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享视域下的唐卡档案数字化资源建设研究

2019-12-15 07:46屈延玲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12期
关键词:唐卡资源共享档案馆

屈延玲

(西藏民族大学管理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唐卡也称唐嘎、唐喀,系藏语的汉语音译,有“平坦”“展开”或“广阔”之意,指绘制或刺绣在布或纸上的彩色卷轴画。其题材内容以宗教为主,涉及藏族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民间传说、社会生活、建筑、医学、天文、历算等各个方面,被誉为“藏文化百科全书”,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卡起源于公元七世纪的吐蕃时期,流传至今已有1 300多年的历史。现传世唐卡真品多由寺院、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文化馆、藏学研究中心等机构收藏,民间也散存有大量的唐卡精品。受机构体制设置、物权所有等因素限制,散存唐卡原件集中保管较为困难。不同机构保管条件存在差异,散存在寺院和民间的大量唐卡原件由于缺乏良好的保管条件和科学的管理手段,破损状况十分严重,亟待抢救整理。探讨唐卡档案资源数字化共建共享问题,对新形势下做好这一民族文化遗产的集中保护与发掘利用工作有参考借鉴价值。

1 唐卡档案数字化资源共建的必要性分析

1.1 有利于唐卡档案资源的集中建设

唐卡艺术是藏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因而受到国内外学界和收藏界的青睐。西方学界对唐卡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国外对唐卡的收藏开始盛行。就目前唐卡在国外的存续情况看,近距离的有东南亚诸国,如印度、尼泊尔、锡金等地,由于存在大量藏人旅居等原因,其唐卡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在美国、澳大利亚和欧洲,唐卡主要为博物馆、艺术馆、藏教寺院和个人所收藏。目前国内博物馆和寺院的唐卡收藏量非常大,主要分布在北京、西藏、青海、四川、云南、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等地,其中北京、西藏和四川的收藏最多。2014年年初,作为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与中国民协3~5年内的重点工作,《中国唐卡文化档案》项目全面启动[1]。自项目启动以来,课题组成员深入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聚居区的寺庙、画院和村落,与宗教界人士、唐卡画师和藏族群众密切交流,对唐卡作品的现状和作品背后的宗教、文化、历史传承等情况进行全面普查和详细记录,拍摄了大量的珍贵图片和影像资料,计划到2018年底各卷本将提交成果,出版发行。这是国内首次对唐卡进行大规模普查和建档,有了丰富的唐卡档案资源储备,为进一步开展其数字化资源共建工作奠定了基础。在2017年召开的项目专家座谈会上,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的朱靖江教授强调了采集收录动态影像在唐卡档案中的价值,希望建立数字唐卡档案。为此,应从资源共建视角出发,将各单位保存的唐卡档案以数字化的方式进行共建保护,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 有利于唐卡文化的保护传承

由于唐卡形成年代久远,加之受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其破损情况相当严重。以寺院保存的唐卡为例,唐卡经过开光供奉于佛殿,几十年或数百年受信徒顶礼膜拜,一些古旧唐卡长年受香火烟熏、蚊虫鼠害、雨水灰尘等因素侵害,画面出现褪色老化、撕裂破损、污渍严重的现象。从西藏博物馆馆藏唐卡的现状来看,唐卡虽然存放于库房的密集柜内,但因密集柜并非专门为保存唐卡而设计,很多超大规格唐卡无法完整放入柜内,导致柜门无法合闭,唐卡直接摆放在柜内,缺乏囊匣或布套等保护设备,灰尘污染较为严重。因空间有限,唐卡只能卷裹排放在柜中,原本脆裂的唐卡由于受到挤压,面临再次破损的危险。

总之,到目前为止,唐卡的保护和修复仍是一大技术难题。我国至今尚无专业唐卡修复机构,开展唐卡保护修复工作的博物馆也不多,未形成较为科学的保护与修复的技术和方法体系。修复工作一般以经验为指导,还未出现大量利用先进科学仪器对唐卡进行修复前综合分析与修复后验收的实践。从事唐卡保护与修复专业的从业人员较少,偏重于传统的修复方法,技术也比较落后。就是在唐卡保存最多的博物馆和文物单位,如故宫博物院也只是对唐卡某一方面的修复进行试验和报道。从保护传承视角看,除原件进行保护外,采用数字化建设方式对散存唐卡珍品进行集中保护修复,有利于保持唐卡档案资源的完整性,利于唐卡文化的全面构建与传承,还利于这一民族文化遗产的全面发掘利用。

