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纯逸
摘 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学者们有不同的理解。有些学者认为它是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和保存在中华民族内的稳定形式的文化。不管怎样理解和定义中国传统文化,一个共识就是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这些文化的内容都是通过语言传下来的。本文基于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教育展开论述。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教育
文化传播最重要的媒体是语言,语言也是文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在中国国际教育中加入以我们文化为主的文化教育,不仅能帮助国际朋友理解汉语的深刻含义,还能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一 文化教学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地位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所以中国的国际教育必须以文化传播为中心,进行文化教育。特别是,每个国家和每个民族不可避免地会有地区文化的差异。应更加重视跨境文化交流。中国国际教育的教师也应该重视听课学生的文化交流。语言只是传达文化的一种手段。学外语的外国人想学习中国文化,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精髓。目前,中国的国际教育必须伴随以中国文化传播为主的文化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教育应该成为中国国际教育的主要工作中心,也不能用原有的语言教育来取代文化内容教育。中国国际教育应正确定位文化教育的地位,评价中国教育的文化传播功能,进一步区分中国国际教育与其他语言教育,促进中国国际教育功能的理想化和拓展。
二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教育策略
(一)变异词汇的教学方法
大量变异词汇及语句的出现使得一些研究者对其中的教学法展开研究,如何让学生更加容易地掌握和接受这些变异词汇,是每一个语言传播者需要正面面对的问题。并且有学者对中国文化中的词汇变异与语法变异提出了自己的新认识和新观点。以模因论为基础分析中国词汇、语句等的变异现象,认为这些变异现象可归纳为模因保留、选择、传播、变异以及创造等复合型结果。以复杂理论作为背景,系统地说明语言的复杂动态系统,其认为系统地认识词汇、语法的动态特征对改变传统的学习观和教学观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词汇、语法的学习提供了新的理念。对粤语区的普通话变异现象进行研究,通过个案展示了这些变异现象对留学生的实际交际和汉语习得都有着紧密的关系,认为汉语国际教育工作者应当了解当地普通话的变异现象与形成原因,针对比较明显的词汇等变异应该为学生进行准确讲解,并且应该依据词汇等变异现象的性质使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针对当下的网络语言提出网络语言作为信息时代的语言传播媒介,因其创新性、随意性等容易导致接受者的误解产生偏移常规的概念,研究者从模因论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了网络词汇变异的教学方法以及这些变异词汇对语言教学产生的影响和启示。
(二)加强“汉语+中国传统文化”的教材建设
由于汉语国际教育只是刚刚起步,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有待进一步发展。总体来看,汉语国际教育的专业建设还远远不如英语教育的专业发展更为成熟、更为完善,因此,借鉴英语教育的经验,发展汉语国际教育事业还任重道远。事实上,当前的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还处于摸索阶段。教材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迫切要求。因此,有能力、有经验的高校应当结合自身特色,加强“汉语+中国传统文化”的教材建设。在以汉语教学为基础的条件下,增加中國传统文化的内容。所用教材,既可以是自编教材,也可以是精选合适的已出版的教材。当然,教材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介绍一些大概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上,而是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材内容要广泛拓展,可以涉及文学,也可以涉及哲学、美学、教育和历史等诸多领域;所有内容尽量做到深入浅出、喜闻乐见。例如,建筑的材料、住房的方位、语言的避讳、姓名的内涵、婚姻的仪式、以及行为的规范,等等,都可以在理论中通过现实生活、日常交往等得到反映。另外,教材还要具备新形态教材的特点。新形态教材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型教材,它通过智能识别技术,把二维码镶嵌到纸质教材之中,学习者可以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瞬间把纸质内容与线上资源进行衔接,使阅读者在片刻之间获得更为丰富的材料,不仅拓宽了阅读视野,还能提高阅读和学习的效果。
结语:
汉语国际教育应承担汉语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同时承担传统文化的教学,开展中国文化传播。现在国际竞争激烈,文化作为软实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使世界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理解我国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形成更好的大国形象,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进而有足够强大的力量,使中国能够负责国际事务,为世界的和谐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美含,尹忠慧,穆瑞锋,等.依托河北地域文化资源推进汉语国际教育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9,6(50):277-278.
[2]李代丽.基于“一带一路”背景的汉语国际教育文化教学研究[J].智库时代,2019(21):220-221.
[3]施华阳.汉语国际教育中以我国文化传播为主的文化教学[J].才智,2019(15):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