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云岚
(忻州市群众艺术馆,山西 忻州 034000)
何为民间?民间即民众之间。在全球60多亿人中,不管有多少伟人、名人、能人、强人,都是来自民间。后来有了科举和社会分工之后,才有了官员和百姓之分,也就有了组织和阶层之别。现在一说“民间”,一般是指公民和普通老百姓。而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和艺术的工作者,他们的职责是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创造精神财富,他们是以人类进步和文明为标志。这一标志,反映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演化和发展的基本精神风貌和民族个性。
中华民族是农耕民族,五千年的农耕习惯在进入现代化之前,勤劳是生存和治国之本。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的生存能力不仅在劳动手段和生产方式上提高,而且在意识形态方面也随之进步,这是必然的规律。
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社科院,它在分管哲学和科技的研究和发展,而文联在统领全国和各省的文学艺术的创作和发展,而且这种创作和发展没有固定的层次和队伍,谁都可以从事,至多有个“专业”和“业余”之别——有学历的人可以从事,低学历的人也可以从事,《高玉宝》的作者就是低文化的产品。而今的文化部门还有一个群众性很强的单位叫“群众艺术馆”,顾名思义——从人文意义上讲,它就有了“民间”的内涵。“群众艺术”和“民间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再联系,他们的作为属于“民间”的人文要求,他们的日常工作是艺术馆干部的圣神使命,这些工作者离民间更近,就在群众之中,知民心,接地气,能满足他们的文化要求,同时也可以发挥干部本人的特长与爱好。
既叫“艺术馆”,就与艺术有关。我们知道艺术有四种:语言艺术(小说、诗歌等)、表演艺术(音乐、舞蹈等)、造型艺术(绘画、剪纸等)、综合艺术(戏剧电影等)。就表演艺术而言,民歌和舞蹈皆产生于劳动:在最早的劳作之初,获得丰收或打到猎物时,为了表示欢乐和庆贺就“唱”起来或“跳”起来,这便是“歌”或“舞”的起源。后来作曲家的深入生活也是来自两个方面:现实生活和民间歌曲(民歌)。
民歌姓“民”,是劳动人民中杰出者的口头增删或口头创作,也可以这样说,一般来说,民歌没有具体的作者。而作曲家的生活源泉来自两个方面:生活源泉和民歌的启发。比如那首流行的创作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就是作曲家雷振邦先生在新疆时受当地民歌的影响而创作的,可见“民间”的重要。山西有一首非常有名的二人台曲调叫《走西口》,在本地演唱了将近一百多年,有那么多的作曲家,没有一个人从中提取营养进入自己的曲调,而北京战友文工团的作曲家生茂先生首次来忻州走了一趟,听了《走西口》而激动难按地写出了一首走遍大江南北而轰动全国的歌曲《看见你们格外亲》。该歌的首句“家住在太原,爹爹孙朋安”就引出了一首精美的唱段,可见民歌所提供的力量和营养的丰富。《九九艳阳天》的作者高如星第一次听了山西的晋剧,仅就平板的第一句就发挥成了《汾河流水哗啦啦》。作曲家赵季平根据河南民歌为电影《水浒传》编创的《好汉歌》唱边全国,也有民歌的功劳在内。在一次比赛中,有一位朝鲜族歌手唱了几首民歌都是金凤浩的创作歌曲,首席评委田青先生说金凤浩的曲子这么多年有这么多的人在唱,也可以算是民歌了。中央电视台开辟的《中国民歌大会》吸引了无数民歌爱好者,这都是民间音乐的精神享受。中国拥有三十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民歌,这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和力量。
民歌为创作歌曲提供营养的例子很多。这些年有不少杰出的舞蹈走出国门的也不少,比如芭蕾舞和中国武术的精巧结合等等。
从造型艺术上看,绘画、雕塑、炕围画、面塑、剪纸等,都与“民间”有着联系。在早,剪窗花(剪纸)还只是民间传统妇女“女工”之家常本分,封建社会属于女子“德、言、容、工”之“工”内的雕虫小技。而今,剪纸已由日常技术进入高雅艺术,不仅参展,还要入书入典入画册,跻身于大雅之堂。就忻州而言,有一位叫李斌杰的先生,是剪纸届罕见的高手,他以现代化的剪纸手段,可以剪出各种各样的艺术品。他的作品曾获全国最高级别的“山花奖”、三次获“世界手工艺术徽奖”、获工艺美术百花奖的金、银奖等。精湛的艺术使他走出国门,曾去过法国、意大利、德国、日本等国家进行交流和访问。
