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彤
(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第六初级中学,贵阳 550014)
在以往的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受到落后教育理念的影响,将体育教学的目标定义为强身健体,而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不仅需要强化体育技能的训练,更加需要重视初中生的心理素质健康发展。通过“教—玩”融合的方式,符合了初中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心理动态,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心理,为学生提供了快乐学习的平台,与寓教于乐理念不谋而合,推动了体育教学的改革。
“教—玩”的融合需要教师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但是体育教师仍然将这门学科定义为无关紧要的副科,认为体育教学质量的好与坏并不重要,因此在“教—玩”融合的研究方面投入的精力不足。其次,教师缺乏创新意识,教育观念滞后,在“教—玩”融合的创新中未能做到根本意义上的变革,让“教—玩”的融合停留在形式上。
“教—玩”融合的目的在于吸引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获得体育学习质量的提升。但是,教师在体育游戏设计中,由于游戏设计的方式过于单调或者难度过低,无法满足学生的体育游戏活动参与心理,难以激发学生的挑战欲,阻碍了“教—玩”的融合。教师在体育游戏设计中缺乏个性化设计,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体育游戏活动参与需求,学生在体育游戏中无法满足到成功的乐趣,因此打消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参与的热情,不利于“教—玩”的融合。
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是体育课堂教学方法创新的关键所在,应认识到“教—玩”的融合符合寓教于乐思想,在“教—玩”融合的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做到与时俱进,摒弃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结合初中生的体育学习心理,开发多样化玩法,寻求“教—玩”融合的路径,以此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需要以教师的正确教育观引导学生认识到体育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游戏活动参与能够消除学生紧张、压抑、焦虑的心情,体育活动不仅是强身健体的基础功能,还能让学生在体育游戏参与中舒缓不良心理情绪,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学习观,产生积极的体育学习情绪,乐于参与到体育游戏活动之中。
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让初中生放松心情,更好地参与到体育游戏活动中,在体育游戏中释放真性情,促进学生在体育游戏中的个性化发展。体育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舒适的学习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在体育游戏参与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且不仅学生的差异性而差别对待,放弃权威者的身份,放低姿态与学生相处,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积极参与到体育游戏之中,为“教—玩”的融合打造最佳的施展平台。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尽快进入到体育游戏的氛围中,让学生在体育教学情境中掌握知识、感受快乐,以此促进“教-玩”的融合。如在讲解足球相关的体育技能时,教师若是采用单一化理论讲解的方式,很难入情入境,若是采用单独示范的方式又缺乏趣味性。此时,教师可以采用媒体课件播放的方式,让学生从具体的足球赛事中掌握到足球运球、传球等方面的技巧,以视觉冲击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足球技能学习的欲望。通过学生对视频中的足球赛事观察,已经初步掌握了足球技能,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扮演视频中的运动员角色,将视频比赛情境转移到实际的体育活动中,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将足球技能付诸实践,通过这种方式能够锻炼学生的足球技能,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体育竞技的乐趣。
初中生大多都酷爱游戏活动,在游戏活动中能够更加全身心投入,对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引用大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技巧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体育教学涉及技巧性内容编入体操中,让学生在“跟我做”的体操训练中掌握技巧,促进学生体育技能的提升,通过“教—玩”的有机融合,让学生的体育学习更加生动有趣。在游戏活动参与中,发挥了游戏活动对体育教学的辅助作用,让学生在体育游戏中强化锻炼,满足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心理,达到了“教—玩”融合的目的。
在体育游戏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掌握“教—玩”融合的平衡点,并且避免学生“玩”得失了分寸,此时需发挥教师的调控作用,把握“教—玩”的尺度,防止“教—玩”融合偏离了预期的结果。
命题发挥是指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结合某项技术规范同一命题,让学生在完成命题的过程中达到运动与锻炼的目的。为了发挥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性,命题活动设计可以组织学生亲自参与设计,让学生在合作讨论中树立积极的学习情感,树立团队协作意识,并且在活动设计中加强对体育技术规范的了解程度,帮助学生树立进取心,从而促进“教—玩”的融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阶段,我国初中体育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体育教学的创新,阻碍了“教—玩”的融合,对此,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具体情况找出问题所在,并且找出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制定完善的优化方案,促进“教—玩”的融合,促进初中体育教学理念的更新以及教学方法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