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产业:脱贫攻坚根本之策

2019-12-14 23:02
创造 2019年3期
关键词:龙头企业贫困地区贫困户

“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决不能搞急功近利、虚假政绩的东西”“要把握脱贫攻坚正确方向,确保目标不变、靶心不散”……2019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对脱贫攻坚提出新的要求。

“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000万以上”“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加大攻坚力度,提高脱贫质量”,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向全国人民作出这样的承诺。

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打赢打好这场硬仗,离不开产业支撑。产业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模式的重要特征,是脱贫致富、振兴乡村的关键,惟有产业带动才能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才有增收后劲。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特色产业扶贫,注意发展长效扶贫产业,着力解决产销脱节等问题;《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大力扶持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脱贫攻坚进入“后半程”,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既要有速度,也要有质量。近几年来,我国贫困地区产业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贫困地区发展步伐加快,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但总的看,仍存在着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一些贫困地区农产品品种丰富,但多而不优;农业品牌众多,但杂而不亮。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等原因,产品销售不畅、贫困户增产不增收等问题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产业扶贫的效果。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在推动贫困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持续发力,在农业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上下功夫。贫困地区既要坚持因地制宜选好产业,也要坚持龙头引领,强化科技支撑,注重产销对接,促进贫困地区产业提质增效。如此,方能让产业扶贫成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源头活水,实现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龙头”起舞,脱贫有路

打造脱贫产业,离不开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支撑,而提供这些要素保障的主要是企业。作为产业扶贫的中坚力量,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本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和市场优势,在贫困地区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盘活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把老百姓从低效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让贫困群众在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中持续获得收益,走上致富路子。

近年来,全国工商联提出的“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取得很好成效,就是有力的证明。在云南的精准扶贫实践中,全省各地充分发挥企业带农增收作用,让龙头企业做产业扶贫的“领舞者”,推行有组织式的扶贫,通过土地流转、订单种养、入企务工等形式,把企业和贫困户的利益连接起来,让贫困户融入农业产业化,最大限度扩大产业扶贫覆盖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各地涌现出一批带动产业发展效果突出、帮助贫困农户真正脱贫的龙头企业,他们以发展现代农业的“造血”实践,探索出产业扶贫“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的有效模式,贫困户在全产业链上的各环节,能得到生产型、劳务型和资产收益型多种收入。

发展订单农业做扶贫。订单农业是发展脱贫产业最根本的保障,也是龙头企业发展产业最大的优势所在。龙头企业与贫困地区农户签订农产品产销合同,向农户提供种苗、饲料、疫苗、技术等,指导农户开展种植、养殖,并按合同价收购农产品,为贫困户提供了托底。如云南城投集团以云南三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打造的三七产业,三七种植规模最高时达到1.2万亩,年平均种植量保持在6000亩,每年投入5亿多元资金从农民手中收购三七。这种模式解决了贫困地区农户生产什么、物资从哪来、农产品卖给谁、价格下跌亏损怎么办等一系列问题,农户在家就可以安安心心地搞种养,其他一切事情都交给企业,有效释放产业扶贫功能,助力农民增收。

探索资产收益做扶贫。龙头企业通过租赁贫困地区的土地或农业生产设施等,让农民获得长期稳定的租金收益,或者通过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享受企业分红,实现资产收益提升、农户收入增长。对农民而言,通过资产置换,获得了企业的股权,从而将原本由自身承担的经营风险,转而由企业承担;对企业而言,通过出让一部分“股权”获取资源。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的贫困县和集中连片扶贫地区,大多具有独一无二的地理人文环境,以及独特的地理标志性产品。如本来生活网当初就是靠买手在哀牢山地区发现了褚橙这样一款爆品,从而借此极大提升了本来生活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增加就业岗位促扶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在种养环节就能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吸纳大量农户从事农业生产。而且,随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发展,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长和拓宽,龙头企业在农产品加工、销售、物流和附属产业等方面提供的就业岗位越来越多,对贫困地区农民就业增收的带动能力越来越强。如大理时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巍山县庙街镇发展错季葡萄种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这些劳动力就来源于当地贫困群众。2016年,该公司共计用工7.5万人次,支付工资600余万元;2017年用工7.6万人次,支付工资600余万元;2018年用工高峰期达1万人次,其中聘用建档立卡贫困户42户9989人次,支付工资60余万元,人均年收入同比增长200%,极大地解决了周边贫困群众的就业难题。

