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瑞霞
(河南省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郑州450053)
失语症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功能性障碍之一,发生率为21.0%~38.0%,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1]。脑卒中后失语症主要表现为沟通交流、社会实践活动障碍,患者日常生活受到影响。目前临床上治疗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患者重点关注其康复治疗方法。患者语言功能康复期间,语言功能恢复需建立双侧半球兴奋平衡力,继而促进受损语言能力的重建[2]。重复经颅磁刺激是当前治疗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的重要措施,但不同频率经颅磁刺激所取得的治疗效果也不同。本研究旨在分析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康复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 年1 月~2018 年12 月收治的92 例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低频组和高频组各46 例。低频组男26 例、女20 例,年龄35~68 岁、平均年龄(49.88±7.19)岁,发病时间1~6 个月、平均(3.84±1.02)个月,脑出血29 例、脑梗死17 例;高频组男25例、女21 例,年龄35~66 岁、平均年龄(50.14±7.21)岁,发病时间1~6 个月、平均(3.91±1.15)个月,脑出血30 例、脑梗死16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3]中脑卒中诊断标准;均为首次发病,发病前语言能力正常;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神志清楚;患者家属知晓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癫痫、严重躯体疾病及严重心脏疾病者;伴随痴呆、帕金森症、运动神经障碍者;视觉异常、听觉障碍者。中途退出研究者予以剔除。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准确用药,指导肢体功能训练、吞咽功能锻炼。同时给予磁刺激器(英国Magstim 公司生产)治疗,风冷线圈,直径7.0 cm,“8”字形,刺激强度2 T。患者静坐于扶手椅,放松身体,指导患者健肢拇短展肌肌腹置于电极上,线圈位于右侧大脑,适当调整线圈位置,明确最大波幅、最短潜伏期的刺激部位,逐渐降低输出强度,10 次连续刺激中有超过5 次引发拇短展肌运动幽诱发电位≥50 μV,高频组治疗强度为10 Hz,低频组治疗强度为1 Hz,每序列脉冲20 次,每天30个序列,持续刺激10 min,刺激部位为右侧半球Broca 区镜像区,线圈与颅骨表面相切,两圆相交中心部位位于标记处,手柄垂直枕部,注意固定线圈位置。连续治疗2 个月。
1.4 观察指标 采取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AB)[4]评价患者语言功能,60 min 内完成,其中包括自发言语、听理解、复述及命名等内容,评分越高,患者语言功能恢复越好;计算失语商(AQ),若AQ<93.8分,为失语症;采用日常生活交流活动能力检查(CADL)[5]评价患者交流能力,该量表共有22 项日常生活交流活动,总分100 分,分值越高,交流能力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23.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语言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语言功能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语言功能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低频组评分显著高于高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语言功能比较(分
表1 两组语言功能比较(分
2.2 两组AQ 评分及CADL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AQ 评分及CADL 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AQ 评分及CADL 评分均显著提高,且低频组显著高于高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AQ 评分及CADL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AQ 评分及CADL 评分比较(分
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患者因口语交流能力下降,也拒绝参与其他交流方法,因此实现快速有效的语言功能训练措施,改善患者语言功能及日常生活交流能力则显得十分必要。有研究认为[6],语言中枢仅存在于大脑左侧优势半球,但语言功能的运行机制及分区是由双侧大脑半球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右侧半球同样对语言功能的恢复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脑卒中后,左脑语言中枢系统受损,双侧皮质借助胼胝体的平衡状态被破坏,使得右侧半球语言区兴奋性提高,导致语言能力下降。因此在恢复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时,需重建双侧半球兴奋性的平衡能力及新的重组功能网络,故强调右侧半球语言功能的建立和促进,恢复受损的语言功能。
重复经颅磁刺激是当前促使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恢复的重要措施,该技术作用于大脑右侧半球的语言镜像区的皮层兴奋性,具有促使语言功能重建、恢复语言功能区等功能,对患者语言功能恢复起到积极的促进意义[7]。在安全频率范围内进行重复经颅磁刺激,不会对患者心率、血压、神经、运动、感觉、呼吸、内分泌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可调节皮层兴奋性,调整突触功能,促进出芽,调节神经递质传递,改善基因表达水平,重建干预皮层功能网络,促使患者语言能力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语言功能评分、AQ 评分及CADL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低频组显著高于高频组(P<0.05)。提示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患者作用显著,且低频刺激效果优于高频刺激。其原因可能是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相应抑制大脑皮层兴奋性,而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则具易化作用,故低频刺激更利于促使患者语言功能恢复。
利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虽然可促使语言功能恢复,但持续时间短,仅在接受刺激停止数分钟后有一定效果,其远期效果仍需临床进一步验证。因此对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患者采取重复经颅磁刺激,可增加刺激治疗次数,利用相应叠加生物学相应,以提高患者语言功能恢复效果,但其具体效果仍需进一步临床研究。综上所述,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