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唐卡传承人口述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2019-12-17 12:41邹茂刘冬梅
民间文化论坛 2019年1期
关键词:唐卡文本

邹茂 刘冬梅

2018年11月4日,2018“中国唐卡传承人口述史”工作坊会议在云南民族大学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主办,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与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专业硕士学位点联合承办。共有27位参会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特邀嘉宾与点评专家各3名,项目课题组成员21名,分别来自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北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西藏大学等国内知名学术研究机构。

开幕式由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郝金文主持,云南民族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兼艺术学院院长陈继扬,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昂自明教授,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中国唐卡传承人口述史”项目负责人冯莉博士分别致辞。其中,陈继扬主任指出从人类学视角研究民族艺术的重要意义,认为传承人口述史调查是研究民族艺术最重要的手段。唐卡传承人口述史项目的学术探索将为非遗传承与保护提供学术支持。之后,参会人员针对“中国唐卡传承人口述史”的12个子项目工作进度展开讨论。

一、文本写作、阶段性成果与立项情况汇报与点评

本次会议根据各子项目的工作进度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对已经形成初稿的唐卡传承人口述史文本写作进行讨论;二是汇报唐卡传承人口述史项目的阶段性成果,讨论口述史的田野调查方法与方法论问题;三是对新立项的唐卡传承人口述史项目情况进行简要介绍。

(一)关于唐卡传承人口述史文本写作的探讨

该部分主要有五位发言人。云南民族大学更敦阿错副教授报告的《唐卡画师口述历史田野调查分享——四川甘孜噶玛嘎孜、郎卡杰画派为例》,主要关注四川省甘孜州的噶玛嘎孜画派与郎卡杰画派,介绍了访谈地点、访谈对象等基本情况,采用地方志的书写方式将获得的录音、图片与文本整理成研究成果。云南民族大学助理研究员巴桑卓嘎的《谈艾·措堆康萨唐卡绘画家族口述史调查整理》通过对艾·措堆康萨家族成员、徒弟等50多人的访谈,梳理出了该家族五代人从艺的历史,以及该家族对勉唐画派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刘冬梅副教授以《一个地方性的绘画史——嘎玛嘎赤画派唐卡传承人口述史调查与写作》为题,从人类学田野民族志方法探讨唐卡传承人口述史的调查与文本写作。她以西藏昌都嘎玛嘎赤画派的个案为例,指出唐卡的传承是以群体的方式实现的,唐卡的传承也受各种社会文化关系的影响。因此,既要透过唐卡传承人的个体生命体验去看历史,还要通过与之相交集的人物口述材料加以多声道呈现;并且,指出了语言因素与回访对口述史深入研究的重要性。在文本的写作上,主张以当地绘画传承与发展历程为主线,将画派开创者三扎西、教派与画派的关系、当地的绘画世家作为主要关注的时间段落,由笔者作为引叙者穿插其间引出每位传承人的讲述。青海民族大学陈乃华副教授报告的《艺人(僧)的神圣与世俗实践:来自热贡吾屯村落/寺院的观察》侧重在人类学理论层面对当代唐卡文化传承的探讨。她认为艺术或艺术家的人类学研究应以人物的传记式生命周期与互动关系为主轴,并讨论其中社会关系。此外,还剪辑出了一部23分钟的纪录片。西北民族大学牛乐教授的《甘南唐卡艺人口述史》指出甘南藏区独特的地理文化特点以及藏传佛教艺术的源流错综复杂性,对其研究应与整个安多藏区汉藏美术的交流史和传播史结合探讨,需要注意到该地区汉、藏、伊斯兰文化相互交融的情况,认为文化不是单一事件串成的序列,而是由宏观和微观的意义编织而成的社会事实。因此,主张口述史追溯的不是事件的真相,而是历史与现实对话和互动的过程以及由此呈现的意义踪迹。

