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镜像中的陇西

2019-12-14 22:06石云涛
地域文化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陇西吐蕃中华书局

石云涛

丝绸之路过陇山就是陇西地面,又称陇右,从内地视角又称“陇外”。贞观元年(627)分全国为十道,开元年间增置至十五道,都以陇山以西至敦煌(沙州)的地区为陇右道,兼统西域,辖今甘肃、青海湖以东和新疆地区。景云二年(711)以黄河为界,以西置河西道,以东为陇右道。于是“陇右”之地域范围便有广狭二义。广义范围即“十道”时期的陇右道,狭义范围指今黄河以南、青海湖以东至陇山的地区。①今陇山以东的平凉、庆阳二市习称“陇东”,但就其隶属关系和历史文化传统而言,与陇右地区颇多相似,故亦属“陇右”。“陇右”有时又具体指陇西郡之地。本文取狭义范围。涉及陇西的唐诗作品不少,这些作品对我们认识陇西历史文化和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有重要价值。诗是文学作品,更多的反映唐人心目中的陇西,反映他们思想、情感和心态,但也具有某种史料价值。本文试图从诗史互证角度揭示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请方家指正。

一、唐诗中的边塞战争与丝路意象

唐诗中“陇西”通常指狭义的概念。春秋时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置陇西郡,辖今甘肃天水、甘谷、武山、岷县、陇西和临洮等地。秦朝时为三十六郡之一,郡治在狄道(今甘肃临洮)。“秦置陇西郡,以居陇坻之西为名,二汉因之。灵帝分立南安郡,魏置镇守在此,晋为南安、陇西二郡地。后魏为陇西郡,兼置渭州。后周为南安郡。隋初废,炀帝初,复置陇西郡。大唐为渭州,或为陇西郡。”①(唐)杜佑:《通典》卷174《州郡典》四,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546页。从自然地理看,这一带地处黄土高原西部,青藏、内蒙古和黄土三大高原结合部;从交通人文地理看这一带是唐代西部边境地区和丝绸之路要道,因此备受唐人关注。

两汉时陇西一带是汉朝与羌人长期交战的地方,作为诗歌吟咏的对象,在汉代诗歌中“陇西”已经成为征战意象。现在所看到最早写到陇西的是汉末左延年《从军行》诗:“苦哉边地人,一岁三从军。三子到敦煌,二子诣陇西。五子远斗去,五妇皆怀身。”②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10页。诗中“陇西”是边塞戍守之地。后世诗提到“陇西”或“陇右”往往也是边塞、前线和战争意象。南朝戴暠《从军行》云:“长安夜刺闺,胡骑白铜鞮。诏书发陇右,召募取关西。”③(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32,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479页。江总《雨雪曲》云:“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④(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24,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358页。刘孝威《骢马驱》云:“翩翩骢马驱,横行复斜趋。先救辽城危,后拂燕山雾。风伤易水湄,日入陇西树。未得报君恩,联翩终不住。”⑤(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24,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357页。

汉乐府有《陇西行》旧题,其古辞应该与战争有关,但流传下来的最早歌辞却是夸赞家中主妇,“古辞云:‘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始言妇有容色,能应门承宾。次言善于主馈,终言送迎有礼。……若梁简文‘陇西四战地’,但言辛苦征战,佳人怨思而已”。⑥(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37,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542页。后世流传下来以此为题的作品,有的像晋陆机,南朝谢灵运、谢惠连的诗皆与征战无关,但更多的是像简文帝的诗写“辛苦征战,佳人怨思”,成为以《陇西行》为题的诗作传统题材。如简文帝《陇西行三首》其二:“陇西四战地,羽檄岁时闻。护羌拥汉节,校尉立元勋。石门留铁骑,冰城息夜军。洗兵逢骤雨,送阵出黄云。沙长无止泊,水脉屡萦分。当思勒彝鼎,无用想罗裙。”其三:“悠悠悬旆旌,知向陇西行。减灶驱前马,衔枚进后兵。沙飞朝似幕,云起夜疑城。迥山时阻路,绝水亟稽程。往年郅支服,今岁单于平。方观凯乐盛,飞盖满西京。”⑦(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37,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543-544页。庾肩吾《陇西行》云:“借问陇西行,何当驱马征。草合前迷路,云浓后暗城。寄语幽闺妾,罗袖勿空萦。”⑧(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37,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544页。吴均《和萧洗马子显古意诗六首》其四写思妇盼归:“何处报君书,陇右五歧路。泪研兔枝墨,笔染鹅毛素。碧浮孟渚水,香下洞庭路。应归遂不归,芳春空掷度。”⑨(南朝·梁)徐陵编,(清)吴兆宜注,程琰删补:《玉台新咏笺注》卷6,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28页。一边是乘危履险的前方征战,一边是罗裙罗袖的空房独守。

