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坤
基金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关于高中阶段中国古典诗词鉴赏的系统性和自主性研究”,项目编号JZ170463。(福建教育学院资助)
摘 要:《紅楼梦》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其中的诗歌存在形式比较丰富,有判词、歌词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或擅长,选择对象诗歌,做具体深入的研究,并借此对《红楼梦》做深入的学习。这个过程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自主语言实践的要求。同时,学生有一个新的认知诗歌的角度,在丰富古典名著中的诗歌的学习方法的同时,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语言实践;红楼梦;选择;能力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2-0-0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下文简称《课标》)在课程性质一部分这样强调:“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尊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可见,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是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我校一直积极开展选修课,在课程开展过程中“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可以得到很好实践。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在具体调查和了解中发现,高中生接触《红楼梦》的途径大多是看电视剧、简读本或者网络上碎片化阅读,能够读原著的比例不高。那些读不下去原著的孩子,好多是也喜欢这本书,但是觉得内容过于繁杂,往往半途而废。基此,笔者在开设选修课《红楼梦》后,决定把诗歌作为一个抓手,带领学生延特定的线索来读这本书。
中国古代诗歌的成熟远远早于小说,无论是在萌芽阶段的汉魏六朝小说中,还是在发展阶段的唐宋小说中,我们都能很容易地找到诗歌的身影。而且随着小说的进一步发展,诗歌的运用则越来越丰富,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不可忽视。中国古典小说顶峰阶段是明清时期,代表作就是四大名著。这些杰出的作品,题材不同,但是对诗歌运用的态度却是惊人的相似。其中,《红楼梦》中运用诗歌超过200首。据周雷先生的分析归纳,《红楼梦》的诗词在小说中的作用,大体如下:1、注明撰书的由来,陈述立意本旨——约4首;2、深化主题,表达作者观点——约25首;塑造典型形象,隐喻人物命运——月130首;4、描绘典型环境,烘托故事气氛——约20首;5、展开故事情节,贯穿艺术结构——月14首;6、交代历史背景,反映社会风尚——约7首。[1]由此可见,我们在解读《红楼梦》这部古典名著,是绕不开其中的诗歌作品的。它们可以呈现作品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廓清故事情节,展现作品主旨等等。所以说,从诗歌入手来解读《红楼梦》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截止高一,学生在诗歌阅读和鉴赏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学生具备了根据创作背景去感悟诗歌的人物形象,理解传达的情感和主旨的能力,以及能够通过诗歌去了解认识诗人以及诗人生活的时代。例如,学生可以将中小学课本里杜甫的诗歌理出来,再结合一些资料,就可以将杜甫的形象建立起来。这些能力都为本选修课确定方向做了良好铺垫。《红楼梦》中的诗歌存在形式比较丰富,有判词,歌词,楹联,联诗,命题诗,和答诗,酒令,祭文耒文等等。这些诗歌出现的场合不同,功用不同,呈现了异彩纷呈的红楼世界。准确理解这些诗歌的内容,可以帮助读者梳理全书的框架,深入认识相关人物,准确理解相关情节。所以,从诗歌入手来解读《红楼梦》,在形式上比一般的逐回阅读讲解更新颖,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以致用。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基于《课标》的基本理念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确保全体学生都获得必备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语文学习的已有基础、发展需求和方向,激发学习兴趣和潜能。”
下面介绍本选修课的基本流程。
首先在选修课课程介绍的时候,就向学生表明了本课程的基本研究方法,让学生对本课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第二个环节,将《红楼梦》中诗歌的多种形式(判词,歌词,楹联,联诗,命题诗,和答诗,酒令,祭文耒文等等)在原著中具体对应出来。这样可以让学生把原著大概理一遍,在补充的过程中熟悉相关的情节,一定不能满足于确定诗歌位置本身。我们首先要求学生对相关上下文,相关人物或情节都要有一个基本了解;其次,对于诗歌的各个形式的概念、具体功用、在原著里的作用有准确的认识。这一个环节是通过诗歌认识《红楼梦》的第一步。
应该说在学生实践阅读《红楼梦》过程中,通读整本书,对整本书有一个明晰的轮廓和构架是一个难点。而《课标》对于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有着明确的要求——“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要在实践中完成这个环节的作业,就必须对书中所有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环节进行细致阅读,这样就可以熟悉整本书。
第二个环节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可以是当堂举一些例子,对疑难形式做一些基础功课,然后学生课后再仔细查找资料:以文字或ppt的形式呈现自己的理解,课上再进行交流和探讨。
例如在判词的研究中,学生可以将《红楼梦》中具体女性形象的基本人生轨迹做一个概括,再根据《金陵十二钗正册》《金陵十二钗副册》《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等对众多女性形象做一个分类,这样就可以对特定的人物形象群体做一个概况了解。《红楼梦》八十回以后有不同的版本,学生可依照对判词的理解,来对照不同版本中人物命运,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说,以诗歌这个媒介,大大降低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学生最初的研究可能是表层的、感性的,在课堂上进行沟通交流以后,自然就会碰撞出火花,激发他们进一步探讨研究的兴趣。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寻找研究一本书的一些实用方法这些能力,在实践中就会慢慢的由抽象概念落实到实际体会当中。
应该说,这一个环节还是停留在广义研究的层面,学生面对相同的問题,交出自己的作业,在交流作业的过程中,借鉴别人的经验,然后完善自己的观点。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就是熟悉《红楼梦》的基本情节框架,学生可以讲出和诗歌相关的经典情节,体会《红楼梦》这本古典小说里的诗意气息。我们不仅要把《红楼梦》当做一本小说,也可以把它看做是一座诗歌的花园。接下来第三个环节就是要带领学生欣赏这座诗歌花园里每一朵花的风雅与美好。
第三个环节是让学生自己领任务,完成作业。任务的要求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或擅长,选择对象诗歌,做具体深入的研究。研究方向可以相对开放:可以只做诗歌艺术鉴赏类的研究,处理修辞、手法、特色等;也可以做人物研究,探讨人物形象,做出各个阶段人物活动轨迹;也可以做人物关系研究,根据《红楼梦》文本中人物诗歌和答,来理出人物关系发展轨迹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倾听和分享、沟通和协作,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这一《课标》要求的角色。
学生作业展示的形式多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参考多种资料,对自己选定的研究对象展开分析,并不断补充、修正。同时,教师对学生作业的内容、阐述方式方法、研究的方式方法等方面要给与充分的空间和包容。接受美学创始人姚斯H.R.Jauss说:“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读者均提供同样的方观点的客体。……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2]在交流作业中,学生可以在表现自己的过程中去发现自己和其他人的长处,在选修课这个平台收获知识,端正的学习态度。
以诗歌作为抓手来研读《红楼梦》这本古典经典,在中学教学阶段是一个新的研究方法,这个方法一方面让学生利用了自己已有的一些知识,在新的领域收获新知,这种学以致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整本文本这个平台对不同形式的诗歌的形态、功用,有一个认知和实践。另一方面让学生对《红楼梦》这本古典名著有一个新的认知角度,丰富学生对中国古典名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龙.试论《红楼梦》诗词与人物形象的塑造[J].科技信息,2010,(17)。
[2]姚斯.走向接受美学[N].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第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