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斌
(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 陕西西安 710124)
从整体上来看,鲁迅先生的翻译作品包含的内容主要有:民族、国家的复兴、中国人的救亡与启蒙、中西方文学的对比研究、世界文化的互补性、差异性与文化交流的主要成果。从翻译的内容上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翻译,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和目的性,他从民族和国家的角度出发,进行了相关翻译作品的选择与再创作。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批评家、翻译家、革命家,在先生的一生当中,他始终秉持着自己的文化操守,在文学作品创作与文学作品翻译上,倾注了同等的心血。其文学作品与翻译作品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文学的现代化转型。同时,他也以超前的学术眼光,对中国的文学作品体系进行了重新的构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建国以来,学术界对于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但是对翻译家鲁迅的相关研究还有所欠缺。鲁迅先生的一生都致力于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中介和桥梁,他认为:“只有一个民族不断地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才能够建立起自己的丰富、和谐、多元化的文化发展体系,兼容并包,兼收并蓄。”对于中国这种处于文化弱势阶段的民族来说,吸收域外优秀的文化成果,更是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学使命。鲁迅先生在其翻译作品当中指出,“中国文学体系虽然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对于外界的文艺作品知道的还太少,吸收的还太少。”鲁迅先生正是本着这样的文学初衷,从吸收外来文化以及翻译外来文化开始,不断地完善其文学思想体系,引进以及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不断丰富创作内涵。
(一)启蒙性取向。第一,思想启蒙与救亡图存是时代主题。鲁迅先生出生、成长于清末明初,这一时期的西学翻译已经成为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文学体系,该体系的文学作品翻译具有非常明显的现实指向性。无数文学家与翻译家在进行文学翻译的过程当中,始终立足于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实际。翻译家以救亡和启蒙为最终目的,进行翻译文本的选择。在这一时期,大多数翻译家主要的翻译目的就是学习国外文学作品当中的先进文学思想、艺术技巧,唤醒国内的同胞,介绍国外先进的思想与理论。也就是说,翻译家在进行翻译的过程当中,注重意识形态标准的选取,更多地考虑思想层面的价值而非审美层面的价值。中国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翻译家倾向于针对优秀的外来文化,进行相关的意识形态层面的翻译,从而寄希望于唤醒国人,对国人起到启蒙作用。第二,鲁迅的启蒙救亡翻译取向。鲁迅先生也是如此,在其留学日本期间,就对这种文学作品的启蒙作用进行了充分的认知。无论是他弃医从文、还是对于文学创作方向和文学翻译方向的选择,都深深地融入了这种启蒙思想与救亡图存思想。在留学日本期间,鲁迅先生针对法国作家雨果的相关文学札记和凡尔赛的一些科学小说,进行了系统的翻译,这是整个鲁迅翻译阶段的发端。他认为外国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助于构建中国新的文艺范式,促进中国文学体系的现代化转型。鲁迅先生在凡尔赛科幻作品翻译当中指出:“翻译的基本观念是既定的,那就是以思想启蒙和政治救亡为目的功利翻译观。”他在作品当中认为:“在内忧外患的清末民初,民智未启,只有洞察中外文化的差异,了解国外文学作品的相关发展,才能够促进国内有识之士的全面崛起。”在这一阶段,鲁迅的主要代表性翻译作品有,《摩罗诗力说》《唐璜》《叶普盖尼奥涅金》都体现了鲁迅先生这种救亡图存的深刻思想。
(二)反抗意识取向。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了中国,中国的救亡图存运动进入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在这一时期,鲁迅先生对于西欧等国家的翻译体量大大减少,转而将注意力放在了苏联、日本和东欧弱小国家文学作品的翻译上,当时翻译苏联文学作品以及相关国家的文学作品,一度成为了文学界的潮流。鲁迅先生在翻译作品中认为:“苏联社会的很多事情和政治斗争运动,与中国当时的情景非常相近”。因而,在他翻译的作品中重点介绍了苏联文学作品的相关描述维度,并且分析作家们创作的主要意图以及思想意识,来促进国人反抗意识的觉醒。鲁迅先生在翻译作品《罗先科》当中指出:“传播被虐待者的苦痛的呼声和激发国人对于强权者的憎恶和愤怒而已”,这深刻地体现了鲁迅先生在翻译作品时充满了抗争意识与颠覆意识,是对中国传统文学体系的一种挑战。鲁迅先生以开明知识分子的身份,对中国的文化体系进行了全面的审视,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主权领土完整不断受到挑战,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列强妄图瓜分中国。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鲁迅先生在其翻译作品当中认为:“只有全中国人民团结一心,革命奋斗,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救亡图存。”因而以其翻译作品为代表的中国文学界的相关作品开始转型,真正迎来了现代化意义上的新作品探索。
(三)社会性取向。鲁迅先生的翻译作品始终是指向社会现实的,这种翻译体系的相关理论,也影响了其文学作品的创作。例如,他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当中的一些创作手法,就借鉴了苏联短片小说作品的一些文学创作手法。鲁迅先生在翻译作品当中认为:“一个作家只有博采众长,才能够进行文学的创新。”他一生当中的大多数文学作品,几乎都受到了外国先进文学作品的启发,也就是说,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与文学翻译是相辅相成的。针对这一点,他在其《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当中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
(四)比较文学取向。鲁迅先生非常重视中外文学作品交流对于翻译水平提升的重要性以及对于文化创新的重要性。他认为:“中国文化虽然绵延千年,没有受到外族的入侵而中断,但是,在这条文学作品的河流当中,只有不断吸收新的水源,才能够永葆青春,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
综上所述,对鲁迅的翻译取向进行全面分析,有利于我们站在历史的长河当中重新审视那一段激荡的民国史。从本文的分析可知,研究鲁迅的翻译取向,有利于我们重塑现代翻译观,丰富翻译体系。因而我们要加强系统性研究,站在历史现场,还原翻译细节,整体分析鲁迅先生的翻译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