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是个人文性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情境可以提升教学效率——这已经得到广大语文教师广泛认同。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情境创设手段不多、方法不当的问题,也存在着情境应用目标不清、作用不明的现象。本文结合初中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应用,就当前情境教学法实践中的一些不足进行分析,并从创设和应用两个方面给出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境教学;创设;应用
语文是个人文性学科,经常遇到涉及思想情感的内容。而且,有很多文学作品常常借用事件、景物等来寄托情感(如借物抒情、借事言理等)。对这类文本,要想准确把握、深度领悟,就必须从“境、象”方面入手,通过“境象”来会“意象”。所以,以“引境入情”或“引情入境”为特征的情境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得到教师们的关注。
但是,有一些教师反映,应用情境教学,效果并不如预期,甚至反而使教学秩序陷入混乱,耽误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笔者认为,“罪”不在情境教学法,而在于教师对情境创设和应用的把握上有不足或偏差,使情境效用没有发挥出来。
一、 情境教学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对情境创设的方法、渠道缺少研究、没有灵感,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不是放视频,就是展图片。这就出现了问题:一是长期不变的创设形式,使学生产生对情境的免疫力,作用弱化;二是与文章的情感、意境不匹配。有的文章是以境为主,这样的创设方式可能是合适的,而有的文章是意、情为主,这样的方式对情感的调动作用就有一定局限。其实,情境的创设渠道、方法还有很多,且更高级的情境创设是教师的灵感和创新。就是教师根据具体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情感特征等来独立设计,而不是照搬他人经验。
第二个问题是情境应用的目标不清。教师在应用情境前并没有对文章、学生以及教育目标进行分析判断,只是感觉需要用情境,然后就直接“上马”。教学之后,再总结、提炼出情境教学的效用。可能教师心里有个潜意识,就是只要用了情境,就一定会有作用(这个概率确实比较高)。这种“无心插柳,有意乘凉”的理念,是不负责的,也是可笑的。我们需要知道,情境的作用是多元的,而且还在不断丰富和挖掘中,它的作用并不会(也不太可能)在一次应用中完全发挥,一般来说,一个情境只重点发挥一个作用,最多能同时起到两个作用已经是难得了。应用情境前不明确目标,情境的作用与教学目标相偏离,显然不是我们需要的。
二、 情境的创设渠道
情境创设的渠道或方式有很多,应是根据文章内容、教学需求、学生学情等来灵活创设,而不必拘泥于他人的成法。
(一) 用视觉媒介创设
通过视频、图片、实物等将具象的事物展示给学生看(特别是学生不熟悉、缺少经验支撑的情景、事物),从而帮助学生通过直观意象将文字转化为物象。这个渠道是当下教师们创设情境最常用的。且因为现在有了多媒體这种现代教学工具,这种情境创设方法操作起来更便利、快捷。
比如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们可能仅从文字上不太容易形成意象,在把握百草园的童趣之乐上,就会有所欠缺。好在现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已经是个景点和文物保护单位,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找到实景照片和视频,然后再找到一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等小动物的资料图片,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就能很直观地把握文章所描述的景物。
(二) 利用音乐创情境
用音乐来创设情境,就被很多教师忽视了。即便是有些教师用了音乐,也大多是视频本身就带有音乐,无意中用了而已。而专门有意识用音乐来创设情境的,比较少。其实,音乐的引情作用一点儿不弱于视觉,音乐旋律所特有的情感渲染效用是图片所不能替代的。而且,由音乐情境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情因音乐而起,但境是由学生通过想象来构建,这种情境加入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具有独立属性。从这个角度说,音乐情境对学生情感的引导和调动更有魅力和感染力。
比如在学刘湛秋的《雨的四季》时,我就没有使用视觉情境,因为以初中生的生活阅历来说,雨景并不陌生。我从网络上下载了一些雨声的音频,经过剪辑之后,在学生阅读文章时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听着不同的雨声(有淅淅索索的,有急如爆豆的……),伴随着文章中的文字自己去构建雨景。
再比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选择了一首幽怨的古琴曲《秋风辞》,把学生的情感带入苍古、优雅的境界当中。至于意象,则任由学生自己去完成。
(三) 通过表演来创设
除了借用工具来构建情境,还可用“人”来构建情境。这类情境构建渠道,因有学习者本身的参与,会更生动,更有生机,也更容易把学生情感调动起来。比如教师在讲授的时候,辅以激情的语言、语调或加上相应的肢体动作。教师在讲学时,像个说书演员一样,把文章讲得有声有色。再如,组织学生(和教师一起),大家把文章所描述的情景、情节演出来,以小情景剧的形式构建情境。这类情境创设方法,比较适合人物类、情节类的文章。
比如《范进中举》《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这几篇文章,都是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创设情境的。如在学《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时候,我来扮演“刘姥姥”,请几位同学来扮演“贾母、凤姐、王夫人……”等人物,大家配合,把刘姥姥的村俗、仰视和贾府一众的富贵、俯视“演”出来,创设一个趣味横生的故事情境。
