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建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水资源规划研究所,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概念,计划到2020年使我国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这是文明发展进程的一大突破,也是转变发展方式、改善环境质量的一大契机。建设生态文明对我国流域开发治理提出了更高标准和目标[1]。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直接引起流域水文情势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水资源及环境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实践证明,实施流域综合开发治理是建设生态文明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2]。
板房沟流域地处乌鲁木齐市南郊,位于乌鲁木齐县板房沟镇和水西沟镇境内,是乌鲁木齐县主要的经济带,对乌鲁木齐县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流域紧靠天山北坡,区内水土、光热及旅游资源丰富,是乌鲁木齐市乃至全疆各族人民旅游、避暑、度假和滑雪的好去处[3]。板房沟流域发源于天山北坡中段,以板房沟河为主,与沙沟、庙尔沟、羊圈沟、大东沟等4条小河形成流域水系。南北长近52 km,东西宽10 km~17 km。流域总面积为662.76 km2,其中平原区为206.96 km2。板房沟流域见图1。
板房沟流域蕴藏着丰富旅游资源,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流域已发展成为乌鲁木齐县重要的旅游基地,开发前景广阔。但是随着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域内各类用水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水资源短缺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4]。根据新时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思想,在实现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维系河流健康,开展板房沟流域的规划工作,合理、优化配置流域水资源,科学规划、统筹布局流域水利工程,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确保流域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图1 板房沟流域地理位置示意图
(1)水利工程现状
板房沟流域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水利工程配套完善。流域内现有水库1座,即照壁山水库,是乌鲁木齐县板房沟河上的1座控制性蓄水枢纽工程,具有灌溉、城镇供水、防洪、旅游供水等功能。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照壁山水库已不能满足流域的农业灌溉任务,春季缺水严重,而此时正是农作物用水最集中的时期,农业灌溉缺水成为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制约着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2)水土保持现状
板房沟流域以轻度风蚀、轻度水蚀为主,局部区域以冻融侵蚀为主。流域内冻融侵蚀主要分布在高中山区;水力侵蚀主要发生在海拔1700 m~3200 m之间的河谷区两岸;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板房沟河上游南部山区的中山峡谷带和下游的农业区。目前,乌鲁木齐县的水土保持工作主要开展了以下方面:在城市近郊区,主要开展荒山荒坡绿化、城区道路绿化和庭院绿化等工作。
(3)流域综合管理现状
板房沟流域境内的河流水权均属乌鲁木齐县所有,现行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实行分级管理。乌鲁木齐县水电林业局是县政府主管水行政的职能部门,负责全县水资源、河道、水库以及水产资源、水土保持管理工作;负责全县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林地、林权的管理等工作。流域水资源管理实行“县水电林业局-农业发展中心(乡(镇)水管所)-村(或农民用水者协会)”三级管理模式,流域内地表水、地下水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
(1)防洪设施不完善
乌鲁木齐新县城(南旅基地)河段尚未修建防洪工程,其他河沟现状主要以导排为主,防洪设施尚未完全建立,发生洪水时将会对下游城镇的防洪安全产生影响。
(2)供水设施不完善
由于偏远农村原有供水管网管材不一、超年限使用,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维修率较高、供水保证率较低的问题[5]。
(3)水土流失治理力度不够
①水土治理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人为侵蚀严重,监管不够,采砂取土,只采不治,人为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等问题;②流域内开发利用与保护、生产与生态不协调,水土保持工作滞后。牧区草场退化严重,加剧水土流失,对水源涵养林、防护林保护力度不够;③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不足,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尚不健全,群众的水土保持法规意识仍较淡薄。
(4)流域水利管理尚需优化完善
流域内的水利管理有待优化完善。如灌区水价偏低,计量设施较少,造成水费征收困难;大部分水利工程缺少应有的观测设施,通讯设施落后,信息传递滞后,现代化管理手段严重缺乏;灌区末级渠系工程及计量设施配套不完善[6],给田间配水、分水带来困难。
(1)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努力把旅游业打造成全县支柱产业
随着对大西北风光和西域民俗风情的向往,国内旅游热点将向中国西部转移。新疆凭借其雄厚、粗犷、神秘为一体的旅游资源,旅游人数与日俱增,旅游业已逐渐上升为新疆的支柱产业,成为新疆最具潜力和广阔前景的产业之一。乌鲁木齐县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约占乌鲁木齐市旅游资源的60%以上。特别是板房沟流域的水西沟镇和板房沟镇,是乌鲁木齐县的旅游中心。为全面贯彻自治区旅游发展会议精神,坚持“生态立县、旅游兴县”的战略方针,把旅游业作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产业和惠及子孙的富民产业来抓,按照全县旅游业“一心、大景区”的旅游发展布局,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参与、农牧民入股”的新模式,尽快制定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景区内游览,景区外吃、住、购、娱乐的政策措施。加大选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有实力、能经营、会管理的国内外一流涉旅服务企业,打造一批知名星级旅游接待服务区。