唐诗中写到陇西、陇右或陇外,其思想内容、情感特征和艺术风格随着政治形势、边防局势和时代精神的变动而变化。初盛唐时期国力强盛,陇右、河西以至西域,疆域万里,陇右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⑩(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16,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919页。此“陇右“主要指陇山以西的一部分地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初唐诗人以《陇西行》为题写的诗完全摆脱了“辛苦征战,佳人怨思”传统主题,而是透露出盛世繁华、追求功名和开朗乐观的精神,王勃的诗就是代表作,其《陇西行十首》便是这种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的反映。出身陇西的少年进入长安,炫耀家族的富有,裘马轻狂:“陇西多名家,子弟复豪华。千金买骏马,蹀躞长安斜。”在长安充任羽林军的陇西子弟喜欢射猎,不惧猛兽,体现了陇西人的尚武精神:“雕弓侍羽林,宝剑照期门。南来射猛虎,西去猎平原。”陇西人积极进取,豪迈勇武,追求立功扬名。自古以来此地出现过不少立功边塞扬名阙庭的重臣良将,他们为陇西的历史增添了光彩:“充国出上邽,李广出天水。门第倚崆峒,家世垂金紫。”“麟阁图良将,六郡名居上。天子重开边,龙云垒相向。”当边境发生战争,陇西子弟踴跃报名从军,勇当先锋:“烽火照临洮,榆塞马萧萧。先锋秦子弟,大将霍嫖姚。”“开壁左贤败,夹战楼兰溃。献捷上明光,扬鞭歌《入塞》。”“更欲奏屯田,不必勒燕然。古人薄军旅,千载谨边关。”在王勃笔下,丈夫远征,妇女亦无怨无悔:“少妇经年别,开帘知礼客。门户尔能持,归来笑投策。”①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330页。诗中的“少妇”在征人经年不归时,却独持家务,无愁苦之容。

随着边境形势变化,陇西逐渐失去和平安定的局面,盛唐时陇西面临着与吐蕃之间复杂的和战关系。吐蕃击灭吐谷浑之后,便与唐朝在这里直接对峙,从高宗时起唐蕃关系恶化,此后双方战事不断,因此写到陇西的诗篇在描写战争的内容方面发生了变化,其内涵主要指唐蕃之间的战争。杜甫《兵车行》云:“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②(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2,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15页。这里以古代今,“青海头”正是唐与吐蕃反复争夺之地。王维《陇西行》诗:“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③(唐)王维撰,(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卷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2页。酒泉并不在西域都护辖下,在这里只是边境地区的代称,那里军情紧急,需要增援。王维的时代西部边境外敌是吐蕃,“匈奴”代指吐蕃。“关山”即陇山,是前往边地的经行之地。从高宗时起,唐蕃间在河湟之地进行拉锯战,唐军前往河湟必经陇西。因此这里并不全是虚写,而是实际战争形势的反映。长孙左辅《陇西行》与王维诗同一题旨:“阴云凝朔气,陇上正飞雪。四月草不生,北风劲如切。朝来羽书急,夜救长城窟。”④(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37,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544-545页。长孙左辅是开元年间诗人,与王维同时,唐军度陇作战反映的也是边地军情紧急,后方的部队经过陇西前往救援的情景。

陇西“东接秦州,西逾流沙,南连蜀及吐蕃,北界朔漠”,⑤(唐)李隆基撰,李林甫注:《大唐六典》卷3,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年,第58页。地处丝绸之路枢纽之地,联结着从中原赴西域和蜀地、吐蕃、北方草原的道路。唐代出使河西、西域、中亚、西亚和南亚的使节,往来奔波于丝绸之路上的商旅和西征的将士总要经过陇西,陇西道上亭堠相望,古塞苍凉。崔国辅《渭水西别季仑》诗云:“陇外长亭堠,山深古塞秋。不知呜咽水,何事向西流。”⑥周勋初等主编:《全唐五代诗》卷133,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796页。在诗人于渭水送别朋友时,想象着朋友的行程将路经“陇外”,陇外亭堠相望的景象便浮现在他的眼前。与汉魏六朝时期诗中“陇西”更多的是一种意象不同,唐诗中更多写实的成分,因为唐朝在击灭东西突厥之后,河西走廊、西域甚至中亚地区都进入唐朝势力范围,唐人从中原地区特别是都城长安出发西行的人越来越多,更多的人经过陇西之地前往河西、蜀中、西域和中亚甚至更远的地方,陇西是实实在在地经行之地,而不是想象中的边境和前线。高宗、武后时人员半千有《陇右途中遭非语》诗,从题目可知是行经陇右时遭到诽谤时所写。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94,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014页。岑参经陇右赴西域时作《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云:“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②(唐)岑参著,陈铁民、侯忠义校注:《岑参集校注》卷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75页。渭州,治所在襄武(今甘肃陇西东南),辖境相当于今陇西、定西、漳县、渭源和武山等县。