龙头企业撑起的产业链,把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凝聚在一起,脱贫的乘数效应正在显现。在云南红河州,全州立足既有优势,聚焦水果、蔬菜、花卉、梯田红米、规模养殖、中药材六大产业,引进广东温氏、深圳果菜公司、正大集团、浙江海亮、陕西海升、汇源集团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培育和源农业、乍甸乳业、云河药业、吉成园林等一批本土新型经营主体,做到每个特色优势产业都有龙头企业带动、新型经营主体支撑,为确保贫困群众如期脱贫奠定基础。目前,全州有农业龙头企业380户,扶贫产业覆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总数的97.13%。

实践证明,在新的扶贫方式之下,企业正成为扶贫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有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优势,将分散的农户有序组织起来走向市场,才能真正实现产业脱贫的初衷。因此,在脱贫攻坚的具体实践中,我们要高度重视对龙头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并从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方面对龙头企业产业扶贫予以实际支持。对产业扶贫表现优秀的企业,建议以适当形式予以表彰奖励,营造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参与产业扶贫的良好氛围。同时,总结宣传各地龙头企业产业扶贫的好做法、好经验,因地制宜推广龙头企业产业扶贫的有效模式。

对龙头企业来讲,在带动贫困农户脱贫的同时,企业也可以实现更好发展。通过在贫困县开展生产经营,能够充分利用当地优质的农业生态资源和相对低廉的人力资源,为企业发展壮大打下基础。政府部门要建立完善贫困户与市场主体的利益联结长效机制,让参与扶贫的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命运共同体,真正实现企业、农户和社会效益的“三赢”局面,共同走向脱贫致富。

科技赋能,增效有力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也是一样。脱贫攻坚领域的“渔”是什么?科技无疑是答案之一。邓小平同志说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提升产业扶贫效果,关键是要有龙头带动,有技术支撑。只有针对贫困乡村生产技术落后和技术人才极度缺乏的现实状况,注重将治穷与治愚相结合,向贫困地区输入科技人才、建立健全科技示范网络,提高农民素质,才能增强贫困地区农民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数字和事实最能说明问题——曲靖宣威市充分利用田间地里调味品、太坤调味品、老余家调味品等辣椒加工企业原料需求大这一契机,并结合辣椒种植适宜范围广这一特点,选择辣椒产业作为脱贫增收产业之一。紧紧依托宣威市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开展技术研发,重点加强品种引进、研发、栽培管理等技术的研发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推广运用,着力提高辣椒单产,提升效益。先后从贵州、四川等地引进“香辣1号”“线椒王”等品种,成功选育出“坤太1号”。由入园企业开展品种改良试验,筛选出抗性强、产量高、品质优的改良品种,为辣椒产业扶贫提供良种保障。同时注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运用推广,大力推广辣椒种植“七统一”模式,即统一种植品种、统一育苗移栽、统一划线理墒、统一栽培密度、统一施肥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和统一分级回收。在种植中,实行“公司+合作社+贫困户+订单”的产业扶贫发展模式,合作社集中技术培训和指导。2018年,种植辣椒13万亩,实现产量3.38万吨、产值5.07亿元,带动1265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3630万元。

通过科技扶贫引导贫困地区合理的开发资源,做长、做强、做优产业链,不仅能将地方资源优势转化为地方经济优势,也能提升贫困地区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实现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最大力度让当地群众“脱贫不返贫”。

科技扶贫作为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30多年来已然硕果累累——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贫困地区,围绕解决贫困群众温饱问题,瞄准地方特色主导产业,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成功创造了不少科技扶贫经验,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但应该正视的是,在一些贫困地区,科学知识、科技人才、科技资源仍比较匮乏,农业生产方式粗放、缺乏专业化的生产经营技能、农产品上行渠道受阻等问题仍是当前贫困地区脱贫过程中的软肋。

科技扶贫大有可为,也必须大有作为。在产业脱贫中,各地应瞄准贫困乡村实际需求,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探索强化产业扶贫和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与人才保障新途径,通过转化实用技术、建立服务体系、培养乡土人才等措施,提升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效益、劳动力创业创新技能,促进脱贫增收,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一方面,依托高校院所发挥人才智力优势,加大对贫困地区的科技服务力度。科研机构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深入贫困地区开展对接服务,不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一是派科技专家结合贫困地区实际情况,围绕当地战略部署,联合编写扶贫产业发展实用技术,内容包括茶叶、马铃薯、中药材、云岭牛等多种种植养殖技术,免费发放到全县种养大户和贫困户手中,为广大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提供科学的技术指导;二是凝聚专家资源、技术资源,组建科技咨询专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从特色经济和规模产业入手,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咨询与服务;三是对贫困地区的群众开展形式灵活多样的实用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培训,重点帮助解决产业关键技术等问题,为贫困地区培养出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产业致富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

