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敏,姚 萍
(南京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0037)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农村金融的支持必不可少,农村居民金融素养对农村金融的发展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1-2]。随着互联网金融和数字金融逐渐渗透到金融领域,金融发展到了更深层次,对居民的金融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在此背景下,对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现状及提升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20 世纪初,金融素养的概念开始萌芽,1912 年Noctor 等就提出金融素养是用以管理财富的技能,该技能可以使人正确判断有效决策。在21世纪,对金融素养的认识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2000年,Vitt重新定义了金融素养,并提出金融素养是个人为保证自身福祉,对自身金融状况阅读、分析、管理以及交流的能力。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定义了消费者金融素养,它把金融素养定义为消费者对金融概念和风险的认知、理解以及应用该认知和理解的技能、动机与信心,其目的是在不同金融环境下做出有效决策,改善个人和社会的金融福利,提高人们在经济生活中的参与程度。
本文参考2017 年全国消费者金融素养普查报告数据,从金融态度、金融行为、金融知识水平、金融技能四个方面对消费者的金融素养进行了阐述与分析。
在对待金融知识普及的态度上,82.58% 的农村消费者(城镇消费者占比为90.23%) 肯定了金融知识普及的重要性。而在2015 年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中该项占比为75.7%(城镇消费者为87.5%)。我国消费者对金融知识普及的态度相较于2015 年总体有所提升,城乡差距也有一定程度上的缩小,但依然存在。
农村居民金融行为现状包括计划与执行未来支出的程度、阅读核对契约条款的程度、维护自身信用的程度、确保自身金融安全的程度四个方面[3]。一般来说,农村消费者金融行为处于较低水平,远低于城镇消费者。
①计划与执行未来支出的程度。农村消费者对未来支出的意识较为薄弱。当被问到能否全额支付一笔约等于三个月收入的意外支出时,选择“肯定拿不出” 的农村消费者占比高达9.64%,比城镇消费者高出了5.32%。农村消费者对未来意外支出的提前防范意识较弱,在日常生活中也没有有效的对资金进行合理分配。
②阅读核对契约条款的程度。农村消费者在选择金融产品或服务时,仍有较多消费者不读合同条款,这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农村消费者自身的金融权益,在后期发生金融纠纷时,会给消费者带来很多不利影响。
③维护自身信用的程度。农村消费者对信用没有充分的理解,没有意识到信用的重要性,因此其维护自身信用的意识较弱。同时由于农村消费者经济状况较为落后,金融市场环境复杂,因此在维护自身信用时困难程度要大于城镇消费者。
④确保自身金融安全的程度。在日常金融活动中,有意识发去确保自身金融安全的农村消费者占比并不高。在使用自动取款机时,66.90% 的农村消费者有意识去遮挡,以防被他人看到密码,其他消费者则没有此类意识。
当发生金融纠纷时,多数农村消费者知道通过正规的投诉渠道来维护自己的合法金融权益。但仍有超过20% 的消费者不知如何投诉或向家人朋友求助,其占比远远高于城镇消费者。
在对金融知识的分类调查中,农村消费者各项正确率均偏低,且与城镇消费者差距较大(见表1)。农村消费者的金融知识缺乏,且对金融知识的理解较浅。尤其是投资知识,农村消费者正确率仅有38.07%,农村消费者投资知识的匮乏,导致了他们在选择投资产品方面的局限性,也增加了他们在投资理财时的风险。
表1 金融知识正确率情况
我国农村消费者金融技能较弱。极为少数的农村消费者在选择金融产品或服务时对该产品或服务深入了解,且农村消费者缺乏相关的金融知识,很难做到对相关产品的深入了解。这使得只有较少一部分农村消费者在购买金融产品或服务时对该产品或服务的风险和收益有清晰认识,其占比远低于城镇消费者。
①年龄结构。随着20 世纪80、90 年代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快速变迁,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越发严重,而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尤为严重。这给农村金融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已有研究表明,平均而言,30~39 岁之间的消费者金融素养最高,在50~59岁和60及以上的年龄阶段金融素养水平开始出现明显的滑坡,老年阶段的下降最为明显[4]。老年人金融素养水平明显偏低,加之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金融产品不断创新,老年人金融素养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低,想跟上金融的快速发展十分困难。因此在老年群体中推进金融发展并非易事。②性别结构。近年来,外出务工的农村居民数量剧增,且外出务工的对象多为男性,导致在我国农村普遍女性人口比例较高。多数研究表明,女性金融素养普遍低于男性。且女性对金融的兴趣以及对风险的偏好程度均低于男性,因此,主动选择购买金融产品或服务的女性较少。
通常而言,教育水平能够增强消费者对金融领域相关概念的理解能力,帮助消费者正确地使用金融产品和服务。
