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啸 徐萌
(1.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盐城224000;2.泰州学院,江苏 泰州 225000)
20世纪初,“和声”才开始传入我国,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许多音乐理论家在探索、实践之后,积累到许多的经验,然后将自身的感悟和音乐作品相互结合在一起,为民族和声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现阶段文化繁荣发展的当下,将民族和声和音乐专业教学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让音乐文化向着民族、本土的方向发展,还能让学生领悟到中华民族艺术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民族和声在音乐教学中具备极高的应用价值,其极具东方特色的音响效果,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宽他们的视野,还能促进学校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发展,为弘扬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民族和声作为民族文化艺术内涵的表现载体,也应该走向更为广阔的发展舞台,真正的将民族的变为世界的。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高度重视民族和声对于和声教学的促进作用,最好是实现两者的融合性发展,从不同的多声部思维角度丰富和声课堂。[1]
将民族和声与音乐教育结合在一起,实际上也是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经途径。尤其是在多声部音乐理论的实践与探索中,许多音乐家理论家都在不断地探索与创新,民族和声越来越系统化和理论化。如何将这些丰富的理论成果引入到实践性的教学中,才是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主要问题。
旋律线条是音乐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民族音乐多为五声性旋律,其调式特征为无半音的五声调式及以五声为骨干音的七声调式,极具地域特色,故而选择恰当的和声材料进行编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民族和声的训练,可以着重强调民族和声独特的根音体系,以和声的功能性作为主导线条,构建一个适合学生能力的民族和声练习模式,逐渐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真正的实现民族和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我国的民族音乐因调式构成、乐器构造、演唱组合方式、多声织体构成方式及旋律进行方式等因素上的不同,其五声化的旋律音程则一般是以“四、五度小三度”的方式所存在的,其中“小三度”进行视作级进处理;再者,就是虽然我国民族调式种类较多,但是同西方音乐体系相比,仍旧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例如在纯四纯五的音程运用上就存在着许多的差异,因此为其配置和声时应更贴合旋律,从而获得良好的音响效果。五声化和声一般都是以正音为主,比如黎英海的钢琴曲《熊猫》,整个乐曲是以a羽调为基础的,在刚开始的部分,伴奏声部选用附加二度的和弦,结尾部分则是选择使用平行五度的进行方式,极具色彩性。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好马需配好鞍”,将五声化民族和声运用在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也要立足在民族的基础上,积极吸收一些外来的精华,用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在过去和声教学模式中,所使用的旋律一般属于大小调体系,三度叠置的和弦思维占据主导,这样的和声功能体系,引导它能向着一个规范化与合理化的方向发展。虽然这具备一定的教育意义,但是在实际应用的时候,这种传统和声思维无法从根本适配更多的音乐风格。因此,教育工作者就应该从教学内容、模式等方面出发,以求创新,这样能够提高音乐人才培养的全面性,更好的将民族和声内容融入到音乐教育的各个环节中。[2]
例如,在民族调式和声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向学生介绍在京剧风格的音乐作品中,宫调式和声有着很好的烘托效果,能够更好的展现民族特色,契合音乐的韵律。在配置和声的时候,由于调式内的偏音不够稳定,调试的色彩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在和声功能选择上应当慎重,这时候就需要巧妙的运用民族和声元素加以润色。而教师在实际教学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在单一的调式环境下进行简单的编配,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对民族和声元素的理解,并且在之后的音乐学习中也显得更加的自如。
中国民族和声同音乐专业理论教育的相互融合,可以进一步凸显出音乐教学自身的艺术性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还要强化他们的实践能力,只有当认知程度在不断提升的时候,实践能力才能向着一个更加深层次的方向发展。真正的将中国的民族化和声语言融入到整体的教学机制中,才能强化对民族文化的系统性研究,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多声部音乐理论体系。
例如在民族和声理论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完民族和声语汇的特点及常用手法之后,对于那些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则可以结合多声部合唱的形式加深理解,巩固音响形象,接着让学生以照四部和声的形式来进行相应的编配,以较为简单的音型进行伴奏。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于民族化旋律的伴奏能力,也能更好的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其他风格的音乐作品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下乡采风,真正的领悟到民间音乐的魅力,采集之后整理记谱,然后利用所学的民族和声知识进行编配。
在和声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民族和声板块的重要性,可以在教学内容、方式上进行相应的创新,强化其民族性的特征。同时,教师也应该秉承着“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考虑到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和声语汇,这样可以提高他们对民族化旋律的处理能力,而且也能更好的将民族和声运用到实践中去,真正的实现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