陇西是前往河西走廊和西域的要道,经行此地西行的并不仅仅是出征的将士,还有商旅、使臣和文士。唐朝前期社会安定,丝绸之路上商业贸易十分兴盛,越陇经商者络绎不绝。那些奔波于丝路上的商旅经久不归,与闺中佳人也有离别相思,诗中有歌咏此情的内容。刘希夷《江南曲八首》其三云:

君为陇西客,妾遇江南春。朝游含灵果,夕采弄风蘋。果气时不歇,蘋花日自新。以此江南物,持赠陇西人。空盈万里怀,欲赠竟无因。③(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26,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87页。

按照唐人常称商贾曰“客”的习惯,这位陇西人应是来自江南的经商者。诗写春天来临时他远在江南的夫人曾想以家乡的物产寄赠,但商人萍踪不定,无处可寄,令佳人惆怅。朝廷派往各地和异域的使节路经陇西。赵嘏《昔昔盐·垂柳覆金堤》诗云:“新年垂柳色,袅袅对空闺。不畏芳菲好,自缘离别啼。因风飘玉户,向日映金堤。驿使何时度,还将赠陇西。”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27,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75页。入蜀经岐山道者也要过陇山,而后经陇右入蜀。杜甫携家人入蜀途经陇西,其《发同谷县》诗云:“始来兹山中,休驾喜地僻。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忡忡去绝境,杳杳更远适。停骖龙潭云,回首白崖石。”⑤(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9,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705-706页。此诗题注:“乾元二年十二月一日自陇右赴剑南纪行。”同谷县于宝应中地陷吐蕃,咸通末复置,为成州治所。安史之乱中杜甫入蜀途中曾寓此,因感伤离乱作《同谷七歌》,又从此地出发入蜀。

二、从唐诗看唐后期陇西的形势

安史之乱后,西域和陇右、河西走廊都先后落入吐蕃人之手,通往西域的陇右道阻断,这种沉痛的现实引起诗人们伤感。杜甫《天边行》云:“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⑥(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14,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212页。张籍《陇头行》云:“陇头路断人不行,胡骑夜入凉州城。汉兵处处格斗死,一朝尽没陇西地。”⑦(唐)张籍著,徐礼节、余恕诚校注:《张籍集系年校注》卷7,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803页。其《泾州塞》诗云:“行道泾州塞,唯闻羌戍鼙。道边古双堠,犹记向安西。”⑧(唐)张籍著,徐礼节、余恕诚校注:《张籍集系年校注》卷5,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638页。李频《赠泾州王侍御》:“一旦天书下紫微,三年旌旆陇云飞。塞门无事春空到,边草青青战马肥。”⑨(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587,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6813页。泾州古城位于今甘肃泾川县城北,由于从此西去便成为吐蕃人占领区,因此本属内地的泾州被称之为“塞”“塞门”。陇山成为戍守的前线,当时称为“陇戍”,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三云:“陇戍三看塞草青,楼烦新替护羌兵。同来死者伤离别,一夜孤魂哭旧营。”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746,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8492页。因此传统闺怨题材中征人陇山戍守,在唐诗中具有了某种写实的成分。李频《春闺怨》云:“红妆女儿灯下羞,画眉夫婿陇西头。自怨愁容长照镜,悔教征戍觅封侯。”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587,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6808页。“画眉”用汉张敞的典故形容夫妻恩爱,当年夫妻恩爱卿卿我我的生活只成了回忆,如今丈夫远戍“陇西头”,面对独守空房的处境,红妆少妇心生悔意和愁怨。

提到陇西,来到陇西,遇到来自陇西的行人,总是触动诗人丧亲失地之痛。戎昱《逢陇西故人忆关中舍弟》云:“莫话边庭事,心摧不欲闻。数年家陇地,舍弟殁胡军。每念支离苦,常嗟骨肉分。急难何日见,遥哭陇西云。”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270,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020页。耿湋《凉州词》云:“国使翻翻随旆旌,陇西岐路足荒城。毡裘牧马胡雏小,日暮蕃歌三两声。”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269,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002页。当出使吐蕃的唐使路经失陷的陇西之地时,看不到汉人耕种,而是放牧的胡儿;听不到欢声笑语,而是日晚时分的蕃歌。张祜《听简上人吹芦管三首》由听乐引起国土沦丧之悲:

