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萍
摘 要: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从生活用水、污水排放、垃圾处理、人畜粪便、住房等方面对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农村环境卫生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得出在多民族地区的农村环境卫生治理过程中,应当因地制宜、建管并重,建立农村环境卫生治理长效机制,引导村民自治组织参与,注重将民族传统文化与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相结合。
关键词:多民族地区;环境卫生;现状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19-0046-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1 隆林各族自治县概况
隆林各族自治县地处滇、黔、桂3省(区)交界处,总面积为3 551 km2,辖16个乡(镇)179个行政村(社区)。世居着苗、彝、壮、仡佬、汉5个民族,全县81.2%的人口都是少数民族。隆林各族自治县是广西也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各族自治县之一,因其民族风俗淳朴、民族服饰保留完整,享有“活的少数民族博物馆”之称[1]。
2 隆林各族自治县农村环境卫生现状
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对隆林县猪场乡那伟村、隆或镇八峰村,以及德峨镇田坝村、常么村、德峨村的环境卫生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100份,其中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达100%。
2.1 村民对环境卫生的满意度
在问卷调查中,村民对所在村子的环境卫生状况认为好的占37%,一般的占57%,差的占6%。与2013年广西实施清洁乡村前相比,村民认为现在村里的环境卫生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占12%,有点改变的占68%,基本没变的占20%。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80%的村民认为与以前相比,现在农村环境卫生有所改变。但大多数村民仍认为所在村子的环境卫生状况一般,应该进一步加强。
2.2 生活用水
使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自来水的农户占39%,使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的地头水柜集中供水的占19%,生活用水为通过家庭水柜收集雨水的占24%,生活用水为河水或溪水的占13%,饮用其他水源的占5%。据了解,近10年来,隆林各族自治县水利局每年都会投资兴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村民生活用水问题。
2.3 垃圾的处理
目前当地村民对生活垃圾的处理,自家焚烧的占22%,集体焚烧或掩埋的占61%,不进行处理的占12%,其他方式如丢入石洞中的占5%。2013年以来,政府出资按每个屯2个的标准配备垃圾池,并要求村民将生活垃圾统一丢到垃圾池焚烧。部分村屯配有专门的保洁员,如德峨镇张家寨,保洁员负责村里公共区域的清扫工作,工资由政府按每月700元发放。
2.4 污水排放
调查显示,将污水直接排入水沟、河、湖水中的占56%,污水随意排放的占34%,其他排放方式占10%。据了解,2017年隆林各族自治县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投资约217万元建设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污水处理厂。
2.5 人畜粪便
近几年,隆林各族自治县对农村实施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给予每户1 200元补助。新建的楼房,屋内都会配套厕所,这也使水冲式卫生厕所得到普及。调查数据显示,村民使用水冲式卫生厕所的占68%,使用旱厕的占29%,其他方式的占3%。政府推行改圈工程,每户补助1 000元,但调查发现,90%以上的牲畜粪便没有经过处理,直接从猪圈、牛圈排出,严重污染了村中整体环境。
2.6 住房
当地少数民族的传统建筑是吊脚楼,以木楼为主,一般是楼下养牲畜,楼上住人,人畜混居。目前,农村新建的房子90%以上都是楼房,住房主要为砖(石)混和钢筋混凝土结构。
3 农村环境卫生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广西多民族地区农村环境卫生总体来讲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現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污水、牲畜粪便随意排放问题突出
调查数据显示,村民将污水排入水沟、河、湖水中的占56%,污水随意排放的占34%,这意味着有90%以上的生活污水是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直接排放的。尽管德峨镇建立了污水处理厂,但主要针对德峨镇及周边村屯,少数民族地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很难将所有污水都集中到污水处理厂中,从而使污水排放问题突出。村中90%以上的牲畜粪便直接从猪圈、牛圈排出,牲畜放养,严重污染了村中整体环境。
3.2 部分环境卫生治理措施无法持续开展
隆林县从1999年开始大力推广沼气建设,2013年开始给予村民每座2 000元的补贴,并聘请专门技术人员修建。从调查情况来看,沼气池刚修好时村民还使用,但现在90%以上的村民家里的沼气池已闲置。主要是因为沼气池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坏损,但没有人上门维修。沼气池出料进料需要人工来完成,劳动强度很大,而村中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老人和小孩力气小,而且一不小心就会沼气中毒,危及生命。另外,当地属多雾阴雨高寒山区,沼气的产量并不高,导致沼气池使用率较低,大多数村民选择用电煮饭、炒菜。
部分村屯的垃圾池只在刚建好的一两年内使用,之后就很少用了。原因是垃圾池无人维护,有的村民把酒瓶等不易燃烧的物品丢入垃圾池中,导致垃圾池堵塞,无法继续使用。政府重建轻管,后续服务跟不上,导致部分环境卫生治理措施无法持续开展。
3.3 村民过度依赖政府,坐、等、靠思想严重
近年来,为了治理农村生态环境卫生,早日实现乡村振兴,政府对农村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很大,实施了一系列工程,如农村危房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村村通工程、农村“三改”项目和每村屯建立垃圾池等。但村民参与度不高,过度依赖政府,坐、等、靠思想严重。
3.4 农村环境卫生治理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严重冲突
以住宅为例,当地少数民族传统的建筑是吊脚楼,以木楼为主,但现在农村新建的房子90%以上是楼房。以猪场乡那伟村洞沟屯为例,全屯有农户70多户,但只有7户住木头瓦房。一方面,村民认为砖(石)混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坚固、结实、耐用;另一方面,随着扶贫力度加大,政府提倡农村危房改造,按照相关规定实施农户补助,村民根据不同条件,新修房屋可以申请1.2万~5.23万元补助,木楼的修建时间长,大多都会被列为危房改建的对象。大量兴建砖(石)混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传统的住宅越来越少,属于本民族特色的传统建筑正逐渐消失,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农村环境卫生治理间的冲突日益明显。
4 农村环境卫生建设的对策
4.1 因地制宜,集中力量重点解决突出问题
在农村环境卫生治理过程中,每个地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都不同,因此在对农村环境卫生进行治理时,首先要做到因地制宜,集中力量重点解决突出问题,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例如现阶段,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工作重点应是加大污水治理力度和牲畜粪便的治理。
4.2 建管并重,建立农村环境卫生治理长效机制
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农村环境卫生治理过程中,政府出资建的沼气池、垃圾池后期使用率低,治理效果不佳,整治后出现再反弹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相应的长效管理机制,后期维护、管理跟不上。因此必须加强机制体制改革,构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长效机制[2]。坚持建管并重、标本兼治,做到有设施、有经费、有队伍、有制度、有督查、有奖惩,实现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工作制度化、常态化,不断提升整治效果[3]。
4.3 积极引导村民自治组织参与农村环境卫生治理
村民自治组织是解决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的关键力量和重要手段,在农村环境衛生治理过程中,要积极引导村民主动成立村民自治组织,推行村中事村民定、村民管,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让他们从被动受益对象转变为主动参与主体[4]。
4.4 将民族传统文化与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相结合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我国的文化多样性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民族如果抛弃了传统民族文化,就没有了自己的特色,因此在多民族地区农村环境卫生治理的过程中,要尊重差异,注重保护当地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好了,就可以开发民俗旅游、生态旅游、制作民族工艺品等产业,将民族传统文化与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相结合,既能为少数民族增收,又能很好地保护环境。同时要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文化应用到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工作中,例如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的苗族、彝族有着山神崇拜的习俗,每年农历三月三日都会举行祭山神的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