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倩
[摘 要]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此后,各个高校纷纷开设创新创业活动,对学生各项能力培育都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以移动互联网时代为出发点,探讨移动互联网对创新创业的促进作用,总结基于移动互联网环境的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策略。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环境;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研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9.22.103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9)22-0-02
0 引 言
当前的社会已经步入“互联网+”时代,在“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出后,教育部多次举办“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多元、开放、共享的互联网思维让整个高等教育面临颠覆性改革。通过实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既能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同时还能使之更富于创造力与创新性。这无论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来说,还是对于促进其就业竞争力提升而言,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互联网+”行动浪潮中,大学生是其中的领头军,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体,各个高校要紧跟时代步伐,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指导方法,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看待创新创业活动,发挥出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现代制造业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上的促进作用,这是高校、社会、大学生的共同诉求。
1 移動互联网对创新创业的促进作用
1.1 高校创新创业的开展现状
在高等教育中,创新创业是一个重要组成,发展水平、建设质量会直接影响人才培育质量,尽管创新创业活动已经开展多年,但是高校在这一方面还并不成熟,在多个层面都还处在探索阶段,纵观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和活动的现状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第一,学生的创新意识较弱,自主力、行动力较差,他们还是将重点放在就业上,创业思维和创新意识还需要强化。数据显示,在每年的大学毕业生群体中,仅有不到2%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在这些自主创业的群体中,3年后依然坚持的不超过50%,创业成功率并不高。同时,如果没有必备的创新思维,即便是就业,在岗位上,也无法发挥出自身的最高能力,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第二,在人才培育中,理论、实践脱节问题非常严重,多数高校在创新创业指导上,以书本内容为主,重视理论、忽视了实践,虽然设置了实践环节,但是在学识、师资力量和实验条件的限制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无法得到全方位提升。第三,尽管当前的创新创业竞赛举办得如火如荼,但是举办水平参差不齐,模仿痕迹严重,在参加竞赛时,多数学生只是为了比赛或者拿到学分,在赛后,很少考虑项目实际运作,导致创新创业活动沦为过场。第四,在高校人才培育上,缺乏实践能力,与创业能力相关的实践内容不多,学生知识基础薄弱,实践能力较差。
1.2 移动互联网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改革可行性
移动互联网的引入为创新创业改革提供了新的思维和理念,移动互联网是高校提高育人质量,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有效载体,影响力大、范围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应该以德育培育为前提,素质教育作为目标,将创新创业与专业学科融合起来,借助“互联网+”思维,充分发挥出各方的交互作用,构建出全新的资源共享平台,发挥出高校在社会、企业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作用,避免育人目标与社会目标出现脱节,基于社会需求带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让学生具备“互联网+”时代需要的创新创业能力。
2 基于移动互联网环境的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研究
2.1 转化创新创业互联网思维
观念是行动先导,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现状,需要从思维角度着手。创新创业具有丰富、复杂的精神内涵,涵盖至实现行为、成就的主观需求与客观需求,包括明确的目标导向、勇于承担责任、乐观革新和进取、正面面对挑战。上述能力均是能够借助教育渠道来培育的。著名的管理大师德鲁克曾经提出:“创业并不神秘,也与遗传无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发表的《学会生存》中,对人的创造能力提出了明确界定:人的创造能力容易受到文化的影响,也能够发展并超越自身,也是最易受到挫伤和压抑的能力。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首要任务便是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让他们能够在专业学习中体会到创新和创业的意义。对此,要通过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创新创业的实践过程和精神内涵,并围绕创业知识,开展关于风险市场运营和管理等方面的指导,让学生能够理性规划自己的创新创业行为,让学生具备进取开拓的创新创业精神,能够勇敢面对人生中的各类挑战,以此来达到培育全面型人才的目的。
2.2 共享移动互联网教学资源
