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河南 漯河 462000)
柴冠军 胡占斌 李 娟
后循环缺血是指后循环的颈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发作或脑梗死,在临床较为常见,占缺血性卒中比例约20%[1],主要患病人群为中老年,患者可出现头痛、眩晕、意识丧失等临床表现,对其健康有严重影响。目前诊断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头颅CT容易受到骨伪影影响[2],诊断价值不高。常规磁共振成像(MRI)较难诊断超早期缺血性病变,而弥散加权成像(DWI)对缺血性病变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可以反映缺血后组织损伤可逆性,并对预后进行评估[3-4]。本次研究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进行MRI常规扫描和DWI扫描,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点及临床诊断价值。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5]中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诊断标准;②存在发作性视物旋转或摇晃症状;③眩晕反复发作,并伴随恶心、言语障碍、平衡障碍、肢体麻木等后循环缺血症状;④排除耳源性眩晕。100例患者中男47例,女53例,年龄41~74岁,平均年龄(58.25±8.37)岁,患者入院后均进行MRI扫描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
1.2 方法 MRI检查:采用德国西门子ESSENZA 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成像仪进行扫描,扫描范围为脑前后循环的颅内段,扫描序列成像为T1WI、T2WI、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和DWI,T1WI扫描参数:TE3.2ms,TR20ms,矩阵256×512,视野(FOV)180mm×180mm,层厚1mm。DWI检查选择平面回波成像序列(EPI),扫描参数:TE65.5ms,TR2300ms,b=0、1000s/mm2,FOV230mm×230mm,矩阵192×192,层厚5mm,层间距1mm,采集次数4次,弥散梯度方向为相互垂直的X、Y和Z轴方向。
T C D 检查:采用德国E M E TCD24040型TCD仪,探头频率为2MHz,检测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记录血流频谱。检测结果与80例同龄体检健康人群作对比,异常评估标准:平均血流速率和脉动指数高于或低于参考值2倍标准差,频谱形态改变(峰时延迟、峰顶圆钝、S2峰≥S1峰、湍流和涡流)。
1.3 图像分析 将MRI扫描图像上传至M R I 后处理工作站GE AW4.2上,并采用系统软件Functool 2.0行DWI图像后处理,获取ADC图。由1名对病理结果不知情的高年资影像科医师独立测量肿瘤ADC值,选择感兴趣区(ROI)时结合常规MRI(T1WI、T2WI、FLAIR及T1WI增强序列)尽可能避开脑沟、脑室部分。每个病例选取3个面积约为50mm2的ROI,计算其平均ADC值。MRI检查显示脑实质病变为异常,无病变为正常。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 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均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MRI影像学表现特点100例患者显示后循环供应部位脑实质病变84例,其中小脑梗死29例,脑干梗塞36例,丘脑梗死11例,枕叶脑梗死8例。31例患者(小脑梗死12例,脑干梗塞12例,丘脑梗死4例,枕叶脑梗死3例)T2 FLAIR、T2WI均呈片状高信号,T1WI呈低信号,DWI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53例患者(小脑梗死17例,脑干梗塞24例,丘脑梗死7例,枕叶脑梗死5例)入院时T2 FLAIR、T2WI无明显异常,24h后复查出现明显高信号,DWI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另外16例患者T2 FLAIR、T2WI未见异常,ADC图信号高于梗
2.2 MRI、TCD检查结果比较 100例患者中,MRI检查显示异常84例,正常16例,异常率为84.00%;TCD检查显示异常72例,正常28例,异常率为72.00%。
两种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显著(χ2=4.196,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病例MRI图像 见图1-11。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CT、TCD、MRI等,其中CT对小于1.5cm的梗死灶较难检出,且对早期梗死病灶与血管显示清晰度较差[6];而TCD是结合低频与脉冲多普勒超声,通过量化分析颅内外血流动力学来筛查后循环缺血性病变,但是其探查具有盲目性,且加上超声对颅骨穿透性的影响,脑血流判断准确性容易受到干扰[7-8]。
常规MRI对超急性期(<6h)脑梗死病变显示存在局限性,而DWI可有效超急性期反馈梗死病灶情况[9]。DWI是通过观察组织水分子弥散运动特征来评估组织是否发生病变,活体组织中水分子扩散与组织结构、密度、微循环等多种因素有关[10],病理状态下,细胞大分子分布平衡被打破,细胞膜完整结构破坏,水分子扩散也会发生变化。当患者脑部发生缺血性病变时,脑部血流量减少,脑组织处于缺血、缺氧环境,能量代谢障碍,导致细胞质与细胞膜上TP酶活性受到抑制,水钠潴留,进而产生细胞毒性水肿,水分子扩散受限,细胞弥散功能下降,DWI呈高信号。而ADC值是反映水分子扩散速度的重要量化指标,与DWI信号高低呈负相关,ADC越小,表示水分子扩散越慢,DWI信号越高[11]。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脑实质病变患者DWI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与前文所述相符。国内报道表明,约11.6%~38.7%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DWI检查显示异常[12],且相对于脑梗死患者,其DWI和ADC图信号异常程度较小。本结果显示16例(16.00%)患者MRI检查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ADC图信号高于梗死患者,说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组织病变程度相对脑梗死较轻。此外,脑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会使脑动脉血流减少或中断,进而发生局限性或广泛性脑水肿,T2 FLAIR、T2WI可呈高信号。结果中,31例患者T2 FLAIR、T2WI均呈片状高信号,而入院时T2 FLAIR、T2WI无明显异常,24h后复查出现明显高信号,这是因为T2 FLAIR、T2WI表现的是组织形态学变化,多晚于组织功能性变化,故而多数超急性期脑梗死T2 FLAIR、T2WI常无法显示,当其进入慢性期时,有众多细胞液化坏死与软化灶形成,T2 FLAIR、T2WI呈高信号[13]。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突发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一般在短时间内可完全恢复,通常不会引起组织形态学改变,故而患者T2 FLAIR、T2WI未见异常。本次研究还将MRI与TCD检查结果进行比较,显示MRI检查异常率84.00%高于TCD检查的72.00%(P<0.05),表明MRI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检出率更高。
综上所述,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MRI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MRI-DWI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诊断价值较高,可将其作为超早期梗死病灶诊断重要方法。但本次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1)仅分析了MRI T1WI、T2WI、FLAIR和DWI表现和诊断结果,未对其在疗效评估中的价值进行研究;(2)仅比较了单纯MRI与TCD检查结果,未对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或MRI联合其他影像学方法诊断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进行探讨。因此,在后续研究中,还需扩大样本量并针对上述不足进行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