其一

蜀国僧吹芦一枝,陇西游客泪先垂。

至今留得新声在,却为中原人不知。

其二

细芦僧管夜沈沈,越鸟巴猿寄恨吟。

吹到耳边声尽处,一条丝断碧云心。

其三

月落江城树绕鸦,一声芦管是天涯。

分明西国人来说,赤佛堂西是汉家。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511,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5850页。

陇西客应是陇西失陷后漂泊入蜀的人,当他听到蜀僧吹奏的芦管乐曲,那是曾经流行陇西地区的乐曲,因而勾起异乡客的故乡之思。芦管吹奏的凄凉乐曲似乎告诉异乡客,不仅陇西,连遥远的赤佛堂西一带也曾经是大唐的国土。赤佛堂是西域地名,在高仙芝进军吐蕃连云堡(在今阿富汗东北部喷赤河南源兰加尔)的途中。高仙芝当年率兵伐吐蕃,分兵三路:“使疏勒守捉使赵崇玭统三千骑趣吐蕃连云堡自北谷入,使拨换守捉使贾崇瓘自赤佛堂路入;仙芝与中使边令诚自护密国入,约七月十三日辰时会于吐蕃连云堡。”⑥(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04《高仙芝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203-3204页。斯坦因认为赤佛堂乃瓦罕溪谷中一座当地人称作“小栈”(Karwan-Balasi)的石砌小屋,在兰加尔与波咱拱拜之间,这里有一小佛龛。王小甫认为赤佛堂应该在“古代的连云堡以西尤其是昏驮多一带”。⑦A.Stein,Serindia.DetailedReportofExplorationsinCentralAsiaandWesternmostChina,Vol.1,Oxford.1921,p73.王小甫:《七至十世纪西藏高原通其西北之路》,原载《春史卞麟锡教授停年纪念论丛》,(韩)釜山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版,收入《边塞内外》,北京:东方出版社,2016年,第74页。昔日远在葱岭以西的赤佛堂西一带尚属唐朝国土,如今陇西已经沦落,只剩一支乐曲流行,触动着人们的失地之悲,令诗人痛心疾首。唐后期诗中写到陇西常常染上一层悲凉色彩。钱起《陇右送韦三还京》诗云:“春风起东道,握手望京关。柳色从乡至,莺声送客还。嘶骖顾近驿,归路出他山。举目情难尽,羁离失志间。”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237,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635页。在一派春光明媚的季节送朋友入京,却情感忧伤。姚系《京西遇旧识兼送往陇西》云:“蝉鸣一何急,日暮秋风树。即此不胜愁,陇阴人更去。相逢与相失,共是亡羊路。”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253,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856页。胡曾《交河塞下曲》云:“交河冰薄日迟迟,汉将思家感别离。塞北草生苏武泣,陇西云起李陵悲。”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647,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7418页。

唐后期诗中产生收复失地的呼声,凤翔地近陇右,为抵御吐蕃的前线,诗人寄希望于凤翔将士。李频《送凤翔范书记》云:“西京无暑气,夏景似清秋。天府来相辟,高人去自由。江山通蜀国,日月近神州。若共将军语,河兰地未收。”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589,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6837页。李频《赠李将军》云:“吾宗偏好武,汉代将家流。走马辞中禁,屯军向渭州。天心待破虏,阵面许封侯。却得河源水,方应洗国仇。”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589,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6838页。眼看陇西长久的沦陷,唐朝无力收复,诗人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满。他们把失地难收归结为边将不肯用命、不作为和腐败。耿湋《陇西行》云:“雪下阳关路,人稀陇戍头。封狐犹未翦,边将岂无羞。白草三冬色,黄云万里愁。因思李都尉,毕竟不封侯。”⑥(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37,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544页。侵入唐朝的敌人没有消灭,边将应该感到羞愧。元稹《缚戎人》云:“边头大将差健卒,入抄禽生快于鹘。但逢赪面即捉来,半是边人半戎羯。”在他们邀赏论功的“俘虏”中,竟然有一半是“边人”即边境地区的汉人百姓:“中有一人能汉语,自言家本长城窟。少年随父戍安西,河渭瓜沙眼看没。”朝廷供养大批边兵,却无人进军收复失地,只用几个俘虏敷衍朝廷,邀功请赏:“缘边饱喂十万众,何不齐驱一时发。年年但捉两三人,精卫衔芦塞溟渤。”⑦(唐)元稹:《元稹集》卷24,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619-4620页。诗写一位身陷吐蕃的汉人,从吐蕃之地逃归。边将不肯上阵杀敌,又想邀功请赏,竟把他作为俘虏抓获,而后被朝廷发配到南方。

