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瑶哥的家国情怀

2019-12-18 13:08黄贵方
壹读 2019年1期
关键词:界碑修路村寨

◆黄贵方

他没穿过军装,却上过战场,兵戎相见,还立过战功;他没有读过书,认识的字没几个,最早认识的汉字,是界碑上刻着的“中国”两个字。

然而,在南部战区陆军某旅9连官兵的眼里,这位经常为官兵巡逻时带路的“邓叔”,却是一个有故事的“老兵”。他就是云南省麻栗坡县八布乡大弄村的瑶族老民兵邓富才。

“就算豁出性命,也要保护好界碑。”这是邓富才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1950年10月,他出生在中越边界一个叫“大弄”的瑶族村寨。寨子孤立于边境线的高山之上,交通极其不便,村民们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直到20世纪90年代,国家实施农村电网改造,村里才通电。

生于斯长于斯的他,从小就在国境的界碑边上摸爬,小时候母亲下地劳动,他常在田边地头玩耍。每次,母亲都提醒他:“不要走到界碑那边去,不然就找不到妈妈了。”从此,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就懵懵懂懂地感觉到,界碑就像母亲一样,既给人以神秘,也给人一种安全感。

上世纪70年代末,边境局势忽然变得紧张,不时出现军事对峙,已是边境的常态,一旦有了不寻常的动静,村民们就吓得往山上躲,可不测之灾还是经常发生,仍然有村民被抓走后下落不明。看着长满青苔的界碑,邓富才内心升起一股强烈的愿望,要做一名保护界碑的界务员。

不久,中国军队驻扎到了边境,部队的官兵来到了村寨,邓富才见到了有生以来最大的“官”。刚开始的时候,部队官兵请几个村民带路,到边境侦察了很多天,但一直没发现有价值的线索。得知消息后,邓富才主动请缨当向导,第一次带路就直抵敌方哨所,执行任务的官兵活捉到了两名敌方人员。他因此被任命为民兵排长,配发轻机枪一挺,荣记三等功一次。

在后来的战斗中,看到身边的战友身负重伤甚至埋骨青山,邓富才对“就算豁出性命,也要保护好界碑”这句话,又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当了10年民兵,在火线上入了党,荣立三等功两次。边境作战结束后,他作为支前民兵代表,出席了在昆明召开的云南省支前庆功表彰大会。

经历边境战事的邓富才,深知和平来之不易。1986年,他向麻栗坡县外事办申请,担任边界的界务员,这一干就是三十一年。云南某边防连连长刘鑫带着巡逻小分队到邓富才家慰问,并邀请他随官兵一起联合巡逻。他不讲任何条件就同意了,他说:“就是没有补助,这活路我也要干,界碑在,家就在,村民就有了安全。”

界务员的职责是定期在边境一线巡查,保护界碑、界桩和界桩标志物,防止过耕、过牧、过伐等影响界碑安全的事情发生。他负责的9块界碑,一趟走下来需要一整天,中午就靠自带的干粮充饥。为了及时准确掌握边界动态,他每个月都要巡查好几遍,常常超过上级要求的次数。“他是个死心眼,不多走几趟不放心。”邓富才的老伴用讥讽的口吻对我们这么说。

经岁流年,日积月累,邓富才对边境的情况了如指掌。2017年5月11日,吃过早饭,邓富才和往常一样换上迷彩服,准备跟连队官兵一起上山巡逻。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这条边界巡逻线路上,他陪着一茬又一茬官兵,无数次地穿行于界碑之间。每次连队干部新到任或者新兵刚下连巡逻,连队都会请他当向导,让他们跟着这位“闭着眼睛都能找到界碑”的“活地图”去熟悉地形。

南疆边境,气候湿热,山高坡陡,蛇虫出没,邓富才把保护官兵的安全视为己任。在边界上林密草深,深山里的巡逻线路,往往是一日几十变,有的地方有毛路可循,有的地方根本就没有路。歇脚间隙,他取下腰间的柴刀,砍下几根有足趾拇粗的树杈,三下五除二把枝丫剔干净,然后递给每一个士兵。他对连队官兵说:“这根棍子不仅可以辅助走路,还可以打蛇。”每次巡逻,邓富才都毫不犹豫地冲在前头,一边走一边对官兵介绍情况。

行进途中,他在一块雷区警示碑前停下来:“这里是雷区,经常有野羊野猴被炸伤,大家要小心一点,顺着老路走,不要到处走动……”连队的老兵都记得,有一次,一名班长的手机被遗忘在界碑旁,等到发现时已经翻过两座山头。班长要返回去拿手机,邓富才不放心他单独走,执意跟着他走了一趟,直至把落下的手机找回。每当人们提起这件事,他总是平静地说:“孩子们是来保家卫国的,决不能让他们有什么闪失啊!”