2 唐卡档案数字化资源共建优势与滞后因素分析

2.1 唐卡档案数字化资源共建优势

2.1.1 技术优势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唐卡档案资源数字化保护修复、采集管理和开发利用提供了保障。如在唐卡档案的数字化保护和修复方面,国内唐卡修复的主要研究成果有基于形态成分分析的唐卡图像修复方法,基于米字型各向异性扩散的破损藏式古旧唐卡修复方法,基于样本块的破损唐卡图像修复方法,基于唐卡图像的插值修复与纹理合成修复的差异研究[2],基于图像识别的唐卡工艺复原关键技术研究[3],结合领域知识和多特征表示的唐卡破损区域分割算法[4]等。在唐卡档案资源的数字化采集和管理方面,主要研究成果有历史珍贵唐卡数字化中的若干关键技术要点概述[5],基于内容的唐卡图像检索技术研究,基于语义的唐卡图像标注与检索研究,唐卡图像语义信息的描述框架研究[6],唐卡图像线条轮廓检索方法[7],热贡唐卡图像挖掘研究[8]以及唐卡图像分类知识库的初步设计与构建[9]等。在唐卡档案资源数字化开发利用方面,主要研究成果有唐卡文化传承创新的APP界面设计构架[10],基于HTML5的“唐卡”微电商平台设计与实现[11]等。

近年来,青海省科技厅采用数字信息技术,开展热贡资源数字化抢救性采集与整理、数字文化遗产资源的存储与保护研究等工作,建立开发热贡唐卡文化遗产数据库和数字化展示共享平台,探索出热贡唐卡艺术数字化建设与保护的新途径[12]。上述信息技术的研发为唐卡档案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和挖掘利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思路。

2.1.2 建设基础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为唐卡档案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建设基础。2002年,由文化部和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应用现代科技,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通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体系,实现文化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共享。2004年,西藏自治区启动文化共享工程,运用信息技术,将经过加工整合的地方特色文化数字资源和全国优秀文化信息资源相结合,建成网络体系,以卫星接收、互联网传输、本地镜像、移动存储和刻录资源光盘发放等多种形式,实现数字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13]。2003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卫星三级站”在西藏建成开通。2007年,西藏自治区图书馆全面投入到省区级信息资源共享分中心和7个地区(市)分中心的建设中,完成西藏省区级分中心的建设和联网,开始网站建设,实现网络平台、资源建设、用户服务等实质性运行。2010年,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拉萨服务站的开通和2012年西藏自治区“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启动,加大了地方特色资源建设力度,提升了西藏地区数字图书馆整体发展水平,为向公众提供个性化、多样化、全媒体数字图书馆服务提供保证[14]。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从西藏特色文化资源建设、网络平台的搭建,以及数字化文化资源的社会共享等方面,为唐卡档案数字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了建设基础。

2.2 唐卡档案数字化资源共建滞后因素分析

2.2.1 领导组织与协调问题

在现行体制下,西藏许多保存唐卡的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民协、寺院等机构,在工作上受中国民协、西藏自治区文联、民族宗教事务管理部门、文化部门、文物局和档案局等部门指导,各系统都以政策法规的形式,从档案、文物、宗教物品等视角出发,对所收藏的唐卡进行管理,并将其作为开展唐卡征集整理、研究出版、开发利用工作的主要依据。因此,唐卡档案数字化资源共建首先要解决领导组织与协调问题,也就是要依据相关的政策法规,设立专门的领导与组织机构,统一部署、组织与协调各单位散存唐卡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共建工作。此外,还要确立唐卡档案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主体问题。

目前,保存唐卡数量较多的机构是博物馆、图书馆、寺院、民协和档案馆等单位,因此亟待确立一个单位作为建设主体,具体组织协调唐卡档案的数字化资源共建工作。建设主体的确立应符合几个要素:①有国家政策法规的支持,这样可以解决领导组织与协调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以及建设经费和知识产权等问题。②有信息技术优势,如数字化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平台信息资源共享技术等。③保存有一定数量的唐卡,可作为其资源建设工作开展的基础。