宣宗时吐蕃内乱,唐军收复秦、原、安乐三州和石门、驿藏、木峡、特胜、六盘、石峡和萧关等七关。沙州张议潮起义收复河西,驱逐吐蕃人在这一带的势力,河陇之地恢复,诗人欣喜若狂。张祜《喜闻收复河陇》诗云:“诏书频降尽论边,将择英雄相卜贤。河陇已耕曾殁地,犬羊谁辩却朝天。高悬日月胡沙外,遥拜旌旗汉垒前。共感垂衣匡济力,华夷同见太平年。”⑧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200页。马植《奉和白敏中圣道和平致兹休运岁终功就合咏盛明呈上》诗云:“舜德尧仁化犬戎,许提河陇款皇风。指挥貙武皆神算,恢拓乾坤是圣功。四帅有征无汗马,七关虽戍已弢弓。天留此事还英主,不在他年在大中。”⑨(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479,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5455页。他们热情歌颂天子的圣明、朝廷的运筹和将帅的用命,喜庆陇西、河湟一带的收复。

三、唐诗咏却敌立功的陇右名将

陇右是与吐蕃对峙的前线,因此朝廷重视选拔名将驻守此地。在与吐蕃长期的军事对抗中,涌现出许多效命国家的勇士和名将,诗人歌颂那些抗敌立功的将军。杜希望曾任陇右节度留后、鸿胪卿、西河太守,是安史之乱前抗击吐蕃的名将,岑参《西河太守杜公挽歌四首》是歌咏他的组诗。其三云:

忆昨明光殿,新承天子恩。剖符移北地,授钺领西门。塞草迎军幕,边云拂使轩。至今闻陇外,戎虏尚亡魂。①陈铁民、侯忠义校注:《岑参集校注》卷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421页。陈铁民等认为,明抄本《岑参集》、《全唐诗》诗题作“河西太守”,误。王维有《故西河郡杜太守輓歌三首》诗,亦作“西河”,西河太守杜公,疑指杜佑之父杜希望,京兆人,曾任陇右节度留后,卒时官西河太守。

这位在陇右建立了功名的杜公来自长安,归葬长安。人虽去世,当年在“陇外”的威名至今仍令敌人闻风丧胆。

唐军中有不少出身番族的将军,被称为番将,哥舒翰是其中之一。哥舒翰是唐前期最著名的边将之一,初为安西节度使王忠嗣衙将,擢为大斗军副使,因拒吐蕃有功,迁陇右节度副使,后代王忠嗣知节度事。天宝末,加河西节度使,封西平郡王。哥舒翰身兼陇右、河西两道节度使,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屡立战功。他对吐蕃战争的胜利最著名的是石堡城之战。石堡城是军事重镇,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南湟源县西南,唐与吐蕃争此城屡得屡失,双方曾有两次大战。第一次发生在开元十七年(729)。吐蕃军占领石堡城,以此为基地,频繁袭扰河西、陇右。朝廷命朔方节度使李祎与河西、陇右地区将帅共议攻城之计。李祎采取远途奔袭战术,收复石堡城,留兵驻防,置振武军,河西与陇右两道连为一片。吐蕃遣使求和,开元十八年(730)约以赤岭(今青海日月山)为界,并于甘松岭(在今四川松潘)及赤岭互市。石堡城后又被吐蕃占领,成为其侵扰河湟地区的基地,唐军多次攻城,终因山道险远而未成功。天宝八载(749)发生第二次大战,这年六月,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及突厥阿布思部奉命再攻石堡城,以死伤数万人的代价,攻克石堡城,驻兵戍守,易其城名为神武军。哥舒翰对战事的险恶有亲身体会,他本是一员武将,却流传下来一首《破西戎》诗歌咏其事:

西戎最沐恩深,犬羊违背生心。神将驱兵出塞,横行海畔生擒。石堡岩高万丈,雕窠霞外千寻。一喝尽属唐国,将知应合天心。②敦煌文书伯三六一九,转录自任中敏编著《敦煌歌辞总编》卷2,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年,第272页。按:原文“一喝尽属唐国”,任中敏先生改“喝”为“唱”,未必确当,“喝”或许更符合战场猛将的气势。

诗极言石堡城的险要和得之不易。

石堡城之战的胜利引起当地百姓的赞扬和肯定,西鄙人《哥舒歌》云:“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784,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8850页。这首诗还有另一个版本:“天宝中,哥舒翰为河西节度使,控地数千里,甚着威令。故西鄙人歌曰:‘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吐蕃总杀尽,更筑两重壕。’”④(宋)钱易:《南部新书》庚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06页。诗赞美哥舒翰的威震敌胆。但对朝廷的边防政策、哥舒翰的边功和石堡城之战,诗人观点不一,有人颂扬,有人否定。储光羲《哥舒大夫颂德》诗写哥舒翰善于用兵,其中特别写到石堡城之战:

