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景源 熊冠华 戚国炜
(郑州审计中心,郑州 450046)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大数据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近年来,各地审计机关充分利用大数据的独特优势,将大数据应用到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实现了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双重飞跃。然而受制于宏观环境、数据规划以及审计力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数据在推动审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全方位、高效能解决这些问题是全面推动我国审计工作朝着利好方向的必然途径。
大数据是基于计算机和人工智能而诞生的高新技术,大数据指的是在所能容忍的处理时间范围内,数据规模超过常规数据库工具,进而实现数据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的能力。大数据具有数据量巨大、生成速度快捷、数据类型繁多、数据易变化、数据真实性、以及数据复杂性六大特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现有的大数据技术已形成了以存储、计算、分析为核心的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大数据技术的深入应用与持续推广,对传统审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使审计工作变得更为安全和精准。
应用大数据需要依靠强大的软件作为支撑,由于审计信息化工作使用的软件和系统发展时间较短,在功能、技术和稳定性方面,存在诸多需要改进与提高的地方。加上基层审计单位在软件引进采集中受制于成本等问题,无法引入尖端的设备。此外,审计信息化工作在具体开展中,还经常会遇到审计软件难匹配、以及审计软件和会计软件两者之间,无法实现有效无缝对接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审计数据采集工作的难度和复杂程度。
大数据时代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带来诸多利好同时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尤其是审计的数据安全会遭受到威胁。从国家审计的角度来看,审计单位需要涉及被审计单位的大量数据和机密文件,哪怕是泄露基层审计部门或企业的数据,都能在很大范围内,对审计数据的安全性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例如注册会计师在读取数据时,会存在无意带入病毒的情况进而造成数据丢失,或者在读取一些未经经授权的数据时,出现恶意修改数据或复制盗取数据等违法行为,这些都会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
审计人员的工作往往涉及相关机密,因此要求审计人员自身具备较高的品德,在开展审计信息化过程中保持保密性。由于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且后期培养力度不足,就会导致人员的素质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速度。此外,当前众多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大数据技术相关知识。而面对海量的并且在告诉更新的大数据处理工作,只有应用全新的大数据处理技术,才能实现审计工作高效便捷。
审计法规建设是规范审计工作安全有序开展的有力保障,因此建设大数据相关法律法规,能有效、科学的保障大数据技术的合法应用,同时也提升了审计人员的综合水平。与此同时,还应构建完善的审计准则,审计部门在开展审计工作时,要切实履行职责仔细查找其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专项处理分,并根据分析结果建立与审计工作相关条例,最大化的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创新审计工作思路和程序。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全面提升审计信息化工作质量,还可以有效控制与规避大数据背景下所面临的数据采集风险。
规范审计取证方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应根据审计工作的特点和环境,研发对连接口,保证二者之间的协调性和一致性,尤其是对于打印、录入以及输出数据资料等工作环节,要制定规范、清晰、严谨的工作步骤,从全面性、战略性的角度规范审计工作开展的方式。其次,在存储被审计单位的数据时,应及时将经过修改的数据录入到数据库中,为日后审计工作的开展夯实基础。最后,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创新审计工作,在保留传统审计工作优点的前提下,应用电子函证等先进技术,对审计工作模式进行创新。
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践行者,同时也是使用大数据的主体人,新时代的审计人员不仅需要掌握财务管理、法律等相关知识,还应了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为了不断提升审计人员的素质,企事业单位应该定期提供培训或者进修机会,通过深入的学习与交流活动,使审计人员在接受大数据理念的同时,切实提高自身的审计能力和思想素质,尤其是要强化其对计算机等相关软件的使用能力,使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促进审计信息化得到可持续健康发展。作为审计人员也应该提升对自己的要求,通过书籍、互联网、新媒体等途径,广泛的学习大数据方方面面的知识和发展趋势,增强自身知识的储备量。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大数据技术的重要性已经成为我国行政部门的共识,尤其是在国家提倡“应审尽审,凡审必严”观念的驱动下,大数据给传统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面对大数据时代所迸发的海量数据和应用工具,不仅需要审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综合能力,同时主管部门也应该多措并举,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制定合理科学的管控策略,真正推动审计工作向信息化、现代化、科学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