在边界的大树树干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奇怪的符号,邓富才走到一棵大树旁,指着树干上那些符号说:“这是当年重新划定边界时,邻国人员故意刻下的,他们想把这里划成他们的疆土。”正因为邓富才对边界情况了如指掌,在2009年重新划界之前,他向我方专家提供了详实的材料,减少了很大的工作量,为避免国土损失作出了贡献。

尽管界务员的补贴少得可怜,但他却毫不在意,他说:“我生长在这个地方,又是一名老党员,就是没有补助,这活路我也要干!”每年春节前夕,他都会把界碑彻底清洁一遍,再用油漆把界碑上“中国”两个字描得火红。他说:“如果可以,我愿意化作一块界碑,守护我们的家园,坚守我们的国土……”

邓富才连任4届村党支部书记,足足当了15个年头的村干部。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以自己年纪大为由,多次提出退位,让其他年轻人去干,可村民们就是不答应。

村民们信任他,因为这么多年以来,他始终把大家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全村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参战的经历、入党的誓言和获得的荣誉,带给他的不仅是在村民中的威望,还有一份沉甸甸的守护家园、造福乡亲的责任。

当年,他是村子里唯一去过省城的人,走进大都市方知世界之大。他回到村子后,对村寨的未来又有了新的设想,他认识到闭塞是发展的障碍,他首先想到的就是修路。“以前,我们进村的那条路太差了,不仅弯道大坡度也很陡,遇到下雨天几乎没法走,我们去一趟八布乡赶街都很困难。”村民们如是说,对那条泥泞的道路,村民们至今记忆犹新。虽然只有短短4千米距离,但要修通这条路还是困难重重,既没有项目经费,也没有修建道路的设备。

“乡里支持我们修路,但财政困难一时拿不出钱。”邓富才无奈地说。最艰难的时候,他想到了过命之交的战友,只好求助于战友了。他给当年一起战斗过的老战友们打电话,先后募集到56位老兵和10位爱心人士捐助的10万余元,加上村子里每户出资100元,购买了修路急需的设备和建材。

为了节约成本,邓富才带领大家自己动手铺路。路面沿着山脊一侧迂回盘旋,山坡上的坡度很陡,一旦出现滚石或者滑坡会非常危险。为了确保安全,邓富才总是第一个到工地,最后一个离开,一点都不敢马虎。终于,把一条通村道路修通了,也没有发生安全事故!2008年4月18日,是村民们不会忘记的日子,一条宽4米全长4千米的通村道路通车了,村民把这条路起名为“致富路”!

边境上的少数民族村寨,没有公路走不出去,没有文化更是寸步难行。邓富才知道,要致富、先修路,要治愚、办教育。他若有所思地对我们说:“当年,村里想修路打个报告,村民想申请低保写个申请,全村都没有一个人会写,还是请隔壁村的一个高中生替我们写的……”他一边回忆一边娓娓道来,过去村寨落后的状况,一直让他刻骨铭心。

好在这片土地战斗过的老兵们,都一直牵挂着边境上的村寨,一直希望乡亲们能过上更好的日子,他们时常会自发为村里捐款,帮助村里做公益事业。对于这些为数不多的钱,邓富才总是精打细算,不是用来为希望小学添置电脑等教学用品,就是作为助学金,按标准发放给村里的学生,鼓励他们好好读书。2016年8月,山村传来喜讯,有两名学子被大学录取了!这是有史以来从大弄山村走出的大学生,是全村人“破天荒”的大喜事!那天,村民们奔走相告,拿出自家珍藏的美酒佳肴相邀庆贺。

邓富才马上就是古稀老人了,他忙碌了一生,岁月在他脸上留下了沧桑,但他是一个不服输的人,如今身板依旧硬朗,一点也看不出苍老,还是那样干劲十足。每当发现有人偷伐红豆杉等珍贵树木,他总是第一时间上报情况后,带着全村的青壮年去“围追堵截”。村民们都说,如果没有他这个老支书,大弄瑶村不会有今天的模样,也不会被评为“爱民固边模范村”。

猜你喜欢
界碑修路村寨
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博弈分析——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例
战士与界碑
红领巾守护界碑十余载
锅巴粥
《修路》教学设计
别让民族村寨毁于当代
界碑去哪了
修路
修路
修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