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有坤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实验学校,江西 赣州 341900)
正如古人所说:“教不能使人爱学,不可为之教;学不可以为之乐,不可以为之学。”如果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仅仅对学生进行书本知识的传授,那么很难达到教学预设的目标。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小学教学新标准对教师的要求,数学教师要在快乐的氛围中进行数学的教学,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学习。那么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如何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呢?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阐述。
当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学习,那么他就能对数学产生兴趣。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的灌输,而是一个主观性较强的思想活动,如果不能加入情感因素,那么整个课堂教学将会缺乏生机。因此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主要教学策略就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数学教师需要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断感受学习数学所带来的喜悦,有利于数学教学的开展。比如数学教师在讲授不同的数学概念、公式以及数量关系时,除了要进行基本知识的介绍之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去自觉分析,巩固和提高数学学习成果。最重要的是数学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地制定数学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同时大量的课外练习必不可少,通过练习能够巩固数学教学的效果。
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求数学教师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教学过程中来。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数学教师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营造合适的数学教学情境,将抽象的书本内容转化为具体知识,拉近学生与教师、学生与课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数学教学产生情感共鸣。第二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数学教学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修养。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思想以及生活上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对于学生的课堂发言需要耐心听讲,不断构建与学生之间的融洽氛围。
不同的学生个体在教育水平、家庭背景以及知识结构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此数学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了解学生的优点与缺点,坚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课堂教学之后需要布置相应的实践任务,通过实践操作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比如在讲授“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点时,数学教师可以合理设置课堂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随意画出不同的三角形,并且来测量不同形状三角形的内角和。通过反复多次小组测量之后,学生们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结论,那就是不论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其内角和都是180度。通过这种实践锻炼的形式,让学生能够加强对数学知识点的掌握,提高对知识的认识。
与传统应试教育不同的是,素质教育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新课改也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和完善知识结构体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比如数学教师在讲授“圆的面积”知识点时,需要让学生了解圆形面积公式的由来,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这个过程要求数学教师善于使用自身的知识沉淀,来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可以让学生回忆其他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其次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来将圆形的面积转换成其他简单易算的图形。在以上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回忆了自己的知识沉淀,随后让学生将自己已有的知识与新的知识进行结合,提高学习的效果。这种合作学习的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策略中,教师需要不断对学生进行表扬与鼓励,尤其是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积极的肯定与鼓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培养对数学的兴趣。通过实践研究能够发现,教师的一个夸赞、一句肯定的回答或者一个认可的眼神等,都会给学生积极的鼓励,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的学习。比如在课堂问题环节,数学教师可以带领全班学生,为问题回答较好的学生进行鼓掌,同时对回答较差的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让他们能够克服学习数学的恐惧心理。对学生的表扬与鼓励应该是全方位的,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因此要求数学教师发现学生在生活中的优点,与学生进行更多的交流与谈话,发现学生的才艺,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提高学生的自信,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比如对于有音乐表演才能的学生,可以给予更多的表现机会,让其他学生能够发现并培养自己的才能。
数学的教学和学习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内容,而培养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则是数学教师的任务之一,因此数学教师需要注重数学教学策略的使用,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为此数学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表扬与鼓励,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实践能力,同时也要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