戎人昧正朔,我有轩辕兵。陇路起丰镐,关云随旆旌。河湟训兵甲,义勇方横行。韩魏多锐士,蹶张在幕庭。大非肆决轧,石堡高峥嵘。攻伐若振槁,孰云非神明。嘉谋即天意,骤胜由师贞。枯草被西陆,烈风昏太清。戢戈旄头落,牧马昆仑平。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137,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389-1390页。

唐军艰难地拿下石堡城,被他说成如摧枯拉朽。李白对哥舒翰以数万人代价攻下石堡城不以为然,其《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云:“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②(唐)李白著,瞿蜕园、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卷1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144页。杜甫晚年反思玄宗开边战争,批判其穷兵黩武政策,对哥舒翰等边将的战功进行了重新评价,《遣怀》诗云:“先帝正好武,寰海未凋枯。猛将收西域,长戟破林胡。百万攻一城,献捷不云输。组练弃如泥,尺土负百夫。拓境功未已,元和辞大炉。”③(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16,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488-1449页。先帝即玄宗,因其“好战”,故“猛将”开边拓土,其中包括哥舒翰。“百万攻一城”显指石堡城之战,诗对不恤士卒之命换取一城的战争表达了不满。

诗人歌颂哥舒翰,一方面他功勋卓著,为稳定唐朝西部局势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也有干谒之意,希望得到他的举拔。杜甫《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云:

今代麒麟阁,何人第一功。君王自神武,驾驭必英雄。开府当朝杰,论兵迈古风。先锋百胜在,略地两隅空。青海无传箭,天山早挂弓。廉颇仍走敌,魏绛已和戎。每惜河湟弃,新兼节制通。智谋垂睿想,出入冠诸公。日月低秦树,乾坤绕汉宫。胡人愁逐北,宛马又从东。受命边沙远,归来御席同。轩墀曾宠鹤,畋猎旧非熊。茅土加名数,山河誓始终。策行遗战伐,契合动昭融。勋业青冥上,交亲气概中。未为珠履客,已见白头翁。壮节初题柱,生涯独转蓬。几年春草歇,今日暮途穷。军事留孙楚,行间识吕蒙。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④(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3,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88-192页。

杜甫肯定哥舒翰克敌制胜安定边疆的大功,当时哥舒翰正受明皇宠幸,杜甫投诗哥舒翰想投身其幕府,诗中不能不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高适曾任哥舒翰河西幕府掌书记,作为哥舒翰的属下,他的诗中多次写到这位战功卓著的主帅,多加恭贺和赞美。《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云:

遥传副丞相,昨日破西蕃。作气群山动,扬军大旆翻。奇兵邀转战,连弩绝归奔。泉喷诸戎血,风驱死虏魂。头飞攒万戟,面缚聚辕门。鬼哭黄埃暮,天愁白日昏。石城与岩险,铁骑皆云屯。长策一言决,高踪百代存。威稜慑沙漠,忠义感乾坤。老将黯无色,儒生安敢论。解围凭庙算,止杀报君恩。唯有关河渺,苍茫空树墩。⑤(唐)高适著,孙钦善校注:《高适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30-231页。

高适《自武威赴临洮谒大夫不及因书即事寄河西陇右幕下诸公》诗云:

顾见征战归,始知士马豪。戈鋋耀崖谷,声气如风涛。隐轸戎旅间,功业竞相褒。献状陈首级,飨军烹太牢。俘囚駈面缚,长幼随巅毛。毡裘何蒙茸,血食本膻臊。汉将乃儿戏,秦人空自劳。⑥敦煌文书伯二五五二,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33页。

诗描写唐军凯旋时献俘的场面,以此称颂哥舒翰的战功。高适《同吕判官从哥舒大夫破洪济城回登积石军多福七级浮图》云:“拔城阵云合,转旆胡星坠。大将何英灵,官军动天地。君怀生羽翼,本欲附骐骥。款段苦不前,青冥信难致。一歌阳春后,三叹终自愧。”①(唐)高适著,孙钦善校注:《高适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28页。积石军,高宗仪凤二年(677)改北周以来静边镇置,驻地在今青海贵德县河阴镇,管兵7,000人,马100匹。属陇右节度使。唐代积石军曾建有佛塔,称多福七级浮图。其地乃唐军主要屯田区之一,因吐蕃骑兵常来夺麦,一度被称为“吐蕃麦庄”。肃宗乾元元年(758)军废,地入吐蕃。诗写于哥舒翰大战获胜返师,将士登临佛塔之时,歌颂“大将”用兵如神和官军声威之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攀龙附凤之意。高适《九曲词三首》都是歌颂哥舒翰的,其一:“许国从来彻庙堂,连年不为在疆场。将军天上封侯印,御史台上异姓王。”其二:“万骑争歌杨柳春,千场对舞绣骐驎。到处尽逢欢洽事,相看总是太平人。”其三:“铁骑横行铁岭头,西看逻逤取封侯。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②(唐)高适著,孙钦善校注:《高适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32-233页。这三首诗名为“词”,显然是用于歌唱的。“九曲”指黄河,代指河湟地区。诗歌颂哥舒翰这位“异姓王”的武功,因为他的战功使陇右一带获得了太平和安宁。