2.2.2 标准规范问题

唐卡档案数字化标准规范建设是实现网络环境下唐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保障。唐卡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唐卡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共享,而共享的实现是以统一标准规范为前提的。在开放式的网络体系中,缺乏统一标准规范的任何信息技术都会被拒之网外,唐卡档案数字化建设必须自始至终强调标准的制定和推行。否则,不仅无法实现唐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而且可能出现各自为政、互不兼容和重复建设等现象,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目前,西藏各唐卡收藏单位的唐卡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正在开展,政府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然而,如果不抓紧标准规范建设,就容易造成各单位自行其是,所建设的数字化唐卡档案信息就可能无法互通,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将会给唐卡档案数字化建设造成损失和浪费。标准化已经成为西藏唐卡档案数字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成为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因而抓紧标准化建设是当务之急。

3 唐卡档案数字化资源共建的宏观思路与实施方案

为解决唐卡档案数字化资源共建的领导组织与协调问题,笔者建议以西藏自治区档案馆为建设主体,由西藏自治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领导小组进行领导、组织和协调,依托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相关唐卡收藏单位形成共建机制,组织开展唐卡档案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工作。

3.1 建立唐卡档案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联动机制

2005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关于成立西藏自治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领导小组的通知》,成立了以自治区副主席为组长,自治区文化厅、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厅、西藏图书馆等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为西藏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鉴于此,建议首先依托西藏自治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领导小组,组建唐卡档案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委员会,主要职责为:①确立唐卡档案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原则、方法和政策,用以指导其资源共建工作;②对各个收藏单位的唐卡档案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进行组织和协调,以保障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③制定唐卡档案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技术标准,用以规范和指导其资源共建工作;④联动开发工作,对收藏单位唐卡档案的开发工作进行指导和规划,避免重复开发,提高利用效率。

其次,依托唐卡档案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委员会,以项目实施的方式组成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开展唐卡档案数字化资源共建工作。其工作内容包括:①依据资源储备建设、网络平台、信息技术和保护技术等条件,确立数字化档案馆建设平台;②依据国家档案数字化和唐卡档案数字化标准,构建唐卡档案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标准体系;③由各个参与单位组成共建联盟,共同开展唐卡档案数字化资源共建工作;④组织共建单位开展唐卡档案数字化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工作。

3.2 搭建数字档案馆资源建设平台

笔者建议以西藏自治区档案馆为建设平台,组织协调唐卡档案数字化资源共建工作。其理论依据为:传世的唐卡珍品具有文物和档案的双重属性。文物是过去人们直接使用的实用性物品,如器具、衣服、建筑物等,这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东西必然会有相当程度的原始记录作用,是与档案在内涵上最为相近的概念。因此,许多文物可视为实物档案,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政策法规方面:国家档案局于2010年颁发了《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明确了数字档案馆(室)建设的具体内容;2011年印发的《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加快数字档案馆建设步伐”,同时还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标准,为数字档案馆(室)规范建设提供了保障。

(2)信息化建设方面:第一,2009年西藏自治区档案馆根据藏文档案文种、载体和规格等方面的特点,自主研发“藏文历史档案管理系统”并投入使用,到目前为止,已完成馆藏档案数字化近30万卷,藏文档案资源数据库已初具规模[15]。第二,西藏数字化档案馆已初步形成,其标志为建成西藏档案办公网、西藏档案政务网、西藏档案信息网等三网和档案基础数据库[16],为各共建单位唐卡档案数字化资源的收集管理和开发利用提供了条件。自治区档案馆作为共建执行机构的主要职责为:①组织制定或推荐唐卡档案数字化建设标准,包括软件标准、存储格式元数据标准等;②接收整理各单位形成的数字化唐卡档案,构建形成唐卡档案数据库;③公布唐卡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为社会提供利用。