移动互联网,是一种全新的经济业态,能够通过对传统产业的网络化来促进产业升级和发展,通过“互联网+”的支持,各个行业也纷纷开始升级与转型,在教育领域也出现了“互联网+课”“互联网+学”等业态。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要高度重视教学资源平台构建,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小教学资源观,树立大资源思维,重构课程资源体系,实现创新创业知识的互联和融合。对于商务谈判、财务管理、风险控制、创业管理、公司法和物联网概论等课程资源进行共享,让每一个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方便、快速地获取创新创业资源。在共享方式上,不局限于书本和多媒体,还可以通过慕课、微课视频等方式来开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发挥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优势,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平台,推行现实指导与虚拟育人相结合的模式,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将各种宝贵的线上资源、线下资源相结合,通过云计算、“互联网+”来构建虚拟仿真中心,在课后,学生也可以通过终端来获取知识和内容,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因素的限制,让学生能够从知识课堂真正走向能力课堂。
2.3 构建与管理新型教学平台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离不开创新创业平台构建,这是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重点场所,在平台构建上,应该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帮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最终为后续创新创业奠定基础。在平台功能上,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切入点,将人才培养功能、综合能力提升、科研服务功能、社会服务功能等内容结合起来,构建出开放性的教育环境,平台建设应该以市场改革为主线,充分整合各类资源。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创业活动,面向对象不再是精英学生,而是全校师生,应该依托于教育优势,实现创新创业指导的多元化、层次化和系统化。由于平台面向师生范围广,涉及项目多,很多项目需要校企之间方可完成,因此,还要对平台进行科学管理,制定相符的条件保障、规章制度、发展规划,应用多角色、多层次的管理模式来构建评审机制,激发出师生的参与积极性,实现学生、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共赢。
2.4 互联移动互联网学习平台
“互联网+”时代,任何创新创业活动的开设目的都是锻炼学生的創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并尽可能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需要在教师、学生、社会、企业和高校之间构建互动平台,推广混合式学习模式,如:设置企业微询平台,针对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做出分析、讨论、解答和指导,同时,大力推广移动学习模式,利用校园WiFi网络来连接资源局域网,适时推送创新创业相关内容,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开展移动化学习。对于学校而言,需要与企业之间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依托真实的合作项目,为学生构建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实现学习平台互联互通,促进产学研效能优化、转型和升级。
2.5 转化移动互联网实践创新创业行为
创新创业活动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只有在实践和理论结合的过程中方可达成,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知识并非传授出来的,而是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反复摸索出来的,对此,高校需要构建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可以直接与实践活动一对一接触,他们的能力自然也能够得到全方位训练。第一,鼓励学生参与挑战杯创业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通过竞赛来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大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为他们提供推向市场的资金支持。第二,以大赛等实践活动作为桥梁,组织学生进入企业中,考察企业的经营状况、创业经历,通过生产、专业和教学方面的实习直接接触真实案例,让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得以有序提升。第三,企业和高校之间要密切联系,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将宝贵的社会资源、企业项目引入校园,推行协同育人模式。第四,创新创业平台面向的学生范围广泛,涉及的项目繁多,且部分项目需要校企合作共同完成。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高校和企业还可以构建科技园区,让学生能够进入园区中实训、实习,甚至就业。鼓励学生成为小微企业创业者,将模拟项目转化为真实实践,通过这种方式,让“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创业不再是纸上谈兵的内容,而是成为真正的实践活动,能够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潜能,让他们成为创新创业活动中的主体和主导者。
3 结 语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对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是高校和企业联系的重要途径。在经济发展的现代社会,在高校创新创业指导活动中,不仅需要强化引导机制,还要以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为依托,制定科学的教育策略。移动互联网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更丰富的实践平台,开拓了创新创业的新思维和新模式,对此,学校、学生都要把握这一重要的时代机遇,通过自身努力创新创业,让学生的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均可以得到同步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1]单炯.基于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路径拓展探索与实践[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1).
[2]阎轶娟.浅析“互联网+”模式对民办高校艺术专业教学理念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16(24).
[3]陈静.从“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看创业智慧[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12).
[4]杨雪梅.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创新探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