(四) 以经验体验为境
这种情境创设法可能最易被教师忽视,因为这类情境常常是有“情”而无“境”,也就是基本没有太多的具象,主要是引导学生的情感、思想,而不太注重境象是否存在。比如讲故事、交代背景,或是引导学生交流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等。主要目的是把学生的情感引到文章的主题、思想、情感上。
比如在教朱自清的《背影》,考虑到文章已经把“父亲”买橘子的过程写得非常细了,学生通过文字完全可以自建情境。所以,我把主要目标放在引导学生对文章思想情感的把握上。于是,先给学生讲朱自清和“父亲”之间的往事——父子之间复杂的生活和情感经历、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等,让学生理解作者这篇文章所表述的情感,其实有一种转化和自责;此外,我还将学生分组,让他们表述自己与父母之间曾经印象深刻的生活细节,把他们对自己父母的亲情调动出来,从而与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
三、 情境应用的标的
情境效用的发挥,既需要采用正确的方法、渠道,更需要有明确的目的,需要用情境来做什么,首先是要有指向的。是要激发兴趣,还是要培养素养,是为了帮助理解,还是要拓展知识面……不同标的下,情境应用的内容、形态是不同的。
(一) 调动积极学习情感
情境因为直观、生动,在有意的设计之下,可以起到调动学习情感的目的。就初中生来说,他们可能是喜欢阅读的,但并不一定会喜欢课本上的文本(一些经典的文章,由于思想情感、历史情态、语言形态等方面与现代的差异,学生会有一些陌生感、疏离感,而没有学习兴趣。这很正常)。缺少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其学习行为就必然是被动的,学习思维就会处于低效率状态。因而,根据学生学习情感、态度的问题,有的时候,教师可以使用情境来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这个方面,通常可以采用几种方法。如幽默、趣味法,设疑法,剧透法等等。
比如在教《卖油翁》前,我请部分学生到台前来做两个小游戏比赛。一组同学进行飞镖比赛,看谁投掷得准;另一组同学拿着勺子向油瓶里灌油,看谁不浪费油。这两个小游戏一下就把学生的情绪调动了起来,同时也为学生构建了一个情境。“这些,都是需要技术的”。后面,学生再去学习文章,其思维會非常集中于文章,而且领悟效率也比较高。
(二) 引导学生与文共情
情境法最核心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的情感和所学内容进行联通,从而帮助他们领悟文本思想内涵,引导其思想品质的发展。基于这个目标,教师需要把握的重心,不是采用什么景象,而是什么样的情境能使学生的思想与文本走上一个轨道。就如上面所举《背影》那个情境,不是故事情节的再现,而是通过对学生亲身经历的挖掘来创设情境,从而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情。
比如,在学习《驿路梨花》的时候,我创设情境的思路也同样是跳出了故事情节,而是围绕“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爱的接力”这个思想主题来组织,重在把学生的思想引到“无私的爱”上。我从电视剧《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中截取了一组镜头,播放给学生们看。再加上自己的语言引导,让学生们感受到,十年树木,种树者明明知道可能享受不到自己亲手种下的绿荫,但仍然前仆后继去坚持做一件事,用几十年的时间,把一片荒地变成了良田,这就是“驿路梨花”精神。
(三) 帮助学生理解文境
情境教学的另一个核心作用,就是构境。由于初中生在生活经验、阅历方面的不足,很多文章中所描写的景物、事物,都不是他们所能接触到、体验到的,就算他们有很强的想象能力,有时候也并不能完全通过文字来把握。对于这样的问题,就需要教师采用具象情境来帮助他们,把文章所描写的实景用多媒体呈现出来,让学生“看”着真实景象去读文章,从而帮助他们快速理解和把握。
比如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词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绘黄河流域、北方地区大雪之后的壮美景色。如果学生不是生活在那个特定的山区环境中,是很难想象得到,特别是很难体悟得到那种大气磅礴。因为,即便是北方,雪景也并不相同,比如“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像日本看护妇”(《济南的冬天》)。我从网上特意找到了一些太行山、黄河两岸雪景的图片,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将那种“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景色直接呈现给学生,从而使他们更精确地领悟诗词意境。
以上,结合初中语文的教学,就情境教学法的实践应用进行了探讨,基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情感属性,在教学中使用情境法能够有效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应用情境的时候,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情以及培养的目标来设计和应用情境,在明确的目标下,情境的创设应该灵活掌握,不必拘泥于成法。
参考文献:
[1]谭怡.初中语文的情境教学与营造[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6):27-28.
[2]赵贞珍.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优化途径[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1):69.
[3]李宗伟.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15):193.
[4]柏淑静.创设情境教学,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J].中国校外教育,2015(14):144.
作者简介:
杨博,江苏省徐州市,徐州市第三十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