3.3 构建唐卡档案数字化资源建设标准体系

资源标准体系建设就是依托唐卡档案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委员会,依据国家档案文献数字化规范及唐卡图像数字化标准,从著录格式、标引规则、数据指标、符号表达与转换、流通规则及软件和硬件系统的兼容性等方面出发,制定唐卡档案数字化资源建设各项标准,用以规范唐卡档案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可依据的有关国家档案管理和数字化建设标准有:《照片档案管理规范》(GB/T 1821—2002)、《数码照片归档与管理规范》(DA/T50)、《照片类电子档案元数据方案》(DA/T54)、《中国档案机读目录格式》(GB/T 20163—2006)、《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GB/T 18894—2016)、《档案著录规则》(DA/T18)、《电子档案移交与接收办法》《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西藏历史档案整理规则(试用)》等规定。可依据的还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管理中心领导小组制定的《文化共享工程省份中心视频资源建设格式规定》《文化共享工程图文和视频资源建设标准规范》,西藏自治区标准化研究所和文化厅共同承担的《唐卡分类》地方标准等,这些标准为唐卡档案数字化资源建设标准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3.4 推进唐卡档案数据库的建设

唐卡档案数据库建设工作就是各个共建单位,依据所藏唐卡资源储备及其建设标准体系,构建唐卡档案数据库。如西藏图书馆建设的《唐卡专题片资源库》[17]。在文物系统,2013年,西藏投入经费843.5万元,启动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目前已完成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等1 305处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调查,采集文物数据114 167件,并对105 494件各类珍稀文物进行数字化建档保护[18]。

目前,“西藏大昭寺佛像唐卡数据库”已初步建成[19]。但各收藏单位在建唐卡档案数据库的过程中存在着数据采集标准不统一、管理分类标准不一致、资源利用率较低、还需进一步完善发展等实际问题。而唐卡档案数据库建设要求档案管理标准规范的一致性和兼容性,否则就难以实现数据的有效利用和共享。鉴于此,笔者建议:①明确建设唐卡档案数据库的目的是将目前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和民协的唐卡档案资源整合在一起,从而解决目前实践中唐卡实体分散保存、不便利用的问题,避免数字资源重复建设问题。②西藏各唐卡收藏单位,由唐卡档案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委员会统一规划与组织协调,依托本单位唐卡资源,依据统一的数字化建设标准,开展唐卡档案专题数据库建设工作。③将各单位建成的唐卡数据库向西藏自治区数字档案馆平台移交汇总,形成西藏唐卡遗产特色数据库。④依据共建权利与义务,将唐卡档案专题数据库与共建单位共享,共同挖掘管理、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3.5 共享和开发利用唐卡档案数字化资源

21世纪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指导国家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利用。2006年,国家档案局发布《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建立一批电子文件中心和数字档案馆,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作为总体目标[20]。鉴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共享和开发利用唐卡档案数字化资源:首先,唐卡档案数字化资源的共享和开发利用要力求做到形式新颖、知识聚合和服务亲民,提升资源的可读性、可用性、现场感,将丰富的内容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其次,依托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共建单位网站平台,以目录查询、珍品荟萃、专题数据库、主题展览等方式,发布、传播、查询和利用唐卡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再次,各共建单位依据联动机制,分工合作,依托唐卡档案数据库,发挥各自功能优势,共同开发利用唐卡档案数字化资源,为社会各界提供利用服务。最后,依托全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开发利用唐卡档案数字化资源,从而实现这一珍贵民族文化遗产在国内外更大范围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共享。

4 结束语

通过对西藏古旧唐卡的保管现状进行调研,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保护策略,以此作为唐卡遗产保护工作的尝试与努力。唐卡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建设唐卡档案数字化资源,可实现西藏散存唐卡原件的集中保护,更好地构建与传承唐卡文化。探讨唐卡档案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问题,对新形势下做好这一珍贵民族文化遗产的集中保护与发掘利用工作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猜你喜欢
唐卡资源共享档案馆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太原市档案馆牵手百年胡氏荣茶共寻文化脉络
集团公司人力资源共享中心模式探索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故宫藏弘历佛装像唐卡研究
清代宫廷唐卡研究综述
浅谈唐卡文物的保护修复——以馆藏清代活佛像唐卡为例
清人绘六世班禅唐卡
一种P2P网络客户资源共享系统设计
针对大数据背景下工程造价信息的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