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炜
(贵州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毕节市中心分校,贵州 贵州 551600)
2019 年1 月至3 月,贵州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毕节市中心分校组成调研组对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在全市选取种养大户、重点龙头企业负责人、专业合作组织成员为重点调研对象。调研以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了解毕节市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现状、培育对象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相对土地、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起着主导作用。新型职业农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是我国未来农业生产中的主导,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力量源泉。我市新型农民培训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2006-2008 年我市大方、金沙、纳雍、威宁、织金等5 县分别列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县,该项目要求通过农业科技带头人的形式培训科技示范户,按照“现场培训、进村指导、技术服务”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累计在360个村培养专业农民1.44万人(次),培训农民30多万人次,投入财政资金470 万元,其中:中央财政450 万元,省级财政20 万元。
二是2013 年,威宁县和金沙县列入省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试点县围绕1 ~2 个主导产业,培育职业农民400 人。2014 年“阳光工程”项目正式转型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共培训2600 人,其中:生产经营性900 人,专业技能型750 人,社会服务型950 人;2015 年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264 人,其中:生产经营性793 人,专业技能型1476 人,社会服务型995 人。三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045 万元。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的实施,提高了毕节市马铃薯、玉米、蔬菜、辣椒、果树栽培、荞麦等的种植效益,促进马铃薯、玉米、水果、辣椒、蔬菜和荞麦等等主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了农民科技素质的不断提升,科学种田水平的整体提高;促进了常规作物、特色作物的生产和无公害生产基地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服务的创新。
我市自2014-2018 年,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生产经营性培训任务以来,共认定5750 人,其中:初级4700 人,中级,1050 人;从认定对象的年龄来看,18 ~25 岁437 人,占7.6%;26 ~35 岁1173人,占20.4%;36 ~45 岁2007 人,占34.9%;45 岁以上2133 人,占37.1%。从认定的对象来看,男性2910 人,占50.6%;女性2840 人,占49.4%。从认定对象的学历来看,初中5325 人,占92.6%;高中322人,占5.6%;大学及以上103 人,占1.8%。
我市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大多数农民只有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虽然对良种选择、农药施用、化肥使用及疫病防治等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但大多是自己平时经验积累的结果,缺乏专业的学习和指导,所掌握的知识不够准确和先进,也只有少数的农民参加了专业合作组织。此外,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他们大都属于青年一代,虽然观念较新,接受能力也较强,自主创业的意愿也强烈,但受资金等创业条件的制约,大都选择了外出务工,然后再回乡创业。
目前,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虽然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但在实际工作中涉及多个部门,培训主体单位在项目、资金、师资、证书、场地等方面缺少统筹安排。同时农民就业指导管理机制也还未形成。
一是培训专业较单一。本次调研职业农民中,培训的专业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和养殖业等产业,而其他产业相对较少,结构较单一,缺少多样性。二是培训模式缺少创新。目前培训大多数只停留在农业实用技术方面,在培训中普遍存在集中讲理论多,实际操作少,培训针对性培和实效性差。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农民绝大多数对专家和老师现场指导、现场观摩和现场实习的愿望是非常迫切的。
毕节地处乌蒙山区,属于特困地区,地方财政困难,在农民教育培训方面投入有限,培训经费主要依靠整合各种涉农项目资金。各级政府对农民培训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培训机构软硬件建设、培训工作经费及农民培训补助等方面的资金缺口较大,影响了培训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
农业部门要负责做好工作协调和组织推动工作,教育部门要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纳入中等职业教育规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等其他有关部门要明确各自的职责任务,齐抓共管,整体推动。
要发挥农广校的主体作用,依托农业职业院校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广泛吸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和民间组织参加,建立从市到县、乡相互衔接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形成“三进村”(即培训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和人才培养进村)、田间学校、送教下乡等行之有效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模式。
教育培训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师资队伍的素质。需要制定和建立一套来源稳定、结构分布合理、专业水平高的师资选聘、考核与培养制度,并建立培训师资人才库。
各县区要与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立相结合,同时针对新型职业农民产业发展需求,强化政策扶持,积极推进建立完善创业兴业、风险支持、信息服务、劳动保障等内容的综合扶持政策体系。鼓励职业农民承担农业项目,并在信贷发放、土地使用、税费减免、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要加强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民教育信息化步伐,构建农民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将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步形成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市级和县区政府每年分别划拨一定资金用于职业农民培育的基地建设、师资培养、培育实施、创业扶持。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农民教育培训,鼓励农业园区、龙头企业、产业联盟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设立农民教育培训基金。
各县区、相关部门要制定督导评估办法,将职业农民培育的培育实施、经费投入、培训能力、长效机制建设等内容作为考核评估的重点,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要定期检查指导,及时协调解决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