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雯雯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哈尔滨 150000)
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真正需要的,不仅是金钱,心理上的疏导和给予,才是他们健康成长最需要的东西。
留守儿童,大多数家庭贫困,但这也分两种情况,一是父母双全,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双双外出务工,孩子交由老人看管,平时会和孩子有一定的联系,这部分孩子的学习成绩可能不理想,但心理状态良好;另一种就是“遗弃”留守儿童,这些多是单亲,或是父母没有任何一方愿意抚养孩子的家庭,孩子被迫由年迈的老人看管,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缺衣少穿,无人关怀,甚至还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反过来照顾老人,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让孩子心理扭曲,之前的留守儿童自杀案例,多数都是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孩子。
留守,最大的特点就是与父母聚少离多,孩子们长期处于亲情关系缺失的状态,思念几乎占据孩子们的生活,哭泣是常态;又因为父母忙于工作,忽略了与孩子的沟通,这也会让孩子产生“遗弃感”,从而心生怨恨。这使得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
在儿童成长发育期,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亲密关系,是任何关系都无法替代的,孩子的性格养成、心理健康、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建立,父母在其中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但留守儿童恰恰缺少的就是父母的陪伴,有数据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要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的检出率。孤独、自闭、少言、叛逆、自卑、敏感,几乎是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而临床中最常见的就是学校焦虑和品行障碍。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们社会发展现阶段中一个阶段性问题,我们社会发展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许多外出务工人员远离家乡,为城市的发展,为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贡献,可以说这个群体,是我们社会发展,尤其在某些行业发展的功臣,但同时因为各种现实的原因,也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问题之所以不能很快得以解决,如果他们把孩子都带到城市,由于我们的社会发展阶段,尽管现在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们依然处于,并且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经济上来讲,我们的经济收入还很低,我们的城市,尤其一些欠发达城市,社会保障,社会的公共服务,包括一些大家每天与我们民生最直接的,比如说收入,比如说住房,比如说医疗,比如说跟留守儿童最直接的教育,我们城市还不具备这样很充分的承载能力,所以造成了他们把孩子带在身边是有客观限制的。
如果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陪伴、教育,学校应该承担起孩子的学习辅导工作,比如开设寄宿制留守儿童学校,保障三餐,课后辅导;学校还应该设立留守儿童之家,开设特长班,让没有经济能力的留守儿童增加学习机会;每个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配有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疏导;辅助学生定期与家人保持联系,比如说经常跟他的父母保持联系,让孩子随时能接到父母的电话、微信、书信往来这样的关爱,使其感觉到没有被抛弃,让孩子知道父母的不容易,能够感激父母,慢慢他的怨恨会降低。
在留守儿童的社会救助方面,要去标签化,要给留守儿童传递一个信号,留守并不是被遗弃,要树立留守儿童的自信心。要让孩子在心理上有个转变,留守是为父母守住一个家、替父母尽一份孝,同时社会帮扶,要放低姿态,放下身段,让孩子们觉得自己很伟大,要有信心留守住这个家。
除了学校关注、社会救助、大众帮助等举措,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也应该完善工作机制和措施,加强管理和服务,更好地保障留守儿童的权益。目前全国已经正式启动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信息系统,进而能精准化的帮扶,让孩子真正有兜底保障。
其实解决留守儿童最根本的办法,就是亲情回归!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治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时还指出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城乡融合发展”。
留守儿童,是时代发展的阶段性产物,他是城市快速发展之殇,要治疗这处时代的伤口,需要我们群策群力,精准施策,将父母、学校、社会包括民政、教育、公安等等相关部门,联合起来,为孩子们编织一个爱的大网,不再有漏洞,不再有疏忽,给孩子们一个兜底的保障。我们也应该让孩子们知道,留守不是孤独的留守,你们的付出,是在为家庭,为社会做贡献,你们并没有被遗弃,我们要让孩子们重塑信心,同时也要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合力监护相伴成长”的生存环境,助力他们身和心都能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