级资源库和区域游戏中。丰富多样的材料同时出现于幼儿的视野中,能够激活幼儿的思维,延长幼儿的游戏时间,提高游戏的复杂程度,产生各种创造性活动。幼儿会利用树枝、木片、毛根制作出各种各样的运动小人,用颜料涂抹枝干变成“五彩衣裳”,用废旧的铁丝、纽扣装饰出多样表情;幼儿还会用生活中收集的不同纸片(报纸、牛皮纸、广告纸等)折出小船,在小池塘里探索并比较其防水性能的好坏……开放性的材料可以给予幼儿自由的活动空间,有利于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乐于想象、敢于创造的良好学习品质。
幼儿园由于现实原因,无法改善园所原有的场地面积,但是巧妙的空间规划能够充分盘活现有的活动场地,实现空间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教师可合理规划有限的活动场地,充分利用走廊、楼梯、转角、廊柱、窗台,创设空间适宜、线条流畅的学习空间,实现场地的有效利用。
同时,教师也需要进一步注重学习空间的互动性,激发幼儿探索和创造行为的发生,通过语言或情感交流的方式给予幼儿及时回应,鼓励和肯定幼儿的大胆想法,引导和协助幼儿用照片、简笔画等方式记录探究的过程和问题,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使其产生持久的探索欲望,进一步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如果教师缺乏教育目标意识,缺乏全面的教育科学知识,缺乏相应的教育技能,就会导致自己对课程价值判断失误。因此,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时机观,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主动地学习。
首先,教师要形成发现课程的意识和能力,将幼儿的需要和兴趣与课程资源及相应的活动关联起来,并不断地系统化;其次,教师需要学会甄别“话题”和“主题”,明确不是幼儿感兴趣的“话题”都要以“主题”的方式进行组织和实施,不断提升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以大班主题活动“我是大班哥哥姐姐”为例,在前期的课程审议中,教师发现原蓝本课程中为期两天的“成长礼”活动虽然是幼儿感兴趣的“话题”,但实施时间仓促,活动内容繁杂,因此果断对其进行调整,对内容和环节进行“瘦身”,优化原有主题线索,以科学态度和专业精神建设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内容“重复”和“超载”的实质亦源自课程价值的不平衡。在课程框架的搭建、课程内容的设计过程中,需要教师有“横看”和“纵观”的课程意识。所谓“横看”,即审视同一主题中学科和领域内容的设置是否基本均衡,避免存在“重知识”、轻“情感”的倾向,避免课程内容的“超载”;所谓“纵观”,即审视小、中、大三个年龄段课程内容的设置是否呈现螺旋上升的态势,从而达成各种经验的累加和完善,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拒绝教育资源和时机的浪费。
教师需要认清目前学前教育“质量低”的现状,端正课程价值观,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依据,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扩展,保持课程目标的平衡、课程内容间的平衡、课程知识与生活实践的平衡、幼儿园课程与家庭教育内容之间的平衡,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总而言之,幼儿园课程是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各种活动,是幼儿重要的生活内容。因此,幼儿园课程的核心价值是充实幼儿的生活,促进幼儿的生命发展。只有在关注幼儿生活的课程中,幼儿才有可能快乐、充实并敢于挑战,才能真正享受幸福的童年。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成为对生活充满好奇和探究精神的教师,从幼儿的生活中寻找内容,依靠幼儿的生活来实施课程,满足幼儿的需要和天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