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平
如何写出具体细致、引人入胜的写事记叙文呢?下面,笔者以《平等是幸福的》作文为例,谈谈写事记叙文的模型建构。
笔者命制了一个半命题作文《___________是幸福的》,让学生把题目补充完整,学生补充的部分大致分成四种类型:一是动词式,如劳动、节约、尊重、努力、奉献、感恩等;二是形容词式,如纯洁、美好、富有、平等、自由等;三是短语式,如“和父母一起”“完善自己”“珍惜一切”“热爱家庭”“理解父母”等;四是句子式,如“与同学友好相处”“和书本做朋友”等。
鉴于此,笔者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模型建构。
一、建立“幸福”与事件的关联模型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把补充的内容与“幸福”连接起来。体会到幸福,是因为之前不幸福;不幸福就是令人不快的感觉与体驗。而感觉与体验来源于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而生发的外显式的行动或行为。这样就形成了:
笔者选取了《平等是幸福的》,让学生思考怎样的一件事才具备这个功能。按照表格的表达往上推,让人产生不完整、不美好、不轻松、不愉悦的感觉或体验的事以及让人产生完整、美好、轻松、愉悦的事。两件事必须一脉相承。前一部分事件是生发;后一部分是前一部分事件的合理延续和发展。两部分不能断裂,必须是一体的。于是,范例确定下来:
主角 程志豪
人物典型化
他个子最高,近一米七,体重近一百六十斤,具有绝对的体力上的优势和威权。他却不信奉这个优势和威权,他待人平和友善,从不以高大欺负弱小。
事件典型化
虚构他的认知发生转变的一件事:由欺负弱小,被同学们孤立和远离,他感觉很孤独,认识到这样做很痛苦,平等友善待人,自己成为同学中的一分子,他自己才感觉是平等和幸福的。
所选的这件典型事件,要与所想表达的主题主旨一致。“平等”发生在人与人之间,那么,事件必须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二、建立事件阶段模型
完成了关联模型,运用什么叙述形式才能把事件讲清楚呢?笔者把事件分成这样几个部分。
1.目标和动机
目标是人物要达成的目的,动机是达成这个目的的原因。笔者让学生为程志豪这个人物设置目标和动机。比如,他想拥有很多朋友,自己不孤独。动机是他体型太大,在同龄人中非常突出,他渴望融入同龄人人群中,以获得安全感。
2.第一次障碍与行动
接下来要做的事是要设置一个有具体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参与的事件。事件的核心是由欺负弱小到平等友善待人的转变。
第一次障碍与行为,对应欺负弱小。主要人物是这次事件中被他欺负的弱小对象,次要人物是让他产生心理震动的人,促使他在认知上转变的人。比如:障碍是弱小对象在教室门口扫地,妨碍了他进教室。他只会用威权来强取通过。而弱小对象不服气,他便用体力来强行,导致一系列的纠缠与打斗。次要人物便主动躲着他,不和他玩。他被孤立、被冷落。这样,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主人公程志豪身上的作用力度与力的方向参差不同,便于人物产生不同的心理活动与行动。
3.第二次障碍与行动
第二次障碍是第一次行动的直接结果。他遇到的第二次障碍要比第一次更大更难。他第二次的行动是在感受到痛苦,是他认识到错误后对第一次行动的纠正。如果第一次是原始本我的,第二次则是后天自我的、社会化的。
4.结局
结局是他第二次行动的结果,即完成了一次认知上的成长,形成一种固定的行为范式,即事件最后要写的内容:主角行动的反应。
三、建立篇章模型
作文题目中有“平等”和“幸福”,笔者便引导学生理解:“平等”是物质层面的客观存在,“幸福”是人的主观感受。如何把“平等”这个客观物质形态与“幸福”这个意识形态产生关联,或者说,让物质形态上升到意识形态,从而让事件有其自身的意义,让人物在这个有意义的事件中产生质的变化呢?
1.“幸福”的表达层次
事件叙述,重在“平等”,要表达程志豪与其他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相处或交友关系的曲折过程,也就是说,要写他在寻找和奔向“幸福”这件事。“幸福”不现身,只需要隐含在人物的所见、所感、所为中,循序渐进地把人物引向真正幸福的境地。而“幸福”是人的主观感受,考虑到写作者和读者都是小学生,所以,主观感受要明确,才能反映出这个事件引起程志豪认知变化的真正价值。他由旧的认知上升到新的认知,也就是分别把程志豪过去和现在对“幸福”全新的理解分两个不同层次直接表达出来。
2.“幸福”的表达内容
人物经过上述事件后,由事件浸染到人物的心理和精神世界,改变了人物的行为范式后,他对“幸福”需要重新定义了。比如,《平等是幸福的》一文以程志豪的口吻可以这样写:
我个子高大,身材粗壮。我在同学们面前,就感觉自己是个威严的大家长。我天生有压倒他们的气势。我平时故意欺负他们,吓唬他们。他们看到我像老鼠看到猫,会主动迎合我,生怕惹我不高兴。我心里美滋滋的。我是谁也不敢惹的“老大”,这种感觉很好,我觉得很幸福。
……
这时我才知道,我平等地对待他们,尊重、爱护他们,同学们会真心实意地把我当朋友,这种感觉真好,这才是真正的幸福。
3.“幸福”的结构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笔者认为,最合理、最容易的结构是把过去的认知放在事件发生前,也就是第一个自然段;把经历事件后全新的认知放置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中间是整个事件生动曲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让人物奔向“幸福”。
4.推而广之
《平等是幸福的》只是一个典型模型,如何将这种模型拓展开来,笔者出示了以下作文题目:A.快乐的暑假;B.一件难忘的事;C.童年趣事;D.那一刻,真令人感动;E.我做了一件傻事。A、B、C、D题目中既有具体实在的词,也有抽象的词,分别是“快乐”“难忘”“趣”“感动”;而E题只有具体实在的词,抽象词——“后悔”隐含在里面,需要写作者体会。具体实在的词需要用具体的有起伏的事件来表达,抽象词的表达则要借人物的认知提升表达出来,以此体现事件的意义。认知的变化和提升的过程要在事件的叙述过程中,从人物的所见、所感、所为中循序渐进地具象化展现出来。
教师要引导从物质形态的典型事件中抽离出涵盖人生观、世界观或价值观层面的意识形态,人物认知获得提升,人物才能成长进步,整篇文章才完整,而不是纯粹以事说事。
写事记叙文有多种结构形态和表达方式,笔者所提供的模型建构只是一种借鉴。文无定法,在教学实际中,语文教师只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一定会寻找出更为合理的模型建构。
(作者单位:应城市蒲阳小学)
责任编辑 吴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