该阶段探讨结束后,中央民族大学王建民教授、岗措副教授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杨恩洪研究员等三位专家对五位发言人所发表的讲话进行了评议。一是关于口述史书写方式、体例与结构的问题。王建民教授谈到口述史的书写方式有很多种,一种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来贯穿全文,好像是一个人一直在讲述他自己的故事;一种是纯粹对话式的口述史,可能会显得太散,这可以作为我们阶段性资料的整理,但是体例上还不完备;另一种是口述史结合文献资料的追踪。如果将文本分成很多章以传承人为主体的时候,著述者与传承人的叙述结合要用不同的字体来表现。最后,还有注释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口述者楷体的部分需要标注出具体的时间、地点和访谈人等。杨恩洪研究员认为每位发言人的文本有不同的体例;刘冬梅的文本以访谈者为引线引出不同传承人的口述,并以不同的字体区分访谈者与传承人的叙述,结构清楚。同意王建民教授对口述材料标注的建议,主张要在注释中提供一个口述者在表述当下的环境与情感信息;牛乐教授的文本是典型的口述史形式,前几章交待历史、缘起,后几章谈每位传承人的口述史;陈乃华副教授更突出理论层面的探讨,可以把口述的部分再突出一些。这些不同的体例都源于各自的研究情况,没有必要统一成一致的模式。二是不同卷本如何呈现出地方性特征。王建民教授指出,如果将口述史归于一个体例下书写,口述史的结构会趋于一致,因此需要考虑不同卷本的特征。例如,更敦阿错副教授针对甘孜地区唐卡口述史的书写上可以先交代甘孜地区的状况,甘孜地区唐卡的传入与种类等方面,以唐卡传承为线索来交代甘孜的背景,这样就能将唐卡口述史的书写更加地方化。建议刘冬梅副教授的文本中如果根据八个绘画世家内部的联系与区别将之分成几个章节来书写可能会更具地方特色。三是语言表述、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如何更加规范的问题。岗措副教授谈到,首先,几位藏族学者的田野调查都很深入,但是将藏文访谈资料转换成汉文就增加了语言表述的难度。其次,藏族的方言有很多,我们平常所说的三大方言还不够,在大方言与次方言下面还有土语,所以,写口述史就非常需要藏语言功底,听懂了还不行,还需要传达给别人,在这方面我们不仅需要语言的训练,还要对文本写作方面进行专业的训练。最后,涉及的一些地名或人名,最好用藏文在后面标注出来,汉译的名称会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容易给人造成混乱。关于汉文的翻译,有约定俗成的就尽量运用,不要新加一些字词。

(二)关于唐卡传承人口述史田野调查的讨论

这一阶段是正处于田野调查阶段的唐卡传承人口述史项目的工作汇报,共有五位报告人。西藏大学讲师旦增平措汇报的《简述丹巴绕旦大师家族史》是以父亲丹巴绕旦为主要口述者,讲述自己的家族——卡朵家族。他先从勉唐画派的历史出发,引出自己家族四代传承人的从艺经历,并对索琼画院的职称体系进行了详细介绍。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李航汇报的《国家级唐卡传承人更登达吉口述史调研成果呈现》是对热贡唐卡大师更登达吉家族口述史的田野调查。李航从当地唐卡传承入手,具体到更登达吉家族唐卡传承史,以唐卡画师的个人生命史为线索去看唐卡的传承与变迁,并就特殊年代的口述资料的处理方式提出疑问。云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邹茂的《勉冲平康家族唐卡传承人口述史阶段性成果汇报》是对西藏唐卡画院罗布斯达的家族——日喀则勉冲平康家族口述史田野调查,从村落的自然与历史概况、家族中四代人的从艺经历,以及唐卡教学、唐卡代表作品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汇报,重点关注该家族从一个家庭传承转变为画院传承的过程。四川省阿坝州扎西日岗寺云丹能周上师的发言题目为《四川省阿坝州嘉绒地区唐卡画僧传承——以扎西日岗寺为例》,以扎西日岗寺画僧作为主要访谈对象,从宗教内部的视角阐释唐卡在寺院的传承意义,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冯莉副研究员的《共生与传承——四川省阿坝州嘉绒地区唐卡“传承人”口述史调查》从学理层面对扎西日岗寺的画僧传承情况进行了研究。扎西日岗寺的出家人基本都是来自周围村落,村落的日常信仰生活、生老病死等生命周期相关仪式以及宗教节日都离不开扎西日岗寺僧团的参与,形成了村落与寺庙的共生与传承关系。