(2)大力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努力促进农牧民增收
根据用水总量的控制要求以及“生态立县”“旅游兴县”的发展思路,板房沟流域以服务城市、改善生态和增加农牧民收入为目标,坚持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合理流转、合作社建设相结合,通过转包和入股等土地流转方式,大力发展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节约水资源和节能环保的现代设施农牧业。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力度。以“定居兴业”为切入点,按照“压缩存栏、改良品种、提高效益”的要求,加快退牧还草还游步伐,推进牲畜品种改良工程,加快绿色畜产品认证工作,使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快速提高。
(3)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以人为核心,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按照“城市的乡村”的总体定位,立足各乡镇地理区位、发展基础,突出各乡镇功能特色,依托村镇发展不同驱动力,形成各异的城镇化模式,加快推进南旅基地开发建设。继续实施“两居”工程,在相对集中的农牧民居民点,完善相关市政与公共设施,实现农村地区公共产品的城镇化供给。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进以高科技、新能源为主的第二产业发展
科学制定流域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布局规划[7],使之既符合乌昌经济发展和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又能使流域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强势,既为旅游业发展,关注民生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又为有序开展工业旅游,丰富流域旅游业内涵创造条件。在围绕促进旅游支柱产业大发展,坚持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推进流域新型工业化进程。
(1)加强水利灌溉工程建设
进一步完善板房沟流域灌区蓄水、引水、输水等水利工程体系,促进灌区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灌区建设山区综合利用水利工程,解决农业灌溉季节性缺水问题。对现有标准低、配套设施不完善、工程老化的水利设施进行改扩建及除险加固,(如水西沟干渠和板房沟干渠所属斗农渠防渗改造工程、照壁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提高灌区引水保证程度和用水效率。完善对引水工程和输水工程防渗、改扩建及配套,提高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减少水资源浪费;加强高效节水项目建设,增大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提高节灌率。
(2)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有效控制板房沟流域用水总量,按照“高效利用、利于稳定、分步实施、远期达标”的原则,规划水平年达到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要求。以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控制指标为约束,统筹地表水和地下水,统筹城乡和生活、生产、生态用水,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优化调整供水和用水结构,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根据流域特点及城市规划,合理调整各业用水量的分配比例,实现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河流健康发展。
(3)提高防洪能力
结合已建、在建防洪工程,完成板房沟河、沙沟、羊圈沟、庙尔沟、大东沟两岸对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较大、冲刷较严重的险工险段的护岸工程、河道整治工程和山洪沟治理工程。
(4)提高供水能力
加强水质检验能力、检验水平和检验设备的提高;结合流域水功能区划及供水水源地的水质状况,例如照壁山水库供水水源地的保护;完善供水工程及供水管网,合理布置取水水源,统一管理;提高供水管网覆盖率和供水能力,包括生活与工业供水系统,提高流域生活、生产用水安全保障能力。
(5)有效控制水土流失,进一步推广生态置换工程
在全流域更进一步推广生态置换工程,进一步提高治理水平,加快治理速度;宜林地要基本植树,基本控制天然草场的“三化”,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6)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满足河流主要控制断面(照壁山水库坝址断面及规划的马圈沟水库坝址断面)生态基流的要求(10月~次年3月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0%,4月~9月多年平均径流量的20%),满足河流生态环境需水要求,保障河流健康,人水和谐。
(7)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
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充分利用现代电子、通讯、计算机网络等先进信息技术,建设具有现代化水平的流域综合监测信息系统,数据传输、处理和共享网络,业务运用决策支持系统,提升流域管理效率及水平。
板房沟流域是板房沟镇和水西沟镇的重要供水水源,是该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供水保障。而板房沟镇和水西沟镇又是乌鲁木齐县主要的经济带,该区水土、光热及旅游资源丰富,是乌鲁木齐市及全疆各族人民旅游、避暑、度假和滑雪的好去处,对乌鲁木齐县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流域水资源在该区域的开发利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分析流域开发治理现状及当前形势,提出流域开发治理思路及对策,为确保流域供水安全,明确今后水利发展的思路、目标、任务和重点,加快水利发展与改革,发挥水利对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发展的支撑作用和保障作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