另一方面,吸引更多科技创新型企业落户贫困地区。企业的科技能力上不去,产业链自然做不长、产品附加值也很难跟得上。企业要注重自主创新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并将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进而带动脱贫攻坚的步伐加快。要吸引更多科技创新型企业落户贫困地区,通过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让农产品更加丰富多元,更易储藏运输,更有市场效益,快速实现贫困山区农产品变成热销品的蜕变之路。企业要不断创新,带头做长、做强、做优产业链。例如,目前茶叶大多局限于饮用,但事实上茶叶提取还有很多文章可做:美容产品、洗护产品等等,更深的就是这一片茶叶里面的各种成分的提取,能运用于医疗、保健等等。

此外,农业、环保、科技等部门也应该尽快建立有效沟通工作机制,定期会商研究,切实解决农业产业在发展中遇到的一些技术问题等。

对接市场,产销无忧

产业扶贫,产品不仅要产得出、产得好,还得卖出去、卖上好价钱,如此,农民才能得到真正实惠。近几年,产业扶贫项目不断落地成绩可喜,但产品销售难、效益低以及开局良好但后劲不足等问题并不鲜见。

有市场的产业化才是致富之路,推进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这是长效产业扶贫的关键。

首先,加强市场化信息化建设,推进贫困地区信息服务提升。这是长效产业扶贫和产销对接重要环节。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往往面临市场信息瓶颈,容易盲目生产、销售不畅,导致滞销卖难和价格大幅波动,严重影响产业扶贫的成效。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始终注重研究市场,避免发展产业盲目跟风、一哄而上。应以贫困地区特色优势品种为重点,建立和畅通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信息渠道,加强市场和产业跟踪研判,做好信息精准引导和精准服务,及时掌握市场供求信息,将市场风险防范关口前移,有效管控产业发展风险。

第二,积极打造电子商务新平台,解决农产品市场销售问题。各级政府要积极顺应“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完善功能及配套设施,积极打造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提升农村电商服务体系、网店建设和网店服务的水平。建议从战略层面统筹贫困地区电商资源和物流网建设,鼓励电商在贫困地区建立电商网和物流网,打通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物流站。加大对贫困地区农业龙头加工企业、销售企业及农村电商的奖励和扶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更多的农业龙头企业、连锁大型超市、外贸公司等企业到贫困地区收购农产品,为实现订单农业、带动贫困户增收提供有力保障。在这方面,可以参考曲靖市师宗县的做法。2018年,师宗县通过公开招投标,选定淘金集团负责推进本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建设,打造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县乡村三级物流仓储配送体系、农产品品牌营销及质量管理体系、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品牌打造、营销策划、质量检测、创业孵化、人才培养、传统企业转型等全方位、一体化的电商服务。2018年,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3.4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农产品网络销售额1.16亿元。

第三,帮助贫困地区提升品牌意识,打造品牌美誉度高的区域性产品。产品销路不能指望“爱心”消化,各方帮扶目的是引导和增强贫困地区、贫困村对接市场、开拓市场的能力。广大贫困地区自然生态系统保存相对完好,出产的农产品大都是绿色天然的优良产品,但许多优良产品“藏在深山人未识”。贫困地区要积极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变化,调优、调高、调精农产品生产,扩大中高端供给,提高农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在这方面,师宗县的做法同样值得借鉴,通过对全县农业产业、林业产业情况进行统计、梳理,师宗县选出24种适宜打造网货的产品,建立了师宗县农产品数据库。同时,出台《师宗县公用品牌授权使用保护管理办法和流通标准》,打造“良品高良”公共品牌,加强品牌规范管理;完成溯源平台建设和溯源设备的安装调试,初步实现质量可追溯、责任可追查;完成数据收集平台建设,全县78个镇村电商服务站点开通了平台账号;制定10款特色农产品流通标准,并鼓励支持企业应用。

总之,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需要多方力量合力下好“绣花”功夫,共同把“后半篇文章”做活,让产业扶贫实现“全过程精准”。

猜你喜欢
龙头企业贫困地区贫困户
吕梁两企业入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百强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山西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单出炉
比亚迪集团扶贫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西南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桂林举办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兴宁19家企业获评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