中国是一个人口最多、地域最阔、历史最长的文明古国。从文化上追溯,有老子、孔子、孟子、荀子、曾子等古圣人,都是来自“民间”。他们的道德文章又哺育了多少文化巨匠。
道德文章使我们想到语言艺术,语言艺术是“四大艺术”之一,且不要说传统的“经史子集”的哲学层面,仅就来自民间的《红楼梦》一书之艺术价值,在全世界的意识形态领域里无人不晓,而他的作者曹雪芹是没有中过举的民间行为——根据自己的家庭遭遇而昨,全然是一种自觉的民间行为。
用文章表述的语言艺术,更是人文意义的体现。远年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更是民间教育后人的民间“家训”。一个没有中过举的明代洪应明写的《菜根谭》人称“奇书”,此书在已成为日本企业界经营管理的“指南”。毛泽东说“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读懂一部《菜根谭》,体味人生的百种滋味,就能做到“风斜雨急处,立得脚定。花浓柳艳处,着得眼高。路危惊险处,回得头早。”静静地读《菜根谭》,菜根才会越来越香,心智才会越来越高。中国的《梁祝》和英国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多少年来震撼人心的民间故事都是来自民间,当然蒲松龄那个斋房里的故事就更是民间的产品。
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不仅仅在财政或经济上,而是在文化上。我们不知道匈牙利的经济情况,但我们知道该国诗人裴多菲的四句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是有文化的人群里人人皆熟的名句,可见语言艺术的辐射力。一部获过诺贝尔奖的文学作品未必人人知道,而“梁祝”的故事几乎全世界都知道,这是民间文化的力量。
从记事符号到计算机,从火药到激光,从竹简到“会说话的书”……是一条艰辛而惊人的文明长河。当我们凭借史籍、文字和志书顺河游渡时,就会对人类文明史产生一种民族志豪感,更加热爱传统文化,热爱历史悠久的祖国。
文化的内涵颇深,外延很广。“群众”冠于“文化”之首,名之为“群众文化”,显然区别于其他文化,这就具备了个性。
时代前进,趋势为大局,一切都在适应。在人口众多,地域最广的农村,古老的“红火班”,近代的“子弟班”,解放后的俱乐部,六十年代“文化室”以至时下的“文化站”都将成为历史。根据目前我国经济结构和体制的变化,科学技术的提高,群众对文化——精神生活的追求,必然促进艺术馆和文化馆改革面貌的出现。长久以来,作为“上层建筑”的群众文化一直被冷落为“下层”,没有被摆在应有的地位。而且在认识上,大有偏颇之见,被一些“专家们”视作不入大雅之列。为促使群众文化得到社会多方关注和应有的重视,笔者为之呼吁,尽管绠短汲深,总算是一番热望。
文化的产生是生活的需要,生活是生命的产物。人类为了生存,在最原始的狩猎活动中表现出一种传递情感的方式。比如当他们用火烤着等待美餐时,便笑着围起火堆跳来跳去。那时虽没有“笑”和“跳”这样的文字,却有实际内容。这种“笑”和“跳”,便是当时的娱乐活动——当时精神生活的表现。也就是当时文化的发端。奴隶社会也有奴隶兜弓搭箭射向奴隶主的《弓箭舞》。以后历朝历代在宫廷歌妓婢女伴随帝王的同时,勾栏瓦肆也拥有成千上万的平民观众。在民间艺术中,除了口头文学、剪纸、刺绣和喜剧艺术离观众最近。在剧团走向独立和专业化之前的勾栏瓦肆正是群众文化在喜剧方面的群众性活动。帝王专治下的封建社会,由于贫民出于被统治和被奴役的最低层,其地位最低下。在市郊被称作“贱民”;在农村,南方叫做“泥腿子”,北方唤做“黑脊背”。这些奔命于生计,依附于土地的大多数劳苦百姓,不仅在政治上没有地位(只有纳粮、纳税的义务),而且在经济上受到压榨和盘剥,根本谈不到精神生活的享受和对文化的追求。花天酒地,寻欢作乐只属于上层贵族。然而,追求美好生活,寻求文化娱乐是人的天性,所以,在古老而多灾多难的华夏国土上,那些苛捐杂税、刀枪剑戟始终未能阻挡“贱民”对文化生活的追求和改善。清代深受人民爱戴的贫民雕塑艺术家“泥人常”,为百姓创造了难以数计的千姿百态的作品,这些艺术珍品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赏心悦目的工艺品,还站在贫民立场上冲击了当时腐败政局的弊端。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的“泥人常”由此遭到不幸,皇家以家破人亡来威胁,终未被“诏安”。珍品被毁掉,但他那颗爱民的赤子之心却始终在群众心窝里跳动。可见群众文化得到自由和保障并不容易。在歌手、琴师、乐师工匠以及杂耍艺人中,也有凭技艺、凭姿色远离群众投入皇家贵族怀抱只供上层玩乐,不为百姓服务的。当然,就中多属生计艰难而无暇苦中作乐者。因此不知埋没了多少乡土人才,枯萎了多少艺术花朵,这显然是一种历史的遗憾。
