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丽
“课程创生(curriculum enactment)”讨论的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在当前社会知识体系、实践应用不断更新;教学技术及手段不断升级的大背景下,教师如何根据社会发展及教学实践不断地对课程教学进行创新,以提高课程的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其目的在于让课程知识及实践应用相结合与时俱进,让教学手段不断创新,从而在宏观及微观两个层面上提高知识传播效率。
课程创生的核心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社会知识体系、科学技术进步及社会发展实践,学生兴趣爱好及发展水平,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情况,以及以往教学实践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理論、以及教学方略、教学手段,进行持续改进、重构、创造及变革。使课程目标及内容更加贴近当前社会知识发展及实践应用;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库、交互式多媒体、3D动画、全息等计算机辅助教学(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等新技术改进教学手段及方略,提高趣味性及课程效率;闭环回馈不断补充完善课程理论体系建立不断增殖的有机知识库系统(OKS:Organic Knowledge System).
课程创生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学理念的主动自觉转变:其中包括课程角色转变、课程观念转变、以及课程实施方略转变。
一、课程角色转变:从传统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创新课程构建者
知识传授是一个学习、消化、处理加工、传授的过程,最为核心的教师在整个知识传承的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传统意义上的课程计划、教学素材教学方略及手段全由专家设定,教师只是学习、消化、转移传送。所以从逻辑上教师被定义执行者,只是负责知识的转移传送(Transfer)而非传授(Teach)。姑且不谈知识传送过程中由于教师个体理解及价值观的不同所引起的教学效果差异。面对性的多样性的区域学生,从一个母版复制出的千篇一色的教学素材及教学方略、教学手段,本身就会称此不起,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与之相反,对于课程创生,其赋予了作为知识传承的核心的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从传统的执行者转变为创新课程的构建者。而作为教师本身需要主动转变角色,在课程教学中结合社会知识体系及实践应用主动去不断挖掘、扩充其内涵;根据学生兴趣及水平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略,改进教学手段,并在教学互动中不断总结改进完善课程教学体系。
二、课程观念转变:从单一、封闭、静止转变为多元、发散与时俱进
传统意义上的教程及大纲只是知识的概述,纲领性总结,是一个单一、封闭、静止的知识体系,而具体课程计划及素材也是单纯围绕本学科知识点讲授而准备,缺乏与生活及其他学科的广泛联系,知识面单一封闭,缺乏与时俱进的时代感和创新性。
而在课程创生的概念里,课程构建一个大的部分就是课程内容的不断创新,使其紧跟社会知识体系的进步,将传统的知识点与最新的生活实践与科技进步联系起来,与时俱进。同时加强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旁通的发散性,以单一的知识点引出不同学科及生活实践的相关知识,从而构建多元化的知识面。
三、课程实施方略的转变:从追求以结果为导向的技术性教学转变为以趣味性、知识性为导向的实践性教学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探讨的如何让学生理解或记忆知识点的技术性问题,他以让学生记住知识点这一结果出发,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技巧帮忙学生生硬的加深印象。但忽略了从实践的角度去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对知识更深入的理解以及对知识点的应用。
在课程创生的概念里,不但要有多元化的课程内容,还有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让教学内容更接近于现是生活的实践性教学,生动、形象,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丰富其知识性。
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改善教学效果,提高知识的传播效率。围观上“知识的传播效率”是在既定的时间里有更多的知识点被学生感知。宏观上“知识的传播效率”是在既定的时间里有更多的知识点能被学生应用于生活实践,从而转化为真正的个人能力。所以进行课程创生就是要构建一个多元化、发散的、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课程创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自觉主动地变革课程教学要素,以促进学生、教师、课程及教育理论的与时俱进、共同发展。
四、教师的课程创生应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1.全程性
教师的课程创生不仅仅局限于课程的实施过程,而是在课程的决策、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和课程的最后反思等在内的全过程,教师的课程创生将使课程目标、课程重难点、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及课程观念等都会朝着有利于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的方向进行。
2.自觉性
教师的课程创生师指教师主动的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上进行有效的变革和创新。他是有别于传统教师对课程的改变,教师的课程创生能够清楚的知道自己课程创生的目的来促进课程内容、学生和教师更好的发展。
3.批判性
教师的课程创生是意味着教师在进行了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后要不断地进行对自我的批判和反思现有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理念等所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对之前的课程创生进行修改。
4.持续性
教师的课程创生要有依据和适应具体课程的课程实践情景,而课程实践情景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所以教师的课程创生不是一直不变,需要不断的进行研究,它将陪伴我们教师的创生课程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