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译汉之“形式约等”

2019-12-20 12:54宋思令
大众投资指南 2019年10期
关键词:欧美人英译汉句首

宋思令

(辽宁何氏医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3)

翻译,亘古有之,指的是语际间、语内间、语符间的编码、解码以及转换。被翻译的材料往往内容和文体多样,有关翻译方面的辩论也是层出不穷,评判翻译标准也是莫衷一是,有译者认为“信、达、雅”;有译者认为是“忠实、通顺”;有译者认为应该是“准确、完整、通顺”;还有译者认为“等值”;还有译者认为“对等”。无论是以上的哪一种观点,讨论的核心问题都是相同的,即如何把源语的意思用译入语准确地表达出来。

为了实现译入语准确表述源语,在译界往往主张源语和译入语“对等”,这种“对等”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功能对等”,强调译入语的意思和源语一致;另一方面是“形式对应”,强调译语的句法结构和源语一致。在本篇文章里和大家主要谈谈后者。

在英译汉实践过程中,其实很难做到“形式对应”,往往都是“功能对等”“形式不对应”即“形式约等”。

在英译汉中,“形式约等”的形成原因、具体实例及处理方法:

一、译者自身因素

因为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限制对译者的制约是无法克服的),从而导致译者对原文作者的人生经历、创作背景、创作目的等诸多方面理解不够深入,无法掌握原文作者在创作时的所有心理活动,从而影响了译者对文本解读,在很多情况下,原文作者在读者面前展开的是第一文本。第一文本下面还隐藏着第二文本,也叫作次文本。第二文本“尽在不言中”。译者在没有完全理解原文的情况下就进行翻译,出现译入语的形式不同于源语形式就是自然的事情了。在以上谈到的情况下,出现译入语在具体表述形式上不同于源语,这种不同只要适度,就不应该视为错误。

二、文化辨析因素

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而译者的文化辨析能力往往影响制约着译者的翻译水平。文化都是着色的、审美的,文化虚无者、文化色盲者是不能够顺利完成翻译行为的。例如:It i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有译者或许会译成,“牛奶洒在了外面,哭也没有用。”这样的译文仅仅反映了原文字面的意思,尊重了原文却没能把原文所处的文化背景和译文所处文化背景结合起来,导致译入语“英化”,也就没从根本上反映原文意思。英语国家的人们喝牛奶、吃面包,这样的饮食习惯就会在语言中得到体现,所以就出现了上文刚提到的句子,但是我们的老祖先很少喝牛奶吃面包或者说几乎不喝牛奶吃面包,中国人喝水,所以原文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正译为“覆水难收。”在形式上,译入语和源语已经有了很多的区别。

三、中西思维差异因素

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反映中西方两种思维,中西方在思维上的差异也是形式约等的一个因素。中国人说话往往重心在后,也就是中国人的思维是环形思维(circular thinking);欧美人说话表达往往重心在前,也就是欧美人的思维是直线形思维(linear thinking)。在进行语言表达、遣词造句时,以上谈到的两种思维就会影响、制约、决定中西方语言表达, 导致在语言表达上必定会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在很多句式中都有所体现,下面着重谈谈特殊疑问句及否定句:

(一)例如,在特殊疑问句中,中文里的特殊疑问句,“你要去哪?”在英语里面的这句话的表达顺序却是,“Whereareyouheading?”在英语里,把特殊疑问词“where”放在了句子最开头的位置,表明欧美人认为这句话表达的重点是问话人想要从听话人那里获取信息,想要了解听话人去的方位及地点,所以这句话表达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上,句首的位置是个特殊位,往往都表示强调,所以英语把“where”放在了句首。中国人的思维重心在后,语言表达往往重心后移,重要的内容习惯放在句尾,所以这个特殊疑问句“哪里”这个词语的位置,在汉语表述时就被放在句尾,这样也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二)例如,在否定句中,NeithercanI.译文:我也不能。欧美人的思维方式是重心在前。在这句话里,主要陈述的内容是“能与不能”,所以在英语的表述里,否定词neither被放在了句首。汉语重心在后,所以这句话里的“不能”被放在了句尾。

总之,翻译的地位非常重要,在英译汉翻译过程中,因为译者自身、文化、思维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翻译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只要译者积极思考、平时多积累,时刻准备在翻译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翻译的水平和技能就会稳步提高,翻译的作品一定会越来越好。

猜你喜欢
欧美人英译汉句首
不以文害辞 不以辞害志——第十四届“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世界》杯”翻译大赛英译汉点评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英语倒装句用法归纳
Meeting Guests
论句首“正是”的篇章功能
3天换一次毛巾
浅谈倒装句高考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