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重庆市渝北区委党校 重庆 400000)
临空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是助力新时代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时代背景对渝北区临空旅游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描绘了新蓝图,为渝北区结合实际、加强临空旅游建设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创新型经济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渝北区自江北县撤县建区以来,从农业县转变为工业大区。近年来,工业各项指标增速缓慢,若要提振渝北区经济持续向好,必须抓住目前最大的创新优势——临空。
传统旅游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经济模式,缺乏前沿性、创新性和不可复制性,容易产生同质化,缺乏辨识度。将临空与旅游相结合是发展创新经济的有益探索。发展过程中要真正实现临空与旅游的有机契合,真正将临空优势发挥出来,将临空特色表现出来,坚决杜绝“换汤不换药”。
临空是渝北区发展旅游最大优势和最有利的条件,要充分利用江北国际机场这一交通枢纽,将庞大的人流物流吞吐量转化为旅游经济增长量,并实现由数量到质量的结构性变化,拒绝“随波逐流式”复制景点。应充分结合渝北区优势和现实实际,着力打造重庆特色展示窗口,丰富渝北区自身产品供给,强化旅游信息服务能力。真正让3 800万名过境旅客变为入境游客,叫响“临空之城”品牌。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将我国延续了36年的社会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调整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对精神营养的需求也随之水涨船高。其中,旅游就早已成为人们寻求幸福感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受商家利益驱逐,很多旅游景区将经济效益作为首位考虑因素。如文明古镇的过度商业化;禁止游客随身携带食物,却在景区内部过度哄抬物价;故意制造噱头打造一些体验度或观赏度极低的景点等。这些行为,不仅严重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更是对当地形象的负面宣传,也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背道而驰。
临空旅游作为新时代创新产业的发展产物,应坚持贯彻“人本”思想,不断迎合人民的新需求、新期待,真正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落到实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央领导在“两会”期间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希望重庆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致、沉心静气,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让重庆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临空旅游必须建立在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保护好、利用好这一方蓝天白云、青山绿水。
日前,渝北区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提出,渝北区要深入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宁静、田园”五大行动,到2020年,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这也为临空旅游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临空旅游建设不应建立在破坏生态的基础上,而应致力于旅游项目打造与建立山水渝北的有机融合,将植树活动、环保宣传有效植入临空旅游体验项目之中,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城更静”在渝北区成为现实。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并要求“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随着居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力推进,居民消费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并成功赶超出口和投资,成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的“第一驾马车”。
日前,出台的《以临空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为支撑的消费能级提升行动计划》提出了“一心一廊两圈十基地”的产业布局,其中就包括要大力发展临空旅游。未来渝北区要整合文化、美食等特色资源,展示巴渝风情风物风土风貌,让八方游客首临渝北区就能感知重庆之美,让渝北区成为外地游客了解重庆的第一窗口。
充分利用渝北区内保税港、自贸区、中新示范等口岸政策优势,将保税商品、进出口商品、轻奢品牌合理地与临空要素融合,并渗透到旅游供给之中。同时,注重将一些渝北特色小商品、民间手工艺品转化为旅游商品,打造“渝北好礼”,激活旅游消费。
渝北区作为山城唯一一个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县,起点高、任务重。山城地形使渝北区难以依靠农作物生产来带动乡村振兴,但是渝北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临空优势为渝北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发挥“临空+旅游”的综合带动功能,将临空旅游与产业融合,推动旅游与农业、红色资源、武术、会展和养生业态等相关产业的相互渗透,融合发展,最终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