研究表明,家庭金融教育与金融素养也成正相关关系,家庭金融教育越好消费者金融知识水平越高。随着大批农民工进城,农村留守儿童比例大幅度上升,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空缺导致孩子综合素质偏低。而金融对个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若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及较高综合素质作铺垫,个人很难对金融有全面的认识,参与金融活动时,也更容易出现决策失误。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 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 617元(城镇居民为39 251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2 124元(城镇居民为26 112元)。从统计数据可以明显看出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反映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与城镇经济发展有较大差距的现状。曹雪等利用安徽省1998—2013 年的数据,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VAR 模型对金融发展和居民收入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安徽省农村的金融发展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5]。农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居民收入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水平。
比较居民平均一年的盈余,即比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的差值,农村居民平均一年的盈余仅为2 493 元(城镇居民为13 139元),农村居民平均盈余较少,可用于金融的资金极其有限,降低了其金融活动参与度。
首先,各地各级政府应对农村消费者金融素养问题高度重视,加大普及农村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力度,营造良好的金融知识学习氛围。在进行金融知识普及时,应当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发对不同群体农村消费者进行金融知识普及。
其次,政府应当高度关注农村教育问题,加强农村师资力量,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培养金融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金融知识应当被纳入九年制义务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金融素养。
最后,政府应当加大扶贫力度,切实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加大农业补贴。由于土地面积过少的,纯粹依靠农业收入已不能保障基本生活,出于现实的压力,很多小农户选择了兼业。近年来,随着小农户兼业程度越来越高,非农收入成为农户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6]。政府要加大新型农业的创新与推广,切实保障农民收入,努力实现农村居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首先,金融机构应当拓宽各种金融产品及金融服务的宣传渠道[7]。可以通过广播、媒体、公众号、宣传手册、开设咨询窗口等,让农村消费者深入了解金融产品和服务,在实践中积累知识,提升自身金融素养。
其次,金融机构应当加快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创新。农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经济环境较为复杂,一些在城市中反响较好的产品或服务在农村不具有可行性。因此,金融机构应当根据农村独特的经济状况,不断创新符合农村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最后,应当加大农村金融市场监管力度。农村消费者金融素养较低,不能及时识别非正规金融产品与机构,加上近年来国家扶贫政策的有效实施,农村贫困现象有所改善,农村非法集资与金融诈骗频繁发生。有关机构应当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农村地区防金融诈骗知识的宣传教育,有效监管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
首先,农村居民应当充分认识教育的意义,提高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应当抓住一切机会学习知识,比如参加科普讲座、多看新闻、多请教有学问的人。同时,应当积极鼓励自己的孩子认真读书,不断争取更高的学位。孩子的知识水平提高了,也能够影响家庭,有助于整个家庭知识水平的提升。
其次,农村消费者应当树立自主提高自身金融素养的意识。可通过网络、金融宣传手册、金融机构公众号等学习金融知识。在选择金融产品时要多询问多比较,选择正规的金融机构,对产品深入了解,不要盲目购买。
最后,农村也有很多创业就业的机会,青年人应当积极投身到自己家乡的建设当中去。接受过良好教育,金融素养较高的农村消费者应当积极主动帮助周围人解决金融方面的问题,宣传金融知识,帮助他们提高金融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