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陇西秧歌的变化

2015-01-30 07:27天水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甘肃天水741000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11期
关键词:陇西秧歌

孙 剑(天水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0)

浅谈陇西秧歌的变化

孙 剑
(天水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0)

陇西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千年古郡,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位置,故而诞生于其间的陇西秧歌便有了深厚的语言和文化基础,但陇西秧歌在百年的传承与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糟粕的东西。在经济与科技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陇西秧歌不断推陈出新,呈现出了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特点,形成了适应时代发展的具有生命力的陇西秧歌。

陇西秧歌;习俗;背景;变化

一、前言

秧歌又名“社火”,是集祭祀、祈福、娱乐活动为一体的一种民间性的活动,有非常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我国秧歌已有千年的历史,明清之际秧歌进入了黄金时期,清代吴锡麟的《新年杂咏抄》中就出现了“秧歌”一词,并记载了秧歌与宋“村田乐”的关系。2006年5月,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遗产名录。

陇西县位于陇山西侧,渭河上游,在秦朝便就被设为陇西郡,明清时期称为巩昌府,元代设为元帅府,是甘肃最早的省会城市,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过去陇西作为千年的郡州治所,文化积淀深厚。[1]而诞生于其间的陇西秧歌,作为一种祭祀娱乐性的活动,受到陇西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影响,汇聚多地秧歌特点,取其精华弃其糟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陇西秧歌。当然陇西秧歌除了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以外,唱法唱词的口语化、生活化,使得陇西秧歌深受人们的喜爱。 “因为任何一种声腔它在起源地流传到另一地,往往结合新地的方言和音乐成分而发生衍变,造成一种声腔的新派别。”[2]所以陇西秧歌与陇西方言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这也使得陇西秧歌在陇西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意义。

二、变化之前的陇西秧歌

陇西秧歌最初就是用于祭祀的,所以相对来说秧歌队伍是比较庞大的,同样也是比较严谨的。陇西秧歌的队伍一般由以下元素组成:领头的称“秧歌老人”或者“伞头”;后面跟着的就是“高月”(形似背篓或瓦罐的灯笼),常有两个到六个,“高月”上一般会画着荷花、石榴、麦穗等等象征着吉祥与丰收的图案,这也表达了农民祈求上苍保佑,人丁兴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然后就是舞狮、龙灯、旱船、跑驴等;队伍最后就是人数不等的“唱秧歌”的队伍了。陇西秧歌伴奏乐器主要有锣、鼓、梆子、碰铃以及二胡,道具除了一些服饰以外,还有彩扇、红绸等。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陇西秧歌的队伍中见不到女性,清代黄濬在《红山碎叶》中记载到:“红山灯市有秧歌,秧歌之‘秧’或作‘姎’,谓女子之歌。按古书姎字乃渠帅之称,似有未协。”也就是说秧歌的演唱者为女性。然而陇西秧歌却恰恰相反,它的表演者和传承者都为男性。不管是赶着毛驴追着小媳妇的庄稼人,还是幽默滑稽的男女丑角,甚至于旦角都是由男性扮演的。其实就陇西而言,这是必然的,有以下两点原因:其一,陇西秧歌本身就是以祭祀祈祷为主的春祭活动。除了一些少数民族,汉族的祭祀活动基本都是由男性主导的,所以陇西秧歌也是一样——由男性主导。其二,在当时的农村,受几千年的封建思想的影响,男尊女卑的观念,导致女人社会地位低下,所以在老人口中就有一种说法,“女子不近(敬)神”,这也是为什么当时会出现这一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

新中国成立之前秧歌除了其自身的娱乐性以及艺术性以外,最为主要的一个作用就是用于祭祀。人们办秧歌,一般进了腊月就开始准备。每个村社都会有一名或几名秧歌头人,大家聚集在一起,共同商议秧歌应该怎么操办,哪位头人负责哪些事……[3]陇西秧歌基本上都在正月初七初八起(开始),起秧歌有一个必不可少的仪式——请神,所谓请神也就是敬神祷告祖先,所以陇西秧歌的坛场大都设在庙宇,只要是位列仙班的,在坛场都有其尊神牌位。就陇西而言敬神大致相同,无外乎就是烧香点蜡,然后再唱几折秧歌了。第二天秧歌就挨家挨户地拜年,其实也就是为了图个吉利沾沾喜气,因为当时的人们觉得秧歌是神圣的,甚至有的人觉得代表神的意志。秧歌结束有一个重要的仪式——送瘟神,其实也就是龙灯和狮子挨家挨户在村民家里绕一圈,意为驱赶瘟神消灾免难。所以说过去的陇西秧歌掺杂着许多为封建统治者歌颂功德,宣扬迷信的腐朽思想,被封建社会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三、变化条件