共产党的意志改造了社会。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到处可以看到革命的星火,群众文化艺术也在闪亮,子弟兵也不忘高歌《大生产》、《南泥湾》;不忘表演《兄妹开荒》、《夫妻识字》……这些为革命的歌曲都与民间和民歌有关,都具备了人文意义。为此,反映现实和表达军民乐观主义精神的文化活动。很快在敌后的人民群众中普及推广。于是鼓舞士气的行军快板儿,对敌斗争的活报剧以及黑板报等形式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以至今天。
“群众文化”在文学史、戏曲史以及诸多历史典籍上都未见专门记载;也没有一部真正的文化史学专注和文化史上的记录。但是各门史学所载名人名篇的出现都同“群众文化”这块广阔而深厚的“基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这就是那个“人文意义”。
解放后,经济逐步得到回复,党中央在制定五年计划的同时,也在关心着人民的文化生活。在工厂的文化宫、农村俱乐部、部队的体育文化课,都有比较固定的活动阵地和开展的项目。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文化的性质和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各种媒体的出现:网络、电视、手机这些传媒手段都可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递出来。很多“非遗”的项目都在让我们回顾历史:认识“根基”的重要:民间和民歌的存在价值就在于他是深入“民心”的精神需要。长久以来的活动形式如民歌(包括山歌和民谣)民谚、秧歌、高跷、社火、武术(国术)、霸王鞭、挠阁、旱船、跑驴、调鬼、大头娃娃、花鼓、响工、大头和尚戏柳翠、彩车锣鼓、九曲、老虎枕头、编织、刺绣、摆灯、观灯、龙灯、龙舟、幻灯、皮影、庙会、二鬼摔跤、广播、图书、展览、绘画、剪纸、捏泥人、捏面人、夜校、游艺……不论古今新旧,其活动规律表明,长年性的多见于现代形式,节令性的多见于传统形式。这种娱乐思维深受民间和传统的影响。
由于民间和传统对意识形态的影响甚重而长远,所以它对专业和职业工作者的铺垫也很重要,这个铺垫就是文化。对于文化,应该有个粗浅的印象:它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直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文化从严格意义上说是一种精神价值,从通俗意义上说,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两方面的结合而形成的集体人格。有了这种集体人格,在理论上会有清新的认识,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干部,在战略上便具备了高屋建瓴的把握,在战术上才能发挥自己的真才实学。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世界上是健康还是衰弱,是强大还是软弱,决不只是在经济建设上,而是在文化上——雄厚的传统文化和精神领域,这是一个国家永恒的力量。文化行为是当今经济生活的反映,这是人生的社会行为,我们的前程不管怎么发达,作为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永远不可忽略民众的支撑,不可轻视民间的力量,所以从广义上说,这是一种人文意义的反映,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更具有人文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