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的创新性与创造力

2019-12-17 12:41安德明
民间文化论坛 2019年1期
关键词:民俗学创新性民俗

民俗学在许多国家的兴起,都是基于直面现实、关注底层民众传统生活实践的立场和视角。生活实践变动不居的属性,使得以之为研究对象的民俗学,也必须时刻因应时代的发展来调整和改变自己的观点和方法,以便更加准确地揭示生活文化传统的深刻内涵及其现实功能。这正是民俗学在总结和探究民俗文化传统的特征时既强调其传承性又强调其变异性的原因。可以说,研究对象本身强烈的现实属性,决定了民俗学必然是一门始终保持创新性与创造活力的学科。

但在学科发展过程中,民俗的“传统”属性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强调和张扬,注重传统性而警惕甚至抵制创新,一度成了不少民俗学者常见的思维模式。这使得民俗学更多地呈现为一种怀旧、保守的学问,特别是在学科之外人士的眼中。然而,一代又一代民俗学者当中,始终不乏孜孜以求、发掘和弘扬学科本身内置的丰富创新性与巨大创造力的同人。他们往往会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呼应时代的要求,不断探索民俗文化的新特征,并顺应这种特征推动民俗学理论和视角的演进。学术史上先后出现的对于“遗留物”观点的批判、关于“文本为中心”方法的反思,以及对于“探寻本真性”视角的清理,等等之类的讨论,都是这方面著名的例证。今天,在快速工业化、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城市化浪潮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民俗”等各种传统文化形式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面对这种形势,重新检讨和定位我们学科原有的概念,调整研究视角与方法,以便更为恰当、更加积极地理解、思考和讨论传统文化的各种新变化,成了民俗学界越来越多有识之士关心的话题,由此产生了更多富有启发性的新成果,也进一步彰显了民俗学内在的创新性与创造力。

这些新成果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过去因循守旧的理论与方法的摈弃,以及对新的文化形态的宽容、接纳和理解。“民俗主义”“民俗过程”“民俗化”等诸多新概念的发明和完善,逐渐打破了人们对“民俗”的固化认识,为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来认识传统及其再创造、探索传统在当代社会的动态传承提供了崭新的理论基础。在方法论的层面,这些新概念的不断普及尤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们表明,学界以往有关“民俗”的理解,只是基于特定历史条件对研究对象所做的总结,它对认识对象的基本特征有积极参考价值,却不应该成为限定或束缚对象的条条框框。民俗学关注的对象是传统,但这种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化石,也不是“活化石”,而是生生不息、鲜活生动的生活文化。随着社会经济语境的变化,它必然要发生这样那样的改变。面对这些改变,民俗学者需要做的,不应该是按照从前的“民俗”定义来要求当下的民俗固守传统,而应该是适时调整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为“民俗”赋予新的意义。唯此,才能拓展思路,解放思想,为理解和解释当前多姿多彩的文化现象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在有关传统的创造性转化问题受到前所未有重视的今天,民俗学领域不断展开的相关讨论,不仅有助于推进学科自身的理论建设,也将使民俗学与生俱来的创新性与创造性得到全面释放,从而极大地拓展民俗学同其他相关学科对话的渠道,为深化当前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共同关心话题的研究,贡献来自本学科的独特思考。这一点,正是我们组织本期前沿话题的初衷。

猜你喜欢
民俗学创新性民俗
导言
民俗学的悲剧
——学院派民俗学的世界史纵览
建筑设计中色彩对外立面的创新性应用思考
谈高中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民俗中的“牛”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俗学学科点简介
流动几何的创新性
民俗节
漫画民俗
试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