安史之乱发生,哥舒翰奉命率军驻守潼关,兵败被执,遂降,后被杀。③(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04《哥舒翰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211-3215页。但唐后期人们对他似乎并无厌恶之情。当陇右陷于吐蕃时,人们更加怀念当年却敌立功的哥舒翰。薛逢《感塞》云:“满塞旌旗镇上游,各分天子一方忧。无因得见哥舒翰,可惜西山十八州。”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548,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6334页。令诗人遗憾的是那么多守边的将军,没有一个能像哥舒翰那样战胜强敌收复失地。杜甫《喜闻盗贼蕃寇总退口号五首》其二云:“赞普多教使入秦,数通和好止烟尘。朝廷忽用哥舒将,杀伐虚悲公主亲。”⑤(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21,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858页。朝廷没有任用像哥舒翰那样的名将,战端重起,致使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和亲吐蕃的成果前功尽弃。元稹《西凉伎》诗云:

哥舒开府设高宴,八珍九酝当前头。前头百戏竞撩乱,丸剑跳踯霜雪浮。狮子摇光毛彩竖,胡腾醉舞筋骨柔。大宛来献赤汗马,赞普亦奉翠茸裘。一朝燕贼乱中国,河湟没尽空遗丘。开远门前万里堠,今来蹙到行原州。去京五百而近何其逼,天子县内半没为荒陬,西凉之道尔阻修。连城边将但高会,每听此曲能不羞。⑥(唐)元稹:《元稹集》卷24,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81页。

诗人把昔日陇右、河西的安乐归结为有哥舒翰那样的名将驻守,把唐朝西部大片国土的丧失归因于缺乏哥舒翰那样的良将。

哥舒翰部下有两位名将受到杜甫称颂,一位是王思礼。他先后隶属河东节度使王忠嗣、陇右节度使哥舒翰麾下,初任押衙,历任右金吾卫将军、关西兵马使、河源军使、金城太守、元帅府马军都将等,在陇右抗击吐蕃的战争中功勋卓著,河湟一带的和平安定局面有他的贡献。杜甫《八哀诗·赠司空王公思礼》云:

司空出东夷,童稚刷劲翮。追随燕蓟儿,颖锐物不隔。服事哥舒翰,意无流沙碛。未甚拔行间,犬戎大充斥。短小精悍姿,屹然强寇敌。贯穿百万众,出入由咫尺。马鞍悬将首,甲外控鸣镝。洗剑青海水,刻铭天山石。九曲非外蕃,其王转深壁。①(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16,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373-1378页。

王思礼出身高句丽,也是番将,故说他“出东夷”。诗写其一生的功绩,思礼少习军事,故诗云“童稚刷劲翮”,其前期的功劳主要是追随哥舒翰在陇右抗击吐蕃的战场上。另一位是蔡希曾。杜甫《送蔡希曾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诗云:

蔡子勇成癖,弯弓西射胡。健儿宁斗死,壮士耻为儒。官是先锋得,材缘挑战须。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云幕随开府,春城赴上都。马头金狎帢,驼背锦模糊。咫尺云山路,归飞青海隅。上公犹宠锡,突将且前驱。②(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3,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38-240页。

此诗原注:“时哥舒翰入奏,勒蔡子先归。”可见蔡氏系哥舒翰幕府武职僚佐,诗既以“勇”称颂其品性,又盛赞其武艺超群。

安史之乱后陇右地失,陇右节度使率兵镇守长安西北,杜甫笔下的郭英乂任节度使,其诗歌颂郭英乂抗击吐蕃守御长安的战功,《奉送郭中丞兼太仆卿充陇右节度使三十韵》云:

