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是党深刻总结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顺应国际国内大势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提出来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时,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使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等社会各方面建设一体化,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推动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进党的报告,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强调要使全社会对生态文明树立正确、牢固的观念,为后续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产生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类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将这一目标载入国家根本法,更加凸显了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深刻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生态间的不平衡日益严重,因此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该秉持的首要态度。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人类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以自然界为依托,,而正是因为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产生贪欲,但人的活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自然,于是在对自然的过度索取的同时,人类也为自己的未来埋下了祸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应该深刻认识自然界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界的创造和存在,并做到与自然和谐共生,顺应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因急功近利与个人贪欲而违背自然规律。人与自然互相依存共生,人类应当在在对自然一定索取的情况下对自然进行投入和建设,呵护并回报自然,为人类的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现阶段,我国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包括:生态空间遭受持续威胁、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低、生物多样性加速下降的总体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等一系列迫在眉睫的生态环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环境就是民生,在经历了改革开放4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我国所积累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迟迟没有得到相应的解决措施,各类环境污染问题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面对诸如此类现象,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了全面的部署:阐述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重要任务,并构画了2020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成的美好蓝图,我们有理由相信,党在攻坚克难的道路上奋勇前进的步伐永不会停止。
环境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的动力,支持着人类创造能力一次又一次的革新,因此,我们所处的环境是属于人类共同且不可多得的宝藏。习近平总书记很早就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来比喻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正确处理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问题,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相较于古代人类依附自然生存,近现代人对自然的索取越来越变本加厉,甚至凌驾于自然之上。历史上的欧美发达国家无一走的不是先污染再治理的道理,但在自然环境真正受到污染之后,人们面对治理时层出不穷的难题也伤透了脑筋,在深刻认识到污染和治理必须并行的基础上,我国也借鉴了其他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所得经验,在发展的同时不忘保护自然,努力做到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面对现在世界上全球性生态危机频发的现象,党和国家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绿水青山可以带来金山银山,但是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用环境污染为前提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是坚决不可取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的是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相互协调。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不是相对立的,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经济发展不应该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保护和发展两者应该做到互相影响、相辅相成。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增强在环境治理方面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与此同时,加强对制度的约束和监控的监督,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良好的生态系统成为了人们追求的生活保障,在将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丽家园的道路上,我们不断追求、砥砺前行,这是每一个中国人民共同的愿望,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要求。
绿色发展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具有时代特色的一点,它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抓手,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发展要既要增长也要品质的价值追求,体现出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显著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其重点就在于推进产业结构、空间结构、能源结构以及消费方式的绿色转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积极发展节能产业,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生产环境,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则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发展观,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在发展的过程中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贯彻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
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社会生活中,全社会都应该做到将资源节约放在首位,与此同时不断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革新,将有限的资源充分利用,在做好环保工作的同时注重源头治理,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方式保护并修复自然,将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在为自然留下更大修复空间的同时,为子孙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这样的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律来实现。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让制度成为保障生态环境、推进文明建设的主要因素。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首先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只有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更科学的环保工作评价体系、更严肃的环保责任追究制度,才能使得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转变做起,使良好的生态环境全民共享、全民共建。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审定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了以八项制度为重点,加快建立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体系制度,加快推动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例如在水污染治理方面实现的一些措施已经卓有成效。我国长期以来就面临着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水生态退化以及洪涝等多个方面的水问题压力。在过去的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历史中,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几乎成为了捆绑在一起的利益共同体。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性产业是帮助中国绝大多数城市迅速完成城镇化的重要工具,同时也造成了深刻的地区环境破坏。在重大生态问题的背后,所暴露的问题包括部分领导干部的不作为以及人民群众环保意识的缺失等,但在确立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之后,经历过一系列有效安全的整治措施,治污算得上是效果显著,但水污染治理本身就是一个冗长而繁杂的过程,党和国家致力于促进各流域流域水生态系统向良性发展,此番举措对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深刻认识到了建设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实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则是推动建设发展的必要手段,目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为解决各项问题,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等。通过这些制度设计和制度保障,形成不敢且不能破坏生态环境的高压态势和社会氛围,为建设美丽中国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现阶段,我国正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其中包括山体滑坡、水土流失、森林退化、湖泊污染等。对此,党和国家已经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以及内在规律,在重点区域实施重大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同时不断健全完善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保护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牢牢把握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新要求,加快推进生态修复和保护,坚持保护优先、恢复为主,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更好地建设和利用自然。
自然本身就具有较强的修复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人工的辅助措施,使被割裂的生态系统逐渐链接起来,使原有的自然生态廊道恢复起来。在工程正当进行时,我们应该对此充满希望,凭借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将其进行到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方法论的丰富和发展,为生态环境的系统治理提供了科学的自然观和方法论基础。生态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之一,它于全球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全面落实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新要求,尽早达成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望,为早日建成生态安全国家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