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精准扶贫模式路径分析与实践研究

2019-12-19 20:42宋明鹏王毅毅张晓悦张嘉木
活力 2019年23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优势精准

宋明鹏 雷 光 罗 光 王毅毅 张晓悦 张嘉木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大庆 163319)

一、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概述

精准扶贫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扶贫模式的创新型扶贫策略,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是针对不同贫困地区和贫困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措施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和精确管理的帮扶方式;教育扶贫可以提高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提升贫困群体自我发展能力,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精准扶贫则是以教育为主导,利用高等教育院校在人才和科技资源上的优势将自身具备的经济和科研实力服务于农村脱贫领域,实行教育精准扶贫模式,借助学科和专业优势,实施特色扶贫,有利于找准“贫根”做好规划,进而促使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二、教育精准扶贫模式的优势及意义

(一)教育精准扶贫模式的优势

高等院校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促进社会进步、培养优秀人才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为响应精准脱贫、早日实现小康社会的号召,高等院校有义务也有责任投入脱贫攻坚战略中。

1.人才和技术优势

高等院校作为技术和人才的聚集地,拥有着雄厚的科研能力和经济、人才优势,在为广大基层地区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的同时,也锻造了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在精准扶贫实践中,专业教师骨干、科研技术人员、优秀学生代表等能够发挥技术引领、生产示范、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2.组织和思想优势

高等院校聚集了知识领域的一批高端人才,使党建、团建活动规范有序,对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建设有一定的引领作用。高等院校中党员干部、专业优秀教师等长期从事教书育人工作,在面向扶贫对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扶贫对象思想意识,对扶志和扶智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3.专业和平台优势

对于面向产业和生产一线的成果孵化园地、学生实训基地、专业技术实验室等,将会成为帮扶贫困地区发展的良性平台和专业载体,为贫困地区发展打造了标杆和旗帜,也是高职院校独有的特色和品牌。高等院校其特色的专业理念也为贫困地区发展起到了思想引领作用。

(二)教育精准扶贫模式的意义

高等教育助力精准扶贫既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扶贫开发的理论和实践,也体现了高等院校服务社会的自身价值。有利于国家扶贫政策落地生根,有利于提高高校整体科研实力,有利于精准扶贫核心原则贯彻实行,减少返贫现象发生,阻止贫困代际传递,实现教育扶贫质量和效益的最大化,发挥高校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

1.奠定了扶贫开发理论基础

高等院校参与教育精准扶贫,深刻体现了“扶贫先扶智,彻底斩断贫困链条”的扶贫理念,凸显了教育扶贫的重要作用,大大提升了贫困地区人口的文化素养和操作技能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扶贫方案和扶贫政策的制订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彰显了院校教育特色优势

从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分析,院校教育多是应用型专业,注重专业技术和实用技能的培养,实践性较强,并且紧贴本地区经济发展实际,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快地投身到地区脱贫攻坚实践中。高等院校在教育精准扶贫中能凸显专业特色和优势,以提升自身办学价值和实践能力,实现扶贫主体和扶贫对象之间的互利共赢。

3.丰富了扶贫开发实践经验

扶贫是一项艰巨且实践性极强的工作,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袤,各地区发展差异巨大、经济发展状况各不相同,因而相同的扶贫方案落实的效果在不同地区可能存在一定差异。高等院校参与精准扶贫能够为我国扶贫实践和扶贫理念提供多元化思路,探索多样化路径,为保证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

三、教育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的阻碍因素与应对措施

教育扶贫是高等院校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重要组成方式,大部分高等院校在一定程度上都承担着精准扶贫的任务,校内除在招生、培养、就业等环节实施政策性资助之外,校外则采取科技扶贫、专项扶贫、组织人员培训、组织帮建等方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急于求成、方法老旧等问题,影响扶贫质量和效益,应予以解决。

(一)教育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的阻碍因素

1.功利主义严重

教育扶贫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人才培养、人力资源水平的提升需要一个周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见成效,一部分高等院校没有真正把服务贫困地区、为社会创造价值作为自身的价值追求,只注重撑场面、要政绩,片面追求功利,形式主义严重,没有真正做到帮助贫困户脱贫,也没有详细制定返贫的应对措施。

