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晶,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沈阳分公司
地域性是影响建筑工程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建筑工程设计过程中,为了体现在建筑工程设计的有效性,必须合理运用地域性表达方式。
1.1 多样性要求。由于人群对居住条件需求的差异,对建筑功能空间需求也不同,因此建筑设计要对不同人群的需求进行充分考虑,以满足特定群体对特定建筑功能空间的需求。例如,对于楼层的要求:别墅、小高层、高层建筑以及复式建筑等。多样性也就成为了建筑设计一种适应性体现。
1.2 降低能耗的要求。建筑设计不仅要注重使用过程中的节能,还应考虑蕴含在建筑材料本身中的能源消耗量。在满足使用功能和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应尽量选用生产能耗低的建筑材料以及回收利用率较高的建筑材料。同时尽可能选用地方性材料,减少运输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
1.3 舒适性要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不仅要考虑美观和耐用,同时也要考虑其舒适性。因此对于建筑设计来说,不只要求建筑要达到质量安全要求,而且还要在很多功能空间具备合理的、舒适的利用价值,能够让使用者感觉到便捷和舒适。
2.1 平面设计中的地域性表达方式分析。主要表现为:
2.1.1 场地的相关因素与房屋建筑平面互动。基地现状对平面构思与外形创造的制约: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利用有限的用地竖向拓展空间,腾出更多的用地以创造外部空间和绿化环境。建筑的平面形状多受基地大小、形状、位置的影响。小块的方整地多适宜建造塔楼,窄条狭长场地适合建板式高层,地处十字路口、丁字路口、锐角交叉路口时,建筑平面要针对地形、地理位置的特点加以苦心经营,除满足功能要求外,对其形象的推敲要能在各方面争取良好的视觉效果。
2.1.2 平面形式的选择与地域环境的隐形联系。平面形式是建筑形体的根本,尤其是标准层平面的设计对整栋建筑形体的影响最大。平面设计除考虑基本功能外,还要对结构的可行性、经济性、施工的方便性等方面有所考虑。建筑标准层平面形态的构成主要分两种:简单几何形体构成,如方形、长方形、圆形等;由简单几何形变化组合构成,常用的有切割法、剪切法、平移法、叠加法。随时间的推移,建筑的造型虽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特点,但平面的基本形式却逐渐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一些稳定的风格,比如“井”型、倒“丰”型、蛙形平面经久不衰,因为采用这些类型的平面形式每户的大小房间均可以获得自然采光和对流通风。
2.2 剖面设计中的地域性表达方式分析。具体体现在:
2.2.1 剖面形式与地域气候的联系。房屋建筑剖面设计与地域环境要素之间存在着隐性的联系,对地域气候环境和场所交往空间的关注,直接影响了剖面的外观形式。为使剖面设计有利于通风和遮阳,住宅采用半错层的方式交错布局,且每户形成一个朝东或朝西两层高的大花园阳台,构成居民生活、起居的重要空间。
2.2.2 剖面设计与地形的结合。地域性建筑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建筑与所在场地的结合。平面设计要顺应地形,剖面设计要结合地势,两者结合起来就会形成丰富且富有特色的空间形式。一些建筑,由于地形或竖向空间上的原因,其剖面设计通常与场地的竖向设计融为一体。
2.2.3 剖面形式与当地传统建筑空间形式的联系。借用地方建筑中特定意义的空间模式是建筑地域性创作中常用的手法,因为这类空间一般在地区和民族中具有特定的心理意义。
2.3 立面设计中的地域性表达方式。主要表现为:
2.3.1 立面设计中的材料质感地域性表达方式。材料质感是建筑立面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是建筑的重要表情。在现代社会,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出现,金属、混凝土、玻璃等现代材料的优良性能均是传统材料无法比拟的。因此,如何在建筑的材料中体现地域性便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2.3.2 立面设计中色彩运用的地域性表达方式。色彩是建筑工程设计中的重要语言和因素,有序的建筑色彩搭配,不仅能带给人一种赏心悦目、流连忘返的感觉,而且也使城市独具个性。建筑作为城市中醒目的元素,其色彩的运用对城市意象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我国的传统建筑也有着特征鲜明的色彩运用模式,并蕴涵着深刻的文化传统、伦理精神和审美取向。
2.3.3 立面细部元素及装饰工艺的地域性表达方式。从立面细部元素入手,传统地域建筑和民俗建筑细部元素的借鉴对建筑的整体艺术形象的创造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其建筑立面的细部元素可以表现历史传统中的某些回忆、片断,表达地域的精神特征。建筑装饰工艺的地域性表达也大有可为,尽管早期建筑的先驱曾激烈地反对建筑中的装饰,但装饰从来就是建筑的一个重要内容,得体的地域性装饰使建筑更有亲和力、更具人性。热带地区建筑的遮阳就常常结合装饰艺术成为地方建筑的重要特征:把水平遮阳板做成漏空隔片、采用轻质材料制成垂帘式遮阳板、漏空花格或金属网格的处理、采用装饰性的活动遮阳设施等。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设计中的地域性表达是目前建筑工程设计比较推崇的要素之一,因此在建筑工程设计中的地域性表达方式需要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尊重地域文化,融入自然环境,从而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以及促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