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渊萍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马安镇中心小学,广东 惠州 516057)
随着素质教育和农村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习作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因此,培养高年级学生习作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当前小学习作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学生下笔难,习作中不知道如何开头,不知道如何将生活中看到和理解的事物通过书面语言完整地表现出来。探究原因主要是因为农村学生锻炼少,生活实践体验少,不会有效地组织语言。再有,教师本身在习作教学中将题目限制得太狭窄,学生思维空间小,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笔者通过研究当前农村小学高年级在习作方面的问题,指出解决方案,希望对农村小学习作教学有所帮助。
习作可以有效地将学生日常所见所闻通过书面语言表达出来,习作素材来源于生活中,最终也要服务于生活中。但是,当前农村习作教学还主要存在于课堂中,教师作为习作的主导者,将习作内容的主题、立意和选材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想象写作,写作局限于课堂中,学生的兴趣有限,无法激发主动思考的意愿,造成学生思维受限,写出的内容千篇一律,没有生活的真情实感,更像是在罗列一些事实,引不起读者的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他们的写作就是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从而获得写作的灵感。小学生除了周末基本每天的生活都在学校度过,教师如果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那么学生就不会写出好的作文。比如:课下学生帮妈妈劳动,从劳动中体验出生活的艰苦;在学校升国旗唱国歌,体验出祖国的繁荣昌盛……这些都是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用心观察的地方,将每一件小的事物积累多了,在写作中就会变得游刃有余。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丰富学生写作技巧。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从阅读中同样可以积累生活中的写作素材,从阅读中摘录名言名句,增加阅读的语感,对写作都有促进作用。有些农村教师教学中忽视了阅读与写作的关联,在平时不够注重学生的阅读量,造成学生词汇量不足,即便是生活实践比较多,但也不知道如何组织语言。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多推荐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课外读物,让他们带着对生活的体验去阅读,增加创作的灵感。
小学生的写作一般是叙事性的题材,教师可以在习作教学中先在课堂上将习作的大体思路和范围教授给学生,让学生不跑题,然后针对习作内容安排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让他们从体验中得到写作素材,懂得如何观察事物特征,这样学生写作的思路便会清晰很多。比如,在写作人物题材的文章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农村,观察农民劳动中的忙碌感;观察不同行业人的特点;教师也可以安排学生简单地从事一些体力或者脑力劳动,体验劳动的乐趣。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出了劳动者的伟大,这样在习作中便有了比较好的素材,在组织语言时,带有真情实感,结构更加紧凑,很容易打动读者。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提高教学水平,进行更多写作方面的探究,与时俱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习作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的人,让生活的乐趣将学生写作潜力激发出来。日记是记录学生一天生活的比较好的方法,而且内容丰富多彩,教师要让学生坚持写日记,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观察力。日记内容可以是学校中与学生相处的小事情,比如:与同学借橡皮中产生的感情;与同学做游戏体验到的合作精神;体育课中感受到的运动精神;在家中帮妈妈洗碗体验到的劳动感,在户外帮助捡垃圾感受到的道德感……以上这些都是日记中需要表达的内容,时间长了学生作文的内容就会更加生动具体,将生活的丰富多彩性在文章中体现了出来。
教师首先要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优美的语言,提高自己的想象力,在阅读中要联系人物的背景和性格,在大脑中形成生动的画面感,学生阅读完之后教师要进行一些有效的提问,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最后在学完教材内容后,教师还要让学生写出读后感,学会概括文章主旨,从而锻炼学生总结能力。课堂授完新课推荐与课文相关的书籍,平时推荐一些教育意义比较好的读物,利用校园图书室、电子阅读机提供阅读材料,让学生自主去阅读,从阅读中拓展自己的视野,丰富和充实了自己的词汇量。教师教完课本内容后,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后小练笔仿写,同时鼓励学生多练笔创作,比如利用学校开展的活动,参加学校开展活动的征文比赛,另外给学生提供报刊投稿的平台,增添学生写作的挑战性和荣誉感。因此,只要持之以恒地阅读,在习作时就会下笔有神,带有真情实感地写出一篇优美的文章。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生认知能力还不是很强,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习作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多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课堂教学要与生活实践有效结合,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和灵感,并让他们学会概括和总结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用心观察生活,每天坚持写日记和课外读物读后感,要让阅读成为语文教学中的常态,在阅读中激发学生想象力,充实丰富写作的词汇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