2.方式传统老旧

大部分高校仍在采用捐款捐物、三支一扶、再就业培训、成人学历教育、三下乡活动等传统方式开展扶贫活动,造血式扶贫模式比例小,缺乏创新性,已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进步发展要求。

3.扶贫认识模糊

部分高校对教育精准扶贫认识不够清晰,没有根据自身特色进行精准帮扶,对贫困地区认识不够全面,缺乏深入性调研,进而导致项目实施缺乏主动性,存在着消极情绪,影响最终质量效益。

4.政府教育资金投入少

贫困地区大多处在偏远地区,交通不便,缺乏完整的工业体系,当地可支配财政收入较少。进行教育精准扶贫,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购置大量的实训设备,建设实训基地或实训工厂,而地方财政紧张,资金投入不足,导致贫困地区在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方面远远落后于东、中部发达地区,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经济来源单一。

5.资金监管力度不大

资金监管不够完善,扶贫专项资金错用、误用现象屡见不鲜,缺乏健全完善的资金监管体制与监督人员队伍建设,存在着一定监督管理漏洞,进而造成资金流减少甚至断裂。

(二)解决教育精准扶贫困境的应对措施

1.真抓实干

选派高校优秀人才定期驻村帮扶,深入扶贫一线,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交流沟通,倾听民意与呼声,帮助贫困地区做好基层建设、财产规划、资金利用、技术培训等方面工作。

2.创新方式方法

实施“六个精准”,即精准资助、精准关爱、精准改造、精准支持、精准培训、精准就业,通过教育引导充分调动贫困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技能培训提高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注重教育的育人功能,提升人力资本属性。

3.找准方向,做好规划

高校应认清自己的优势及专业特色,找准方向,做好规划,实施特色扶贫,全面考察贫困地区问题成因及发展现状,进行系统性、全局性调研,积极主动寻找符合贫困地区发展的契合点,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育精准扶贫,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

4.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统筹教育扶贫工作

政府加大对教育扶贫的投入,将教育扶贫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协调教育、财政、各级县乡政府部门等,共同助推精准扶贫活动。以高等院校为中心,初等、中等职业学校为基础,职业培训、网络教育为补充,实现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多层次、多领域的教育扶贫体系,推动教育扶贫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主导作用。在资金投入上,加大实训设施、实训基地等方面的建设;在精准扶贫对象的基础上,加大对贫困生上学就业的资助力度。

5.资金管控

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健全资金管控机制,发挥专项扶贫资金应有的作用,确保把每一分钱都用到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身上,通过精准、专项扶贫,提高贫困居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完善资金流动体制机制,层层把控,严抓管理,防止官员在扶贫的过程中贪污腐败。

结 语

精准扶贫理念提出时间尚短,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时间也较短,但党中央提出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以来,全国各地积极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作为首要任务,各方专家、学者等前瞻人士提供了诸多理论,对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然而,现阶段关于教育精准扶贫的研究重点围绕在发展机制、方法策略、困难与实践等方面,制度建设不够完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停留在宏观层面上,缺乏深层次剖析致贫原因和长效发展体制机制,理论多为零散总结,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尚未形成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体系,不能够有效地指导贫困地区群众精准脱贫。

今后在开展教育精准扶贫之时,要明确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发挥高等院校专业和特色优势对口帮扶贫困地区,使院校教育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使专业优势与群众需求深度融合,深化教育精准扶贫模式和制度研究。健全宏观发展机制及教育扶贫理论研究,鼓励技术、人才走出院校、走进乡村,形成高等院校与贫困群体的技能帮扶对接长效发展机制。基层政府也应该不断完善教育精准扶贫的监督考核机制,在考核过程中,应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将考核结果纳入政府项目审批、行政人员职级升降等中。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虽然还存在着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但在党中央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教育精准扶贫正在如期高速高质量地完成,为2020 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了深厚的基础。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优势精准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画与话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