诏发西山将,秋屯陇右兵。凄凉余部曲,燀赫旧家声。雕鹗乘时去,骅骝顾主鸣。艰难须上策,容易即前程。斜日当轩盖,高风卷旆旌。松悲天水冷,沙乱雪山清。和虏犹怀惠,防边不敢惊。古来于异域,镇静示专征。燕蓟奔封豕,周秦触骇鲸。中原何惨黩,余孽尚纵横。箭入昭阳殿,笳吟细柳营。内人红袖泣,王子白衣行。宸极祅星动,园陵杀气平。空余金碗出,无复穗帷轻。毁庙天飞雨,焚宫火彻明。罘罳朝共落,棆桷夜同倾。三月师逾整,群胡势就烹。疮痍亲接战,勇决冠垂成。妙誉期元宰,殊恩且列卿。几时回节钺,戮力扫欃枪。圭窦三千士,云梯七十城。……废邑狐狸语,空村虎豹争。人频坠涂炭,公岂忘精诚。元帅调新律,前军压旧京。安边仍扈从,莫作后功名。

郭中丞即郭英乂,关于其仕历,此诗可补史料之不足。仇兆鳌《杜诗详注》引黄鹤注:“《旧史》言至德初,英乂迁陇右节度使,兼御史中丞,不言兼太仆卿。《新史》言禄山乱,拜秦州都督、陇右采访使,至德二载,加陇右节度使,不言兼御史中丞与太仆卿。此题曰《送郭中丞兼太仆卿充陇右节度使》,可补二史之阙。当是至德二载秋八月作。”又引钱谦益笺注云:“《赵充国传赞》:秦汉以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天水、陇西、安定、北地皆为山西。英乂,瓜州长乐人,故曰山西将。”陇右陷于吐蕃,郭英乂名为陇右节度使,其实并不能镇守陇右。他的部队驻守长安西北,护卫京师,面对强敌吐蕃,他率领的行营部队称防秋兵。《杜诗详注》引朱注云:“吐蕃和好,久怀旧恩,故防边之法,不在惊扰,自古御戎,惟于镇静之中,默寓专征之意。”③(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5,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369、375页。郭英乂是郭知运之季子,郭知运任鄯州都督、陇右诸军节度大使,镇守西陲,甚为吐蕃所惮,开元九年卒于军。④(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53《郭知运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190页。至德初,肃宗兴师朔方,郭英乂继其父节度陇右,诗中盛赞郭英乂子继父业,故有“部曲”“家声”之句。

陇西地理位置重要,特别唐后期,其地系王朝西疆和京师安危,对于赴任陇西的将军和官员,诗人们寄予厚望,希望他们立功扬名,报效国家和朝廷。刘方平《寄陇右严判官》云:“副相西征重,苍生属望晨。还同周薄伐,不取汉和亲。虏阵摧枯易,王师决胜频。高旗临鼓角,太白静风尘。赤狄争归化,青羌已请臣。遥传阃外美,盛选幕中宾。玉剑光初发,冰壶色自真。忠贞期报主,章服岂荣身。边草含风绿,征鸿过月新。胡笳长出塞,陇水半归秦。绝漠多来往,连年厌苦辛。路经西汉雪,家掷后园春。”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251,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838-2839页。刘方平是开元、天宝年间诗人,约758年前后在世。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又欲从军,未得志,隐居颍水、汝河之滨。诗赞美严判官从军入陇右幕之举,希望他报效明主,获取荣名。张蠙《赠李司徒》云:“承家拓定陇关西,勋贵名应上将齐。金库夜开龙甲冷,玉堂秋闭凤笙低。欢筵每恕娇娥醉,闲枥犹惊战马嘶。长怪鲁儒头枉白,不亲弓剑觅丹梯。”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702,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8078页。张蠙是唐末人,他赞美李司徒继承父业,拓定陇西,功名显赫,希望得到他的举荐而荣升。

总之,有唐一代陇西地区颇受诗人关注,唐前期这里地处丝绸之路要道,从长安出发赴蜀、吐蕃、河西、西域、北方草原和从这些地方赴长安的行人都经行此地。这一带又是抗击吐蕃的前线,吸引了唐代士人们的注目,他们关注国家的形势,自然关注河西的局势;他们向往立功边塞,这里是他们追逐梦想的地方。唐后期这里陷于吐蕃,那些痛心唐朝失地万里、向往光复故地的诗人关注此地,把它作为失地的象征和收复的情感所系。在陇右为保家卫国维护丝路通畅做出杰出贡献的将军倍受诗人颂扬,诗人们一方面希望他们为稳定陇右发挥作用,一方面希望攀附将军获得出路和功名。唐诗反映了陇西之地前后期政治形势的变化,表达了诗人们关心国事和建功立业的理想,为我们了解唐代丝绸之路盛衰和政治形势变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从反映唐人心态和情感方面这是其他史料不能代替的。

猜你喜欢
陇西吐蕃中华书局
吐蕃王权研究海外学术史钩沉①
甘肃陇西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及对策
唐德宗时期唐蕃关系探析
吐蕃金银器知见录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陇西县节水灌溉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
西夏及其周边吐蕃语地名考释举隅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
陆费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论
一组馆藏藏式铜佛造像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