专家的评议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需要注意传记与口述史研究方法的区别。王建民教授认为传记类的文本呈现相对比较简单,提炼出大线索进行表述即可。口述史需要比较翔实的资料。以丹巴绕旦家族史为例,还可以关注家庭内部的关系。二是艺术作品解读对于口述史调查的意义。王建民教授指出,单纯从传承人个人成长与学艺经历来说,可能没有太多可讲述的东西,但是如果从作品的艺术风格来谈内容就很丰富,因此,邹茂在调研中注意解读唐卡作品是一个很好的访谈方法。并可以引出唐卡的绘制技艺对一个画派与画师个体来说意味着什么。当然,如呈现出画派的辨识、绘制过程中间的差异(包括画派内部的差异)等内容就更加丰富。三是对唐卡宗教意义方面的挖掘。王建民教授认为云丹能周上师从僧人的角度来看唐卡很独特,并且他以僧人身份去访谈画僧获得的信息会更加深入。冯莉博士的报告观察到了寺院里不同的法会与唐卡供奉关系,但是要考虑如何把它呈现出来。嘉绒的地方历史 、扎西日岗寺的历史记忆也可以呈现出来。杨恩洪研究员也认为诸如能周上师关于唐卡的宗教表述、冯莉博士提到人在去世之后要请寺院算画一幅什么样的唐卡等,都是唐卡在宗教文化内涵方面的具体表现,值得深入挖掘。四是注重对地方文献的挖掘。杨恩洪研究员强调由于口述史中人的记忆的缺陷需要与文献进行对照决定了收集民间的手稿和底本的必要性。五是访谈的场景呈现。杨恩洪研究员认为在访谈时可以侧重对时间、地点、原因及访谈人情绪、态度的关注,要营造一个访谈的氛围,理解、尊重访谈对象。

谢桂华与王素珍两位专家的评议主要关注口述史文本后期编辑。谢桂华老师认为本次会议素材很丰富,但是缺乏一个体例框架,所以,前期是否应该有一个体例值得思考;每个文本应有不同的侧重点,需各有特色;还有关于藏译汉有约定俗成的尽量使用这类的,至少一本书里要一致。王素珍老师接着谢桂华老师关于文本编辑的话题继续深入,一是各种类型的口述史都可以保留各自的风格和特色;二是在材料的梳理上,田野材料上的整理需具备一定的理论指导;三是不同类型资料在文本中能使口述史更加鲜活。

(三)关于唐卡传承人口述史立项准备工作介绍

该阶段是对初立项阶段的口述史项目各自田野点的基本情况、唐卡传承人等的简要介绍。

青海省玉树州文体局副局长更确成林的《青海省玉树州藏娘乡唐卡传承人简况》,介绍了藏娘唐卡的起源与当地唐卡传承人,并对前期田野准备工作情况做了汇报。四川民族学院噶玛降村教授的《藏传佛教八邦寺唐卡简述》,主要关注四川省德格县八邦寺的 “新嘎孜”派源流、该派古代唐卡代表作品、当代传承八邦寺达玛嘎热美术学校等。西藏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顿拉报告的《简述拉萨重点寺院唐卡传承的访谈工作》,是关于拉萨五大寺院唐卡传承的田野调查。他描述了不同时期寺院唐卡传承情况,并分析了当代寺院唐卡技艺传承衰微的原因。最后,他提出了在口述史体例与书写方面的两个问题。

王建民教授认为需要一个基本的体例,包括基本的框架、书写方式要形成规则,但每个卷本需有各自的特点,这些特点是根据访谈对象的特点来的,关键是特点与差异性怎样体现出来。对于如何用第一人称来呈现口述史,他认为不能使用对话式的方式来撰写。他建议有两种写作的文字,在撰写的过程中要有研究者的文字串接。杨恩洪研究员认为现在立项的卷本中唐卡传承人多是民间的,寺院的传承太少,比如说噶玛降村教授所说的八邦寺的唐卡很有特点,这方面的研究如果加进去会使研究更加丰富。

三、会议总结

最后,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副研究员、项目负责人冯莉博士对此次会议进行了总结。一是口述史文本的写作体例还有待继续探索和讨论,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框架和规则,但是每个文本的差异体现在各自整理的内容中;二是口述史中涉及的人名、地名、寺院名等都要用本地的发音与藏文来记录与标注,后期会提出标准供调查者参考;三是需要进一步挖掘口述者的情感表达,引出故事,在故事里引出学术讨论。对于后续的工作,冯莉博士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对专家与学者们得出的口述史文本与阶段性成果要进行一个梳理总结,包括这次会议的录音、摄影、摄像等资料要形成一份档案;第二,专家们提出的建议与指导要形成一个文件下发到项目组成员;第三,消化此次会议的有益部分,完善文本,再进行一次修改,已形成最终成果的几个文本修改后在2019年1月初提交。形成阶段性成果的子课题根据专家的指导建议,进一步提炼与完善形成文本。刚刚启动的子项目要根据前面的经验做好田野调查工作。

猜你喜欢
唐卡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故宫藏弘历佛装像唐卡研究
清代宫廷唐卡研究综述
也谈唐卡色彩理论特点
基于文本挖掘的非传统文本批评话语研究
浅谈唐卡文物的保护修复——以馆藏清代活佛像唐卡为例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清人绘六世班禅唐卡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論《柳毅傳》對前代文本的繼承與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