陇西秧歌作为一种群众性的活动,在不同时期被赋予了它不同的使命,有非常强烈的时代色彩。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的思想解放,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渐渐富裕。为了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很多村社建立农村书屋,早期还开展了“扫盲运动”。一系列的改革,使得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也渐渐丰富多样,也为陇西秧歌的发展变化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同时,陇西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塞,兵家必争之地,这也就使得新中国成立前的陇西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再加上地处黄土高原土地贫瘠,自然灾害严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导致失去了许多优秀的秧歌艺人以及一大批的宝贵剧目和资料。这也使得后来出现了无固定剧本,传承教授时口口相传的尴尬局面,这是陇西秧歌的损失,但同样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陇西秧歌的改革变化提供了空间和可能性。

新中国成立前的陇西秧歌中存在许多的低俗陋俗,很多都是封建制度下沿袭下来的宣扬迷信,丑化和压榨劳动人民的色情愚昧的思想。戏曲作为群众性的艺术,内容的丰富性,形象的生动性,人物、事件本身所表现出来的、真正打动人心的,也许并非忠、孝、节、义的说教,而是生活所给予人们的爱憎与是非判断[4]。所以说陇西秧歌的改变是必然的。

过去的陇西秧歌注重祭祀祷告,而如今的陇西秧歌恰恰相反,人们更注重的是陇西秧歌的娱乐性以及它带给人们的那种红红火火的节日氛围,也就是说现在的陇西秧歌是以娱人和自娱为主要目的。但也并不是说陇西秧歌本身以祭祀为主要目的功能会消失,只不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剔除了一些封建腐朽落后的思想。但陇西秧歌中忠、义、礼、孝的一些积极的、正能量的伦理道德思想依然存在并传承着,这也是值得欣慰的,也让陇西秧歌相对地有了一些完善和进步。

四、变化后的陇西秧歌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教育的进步,人民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被抛弃,男女平等观念受到广泛认同,所以现在陇西秧歌的表演中既能见到男性的身影又能见到女性的身影,陇西绝大多数地方妇女儿童还成了秧歌的主体,甚至有的地方还出现了由女性扮演生角的现象,在丰富了陇西秧歌角色的同时,也使得女性在陇西秧歌中有了很高的地位。同时思想观念的转变也让陇西秧歌融入了民主、爱情、科学的积极向上的东西,传播了优秀的思想文化。

在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的生活日渐丰富,娱乐形式多元化的新环境下,对陇西秧歌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环境下,陇西秧歌为了迎接挑战、发扬与传承,有了许多的改变,除了在服饰道具方面的改变之外,还加入了一些新元素,比如加入了风靡全国的广场舞。随着不断的发展与改进,广场舞也成了陇西秧歌必不可少的节目,这也使得陇西秧歌走进了观众,走进了生活,这也是陇西秧歌被广大陇西人民所接受所喜爱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除了加入一些外在的新元素以外,陇西秧歌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也吸收借鉴了一些其他优秀剧种的曲调、表演技巧以及优秀剧目,其实陇西秧歌主要还是吸收借鉴秦腔的一些东西,因为一些秧歌人明白陇西秧歌要想经久不衰就必须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综合与借鉴。当然,这些改革变化并不是盲目的、无根据的改变,这些改变都必须是要建立在陇西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基础上的,否则陇西秧歌就不能称之为陇西秧歌,原因有两点:其一,如果没有陇西地域文化特色作为基础,也就没有了陇西秧歌的灵魂;其二,拥有良好的地域特色,也就意味着拥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秧歌的改革本来就有其自身的优势,它不像秦腔那样一板一眼,只能在舞台表演,秧歌是走进人民生活的。这样一系列的改革变化造就了新时代的陇西秧歌,也就避免了陇西秧歌在当今娱乐方式多元化的环境下消亡,从而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五、结语

陇西秧歌是源于生活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的感觉也是对时代的要求,反映出来的是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美好的愿望。改革的春风不但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给陇西秧歌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这才有了后来陇西秧歌从落后到先进,从单一到多元化的一系列变化,也体现出陇西人民的思想观念由原来的保守封建到如今的开放现代的一个转变,这个转变也为陇西秧歌的经久不衰奠定了基础。娱乐成了陇西人民看秧歌的主要目的,所以陇西秧歌也成了陇西人民过年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

[1]鲁泽.陇西史话[M]. 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

[2]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 史锡铭.陇西秧歌大观[M].亚洲联合报业出版社,2003.

[4] 余从,周育德,金水.中国戏曲史略[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K890

A

猜你喜欢
陇西秧歌
甘肃陇西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及对策
甘肃陇西液氢生产及碳减排示范基地项目开工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同气连枝 和而不同——音乐维度下胶州秧歌与北方秧歌的对比关系研究
富平村里唱秧歌
陇西县节水灌溉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
庄稼人把秧歌扭起来
陇西二胡教育现状及改进
昌黎地秧歌